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赵庄镇张小楼、张土城那片,为何文化底蕴那么深厚?
图文:张念柱
丰县赵庄镇前、后张小楼、张土城自然村张氏文化人颇多,虽无大的建树,但各级诗词协会、作家协会都有他们的名字出现,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媒体平台时有他们的文章发表。同学、同事、朋友见面时总说:前后张小楼、张土城那片,文化底蕴深厚,舞文弄墨者较多,但他们哪知这方人们文化底蕴的渊源。
公元1659年,江南举子张玉书赴京赶考,因病滞留张小楼。张小楼张儒绅夫妇对张玉书视如亲生,四处延请名医为其治病,精心照料。张玉书病愈,可是考期已过。
当时,张玉书欲回江南,张儒绅看到张玉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心留下来开馆教自己的子孙,又怕张玉书不答应,只是委婉地表达一下。张玉书何等聪明之人,也为报答张儒绅夫妇救命之恩,便爽快地答应下来。
从此,这里张氏家族的塾馆从未停办过。
张小楼学堂旧址
西学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开展,政府行政机构对私塾加强管理、劝导或者逼迫他们调整办学方式。张氏的私塾,响应政府号召将学馆改为学堂,并选址在现在前张小楼庄东面。建筑材料一是村民捐献,二是拆破旧的庙宇(有记忆的是张土城东的白阳阁庙)。
新建学堂占地五六亩。大门朝南,堂屋三间,东屋三间,南屋两大间一小间,小间为厨房,其余作为办公室、教室和教师宿舍。教学班为两个复式班,年级为:一到四年级。记忆深刻的学生有:张敬忍,张念生,张念国,张昌法等。学校命名为“丰县张小楼学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每星期早晨,老师带领学生背诵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汪精卫从孙中山先生的政治遗嘱中提炼出来的)。后来学校规模扩大,占地10余亩,设有高年级(五六年级)学生达二三百人,学校更名为“丰县张小楼完全学堂”。
前小楼张德福为校董,张老家张昌武任校长。教师当时待遇是每月100斤粮食。能记能记忆下来的老师有张正几(大王庙村)、张明艳(大王庙村)、张尔让(土城村)、张念禹(土城村)、张敬民(后小楼村,后拟升县教育科长)渠敬恩(渠集村)还有一位城东张五楼的胡姓老师,教美术、音乐,地下党员。其美术水平较高,校董张德福家曾经悬挂过他的作品。他利用教学作掩护,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抗日宣传。
解放战争时期和国民党周旋,他利用晚上给八路军送军粮、军鞋。当时张小楼学堂教学质量获得周边群众认可,周围适龄学童都来求学,现在的王沟镇的白腊园也有学童前来求学。张小楼学堂不但教学质量高,其它方面也是遥遥领先。
1943年丰县教育系统在赵庄镇夏王庄召开运动会,张小楼学堂张际爱获短跑第一名,张际苏获第三名。县长吕英亲自颁奖。张小楼学堂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分布于政府、金融、教育,供销等各个领域。张老家张昌法尤为突出。
张昌法1936年生,江苏丰县赵庄镇张老家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教授。任系主任和副院长,并担任很多有影响力的职务,系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他的主要贡献:从事高等教育30多年,治学严谨,锐意改革,不断开拓新领域,开设多门课程,注重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振兴中国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昌法弟弟张昌标提供的当年课本
1947年八路军南下路过张小楼一带,国民党以张小楼学堂为据点,负隅顽抗,八路军猛烈进攻,张小楼学堂在战火之中毁灭,变为一片瓦砾。
虽然学堂不复存在,但它对后辈们的影响,却是恒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