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熊孩子”遭受重创之后
“生命和金钱啊,都像是在有裂缝的鸟巢里松散的水银。”
——《了不起的安伯森家族》
《了不起的安伯森家族》,作者布斯·塔金顿(Booth Tarkington)。该作品创作于1918年,获得1919年普利策文学奖,后又入选为“二十世纪百大小说”之一。20世纪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范·怀克·布鲁克斯(Van Wyck Brooks)曾点评:“《了不起的安伯森家族》称得上是塔金顿最好的小说”。
布思·塔金顿(Booth Tarkington,1869-1946),二十世纪初美国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曾凭借小说《了不起的安伯森家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和《爱丽丝·亚当斯》(Alice Adams)两度获得普利策文学奖,是普利策文学奖史上三名不止一次获得该奖的作家之一。此外,塔金顿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1914年,他出版了脍炙人口的儿童小说《彭罗德》(Penrod),曾轰动一时,人们甚至将这部作品与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相提并论。
一个出生显赫、锦衣玉食的“熊孩子”,一个认为“是什么人比做什么人要优越得多”的纨绔子弟,经历了与挚爱决裂,与朋友翻脸,至亲相继离世,万贯家产化为乌有,还被车撞伤躺在了病床上……在这一系列精神上,物质上的重创后,他变成什么样了?
《了不起的安伯森家族》不是一部励志作品,更不是一出惨烈的悲剧。在作者布斯.塔金顿散文一般优美的笔法之下,连痛苦和感伤都呈现出淡淡的美感:家族的纷争没落,小儿女的分分合合,上一辈的感情纠葛,都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激烈尖锐;时代的更迭与世事的变迁,裹挟在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细节中,变得润物细无声。
推荐理由一:史诗般宏大的背景与跌宕生动的人物情节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南北战争到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印第安纳州,通过上层社会的贵族——安伯森家族在三代之间的没落,追溯了美国的发展史。在新旧世纪交接之初,安伯森家族最为显赫也拥有最大的权势,作为唯一的长孙,年轻的乔治·安伯森完全在娇惯和傲慢中长大。他深知自己家族的财富和地位,完全目中无人,却与汽车商家庭的新贵小姐——露西·摩根坠入爱河,然而在乔治妈妈和露西的爸爸之间,曾有过一段乔治并不知晓的情愫……这是工业化迅猛发展与社会经济深刻变革的时期,安伯森家族的名望和财富急剧衰败,而摩根家却迅速崛起。当乔治费尽心机地破坏他母亲和露西父亲之间日益增长的感情时,他的人生悲剧也悄悄地到来……
生活的时代和家庭都不尽相同,可又有谁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每个人多少都可以在乔治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当他把仅有的钱分给舅舅当路费时,当他为了供养姑姑而去做最危险的工作时,当他受伤躺在病床上对摩根表达了最真挚的歉意时,我们似乎看见同样傲娇又善良的自己也得到了救赎:无常的世事折磨着人生,却让它有了闪闪发光的可能。
推荐理由二:极致的文学美感,真实还原情感与情境
除却跌宕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和宏大的社会背景,作者强大的遣词造句能力同样让人感到惊艳。句子在结构上极富有节奏和形式感,词藻极其优美繁复但绝非无意义的堆砌。加上相关文化历史背景细节的描述,可以轻易地将脑海中模糊的想象还原成高清实景,带来一次浸入式的贵族体验。作者丰富的想象与敏感的知觉时不时地就闪现在字里行间,让阅读着它的人能产生很强的代入感,仿佛跟着乔治,走过从熟悉变得陌生的安伯森大道,看见在一年四季里都是独立、美丽、自信的露西,由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快乐,心痛,愤怒,纠结……乔治在这个故事里所经历的一切,将上个世纪初美国社会的人文画卷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读了这个作品,相信所有人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似乎并不只是一个故事的阅读者,而是真真切切地走入了小说里的人物的生活中。
推荐理由三:多次被搬上大荧幕,文学艺术价值历久弥新
《了不起的安伯森家族》在文学领域获得了诸多赞誉,由此也引起了众多电影导演的青睐。迄今为止,它曾三次被改编为电影,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是1942的《安贝逊大族》,由《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执导。该次改编在1943年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三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也曾被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英国电影评论期刊《视与听》(Sight & Sound)评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部电影”之一。离我们最近的版本,是2002年由阿方索·阿雷奥(Alfonso Arau)执导的《安伯森情史》,这位导演擅长拍摄爱情题材,代表作有《巧克力情人》和《云中漫步》,因此他的版本以两代人的感情为主线,细腻丰富,真挚动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说原著在文学上和美学上拓开了足够纵深的空间,因此每一任改变它的导演都能够找到全新的角度来解读。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你沉浸在作品之中时,一定也会感受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文学艺术体验。
现在《了不起的安伯森家族》中文译本已经在豆瓣阅读上架,这本已经跨越百年的优秀作品,让你在欣赏文学美感的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