对俄罗斯飞机事故的一点想法
近期,俄罗斯一架客机起火,造成了41人死亡。
这是俄罗斯近期的第二起有影响的火灾事故。
从最新的一篇报道了解到,大部分乘客是吸入火灾产生的有毒烟气后,窒息死亡,并非烧死。实际上,真正火灾事故中,绝大多数亡者都是吸入毒气窒息而亡。
我们可以想像,飞机客舱的组分是什么?我百度了一下:
飞机材料的范围较广,分为机体材料(包括结构材料和非结构材料)、发动机材料和涂料,其中最主要的是机体结构材料和发动机材料。 非结构材料包括:透明材料,舱内设施和装饰材料,液压、空调等系统用的附件和管道材料,天线罩和电磁材料,轮胎材料等。 非结构材料量少而品种多,有:玻璃、塑料、纺织品、橡胶、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和不锈钢等。
我们可以看出,飞机包含了大量的易燃可燃材料,比如舱内设施和装饰材料、塑料、纺织品、橡胶。这些包含了大量高分材料,对于燃烧后的产烟情况,我再次求助网络,得到了以下答案:
1)以C、H或C、H、O为基础的塑料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如酚醛塑料燃烧时,能放出有毒的酚蒸气;(2)含氮的塑料如三聚氰胺甲醛等燃烧时,产生一氧化碳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以及剧毒气体氰化氢;(3)含氯的塑料如聚氯乙烯在火焰中或过分加热时,会产生氯化氢气体,在达到中毒浓度时,会使人感到难以忍受直至死亡。(4)含氟的塑料如聚四氟乙烯,在火灾条件下过分受热时,会放出氟化氢气体
合成纤维燃烧产生烟气不同,除常规的CO、CO2、SO2及各种烃类气体外,还会有危害更大的物质产生,比如维纶燃烧产生丙烯醛和甲醛等,含聚丙烯腈的化纤燃烧可能产生HCN等,在加入阻燃剂的合成纤维中还可能有HBr和相关组分的产生
那么此次灾难,不仅仅是天灾,更是人祸。因为人的贪婪,在最危险的时候,还在考虑财物,如果能够理性一点,用最短的时间疏散,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被烟气毒死。
在巨大的危机面前,人有本能的逃生意识,但是面对仅有的疏散通道堵塞----有乘客拼命拿自己行李架上的财物而影响别人通过的时候,我认为踩踏这种事件难以避免,甚至可能出现从座椅上翻过的情形。但是有毒烟气留给人类的逃命时间不会太长久。
从某种意义上,比拼国民的逃生疏散意识,俄罗斯人不如日本人。日本人在经历了阪神大地震等巨大灾难后,在面对地震引发的燃气泄露、爆炸等事故的洗礼后,对安全变得格外重视,据说富士山底下以厘米作为计量单位,布置探测探头。日本在应对灾难的演练频次上,全球也是比较靠前的。日本在室外楼梯的设计上,也更多从防火安全考虑。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这起飞机火灾事故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以及日常生活中增加什么意识?我认为可以在家中增设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前几天在京东购买了一个,价格在30元多一点,打算给亲朋好友赠送一下,安装在顶棚上,可以在烟气扩散的最初阶段鸣响,提醒我们火灾的发生。
居家中,购买一个防烟面罩也是不错的选择。超高层一旦发生火灾,可以佩戴上,不要随意跑出室外,要知道,吸入一口有毒烟气,就会导致我们失去意识,而大脑长时间缺氧就会导致脑死亡。
对了,这个红色的S是它的强制认证证书,是合格产品的标志。如果不放心,可以到消防产品信息网,在红色画框内,将代码输入 ,已验真伪。
安装两块电池,至少可以维持一年使用,假设一个房间安装一个,几个房间加起来,一二百元足够,这点钱保命一年,我觉得挺值得。某年,某高校一个博士生导师,夏天使用的空调起火,但是博士导师直到被烟气熏死,也没有反抗的机会,因为他在熟睡中。假如博士生导师家中安装几个独立式感烟探测器,这种悲剧就很有可能避免。作为一个博士生导师,知识不可谓不渊博,但是现代知识分工细化,博导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未必超过对自己专业的认识程度。
世事无常,平时多一份准备,灾难来临时,我们就多一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