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抹不去的记忆,难忘当年的“大通道”
“大通道”公交车,是几代青岛人难忘的记忆。它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也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公交情怀。它有着两节长长的车厢,中间有个大转盘相连。转盘与两个车身之间用一层大帆布连接着,大家都管它叫“大通道”,又叫“大转盘”。
用帆布连接着的两节车厢,从外面看很像手风琴。那也是上了小学才认识的乐器,拉起来非常的好听,其实就如同这“大通道”一般,是很笨重的。“大通道”的车厢长,噪音大、油味重,冬天寒风贯脖子,夏天热浪满身汗。而且它的减震效果也差,乘客一般都不愿坐在后面。因为遇到刹车或路面颠簸,坐在后面的人能从座位上给颠起来。它的优点呢,就是乘的人多!
“大通道”最主要的特点是车辆拐弯时,大转盘就会吱扭吱扭地向左转或向右转,站在转盘上的人经常就会挤到一块儿。但孩子们却不管这些,挤上车后都喜欢跑到中间转盘的位置,跟着车子运行的变化一起转动,很是好玩。我小时候有些胆小,站在转盘处,总担心被搅进去,或是从两面座位后面那个大洞掉下去,后来想想确实好笑。车厢中间的帆布像手风琴的风箱一般,会随着公交车的开动,来回不停地收缩、弹开,尤其是拐弯的时候,我们都喜欢看。马路上的孩子看到后也会开心的喊着“大转盘来了”~所以说,对于我们那一代的孩子们,不会去体会大人等车、挤车的辛苦,只是留下了对“大通道”公交的一种最初的、纯真的记忆。
中山路上驶过的2路“大通道”
火车站广场前及远处的的5路“大通道”
“大通道”的学名叫铰接式公交客车,岛城的大部分公交路线基本都会看到它的身影。2、5、30路这三趟电车,学名则叫做铰接式无轨电车。青岛第一辆“大通道”出现在1971年,当时在沧口的7路公交线上运营。“大通道”诞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解决乘车难问题,那时基本看不到私家车,上下班除了骑自行车就是坐公交,可以想象公交车的承载压力。这种车容量大,固定座位通常是31个到35个,一般定员在120人到140人,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大通道”往往发挥了超常的能量,乘客往往多达200人以上。这也不禁让那些年长一些的市民,回忆起当年乘坐“大通道”时“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在一起,以及上坡慢如蜗牛还经常“死火”的情形,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记录。
江西路上的32路“大通道”
“大通道”的顶峰时期是1994年年底,青岛公交车辆的总数为866辆,而在线营运的“大通道”发展到608辆,其中包括电车108辆。在当初市区的36条线路上绝大多数都能看到“大通道”忙碌的“身影”。当时“大通道”数量占公交车辆总数的70%左右,但是客运量却占了85%以上,其历史功绩不可埋没。
中山路过街天桥下,驶向胶州路的“大通道”。
胶州路上的“大通道”
胶州路上的“大通道”
随着公交改革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公交车型的更新换代也开始逐步向高档化、舒适化迈进。在此形势下,“大通道”自身由于体积大、速度慢、占路资源多等不足,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青岛市从1995年起就停止生产铰接式公交客车。从此,“大通道”由辉煌走向衰退。2004年,最后一批老式”大通道“退出历史舞台。
团岛总站的“大通道”
老一代“大通道”的退出,虽说也是青岛公交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很多的老青岛依然会在很长时间里怀念着它,怀念着那个年代......
近几年在街道上看到曾经的“大通道”又出现了,但没有以前那种感觉了,没有那个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