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elm Kiefer: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
(導語:Anselm Kiefer(安塞姆·基弗)1945年出生於德國多瑙埃興根。畫家,雕塑家。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認為德國當代最重要藝術家。作品媒介包括稻草,粉煤灰,粘土材料,石頭,鉛,蟲膠以及鉛鐵等金屬元素。他的藝術滲透著對歷史及文化的反省與思考。)
(閱讀時可播放音樂一起瀏覽...)
安塞姆·基弗的作品常以聖經、北歐神話、瓦格納的音樂和對納粹的諷刺為主題,並大量使用稻草、灰土、蟲膠、石頭、模型、照片、版畫、沙子以及鉛鐵等金屬元素。著名猶太詩人保羅·策蘭的詩歌對他作品主題的表現影響甚巨,基弗通常會以策蘭的詩歌為作品命名或是作為展覽主題。
...
無論安塞爾姆·基弗的藝術採取何種形式,如繪畫、行為、攝影、綜合材料、裝置還是雕塑,它們都滲透著對歷史及文化的反省和思考。他的作品充滿張力,震撼人心。充滿強烈而憂鬱的美感以及深涉德國歷史意義卻常常被觀者誤解。
...
要說在當代畫家中誰對二十世紀末的世界文化產生了重要意義,而安塞爾姆·基弗就是那個無愧於這個稱號的人。
...
基弗曾有「成長於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之稱謂,其畫無論創作手法還是呈現面貌均極為現代,但往往主題晦澀而富含詩意,隱含一種飽含痛苦與追索意味的歷史感。
畫面的巨大和複雜的肌理使作品充滿了力量,給人以震撼的視覺衝擊力。同時又結合了抽象和具象、幻覺和物質性,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其畫無論創作手法還是呈現面貌均極為現代,但往往主題晦澀而富含詩意,富含著一種充滿痛苦與追索意味的歷史使命感。
安塞姆·基弗和他的同齡人都成長於被分裂的德國,所以他們想做的不是面對過去,而是忘記戰爭。他1969年至1993年之間的創作主要在思考:為什麼德國人會進入戰爭?他們的民族特性何在?巨大的作品尺寸以及暗色的金屬、晦澀的主題,迸發出一股強烈的歷史重量感,給人威脅和壓迫的感覺。
儘管這些作品產生於特殊的年代和地點,但是同樣引出了許多普遍存在的問題。它讓我們看到許多存在於人類靈魂深處的邪惡:缺少特立獨行的人生態度、缺少堅忍不拔的毅力、缺少真誠面對的勇氣、缺少矢志不渝的愛……同時引領著我們去思考天堂也許是可以給人們以希望,安撫受傷人們的心靈以及彌補人們內心的缺失的。
...
一個藝術評論家曾經說道:在這些年中,基弗融化了一個德國文化的冰凍咒語。在《佔領》系列作品中,他化身為納粹式軍禮的符號參與到納粹主義勝利的狂歡中,納粹軍禮這一符號本身就將人類心理中根深蒂固的瘋狂屬性付諸果斷而直接的身體語言,藝術家本身也承接著讓自己和民族的靈魂退回到慘痛的歷史當中去,直擊藏匿於人類心底的畏縮。
安塞姆·基弗的作品賦予德國的神話以歷史的光芒,非但沒有一國的狹隘,相反他對人類內在心靈層次的深刻揭示,如同對每個人做生物學上的解剖,在荒涼、陰霾世界中執著地自我追復。
...
...
有位智者說:人的地獄就是人自身。可惜的是更多人的理解卻是——人的地獄是他人。沒有信仰和愛,就等於站在懸崖的邊緣。世界史上最優秀的戲劇,即是悲劇,悲劇更能折射出美的魅力。那麼是否同樣可以認為,最優秀的繪畫藝術必然都帶有悲劇色彩?安塞姆·基弗用他的作品對真實、信仰和愛作出自己的完美詮釋。
文:網絡
圖:畫家圈搜配
音樂:畫家圈搜配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欣賞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下載畫家圈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