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动态图:胆经头部穴位
穴位动态图:胆经头部穴位
瞳子髎穴
取穴方法: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瞳子髎穴(别名:太阳穴,前关穴,后曲穴)解析: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2)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穴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穴。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降浊去湿。
主治疾病: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眼内障,目翳。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纹。
〖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临泣、睛明穴治目生内障;配少泽穴治妇人乳肿;配养老穴、肝俞穴、光明穴、太冲穴、治疗视物昏花。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听会穴
取穴方法:听会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听会穴(耳门穴,听呵穴,听诃穴,后关穴)解析:
1)听会穴。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穴。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穴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穴。
3)听呵穴。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穴。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清降寒浊。
主治疾病:耳聋,耳鸣,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穴位配伍〗配颊车穴、地仓穴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穴治耳聋气痞;配耳门穴、听宫穴治下颌关节炎。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上关穴
取穴方法:上关穴位于人体的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上关穴 (客主人,客主穴,太阳穴)解析:
1)上关。上,上行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本穴物质为听会穴吸热上行的弱小水气,在上行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后清阳之气吸热上行,滞重水湿则冷缩降地,本穴如同气血上行天部的关卡一般,故名。
2)客主人。客,宾客也。本穴为少阳胆经之穴,风气为主,肾气为客,此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主人,指穴内气血。客主人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听会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汇入其中,至本穴后气血则变为肾水特性的寒湿水气,故名客主人。
3)太阳穴。太阳穴,指穴内的气血物质来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气。理同上关名解。
4)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外散的寒湿水气又有足阳明外散的湿热水气,故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凉湿水气冷降下行交于听会穴,小部分凉湿水气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主治疾病: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穴位配伍〗配肾俞穴、翳风穴、太溪穴、听会穴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穴、合谷穴、颊车穴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颔厌穴
取穴方法:颔厌穴位于人体的头部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颔厌穴 解析:
1)颔厌。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
2)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输的气血当中,故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穴位配伍〗配悬颅穴治偏头痛;透悬颅穴、悬厘穴,配外关穴、风池穴治眩晕。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悬颅穴
取穴方法:悬颅穴位于人体的头部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悬颅穴(髓孔穴,髓中穴,米啮穴)解析:
1)悬颅。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穴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
2)髓孔穴。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
3)米啮穴。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啮,咬或缺口之意。米啮名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穴位含义: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主治疾病: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穴位配伍〗配颔厌穴治偏头痛;配曲池穴、合谷穴治热病头痛。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悬厘穴
取穴方法:悬厘穴位于人体的头部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悬厘穴 解析:
1)悬厘。悬,吊挂也。厘,治理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颅穴冷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
2)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在本穴汇集的气血当中,既有手少阳的上行之气又有足阳明的下行之气,故本穴为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附注:手少阳、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胆经下传曲鬓穴,小部分飘散于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降浊分清。
主治疾病: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穴位配伍〗配鸠尾穴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穴治癫痫。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曲鬓穴
取穴方法:曲鬓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曲鬓穴(曲发穴)解析:
1) 曲鬓。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温热。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
2) 足太阳少阳之会。本穴虽为胆经之穴,但其气血的运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而表现为冷降收引,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经所在此化雨而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化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主治疾病: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穴位配伍〗配风池穴、太冲穴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穴、太冲穴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生理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率谷穴
取穴方法:率谷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穴直上方。
率谷穴(率骨穴、蟀谷穴,率角穴,蟀容穴)解析:
率谷。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
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骨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功能作用:收降湿浊。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穴位配伍〗配印堂穴、太冲穴、合谷穴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治流行性腮腺炎。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天冲穴
取穴方法:天冲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0.5寸。
天冲穴(天衢穴)解析:
1)天冲。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
2)天衢。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并冲于经穴之外的头之天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输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主治疾病: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穴位配伍〗配目窗穴、风池穴治头痛。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浮白穴
取穴方法:浮白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穴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浮白穴 解析:
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头窍阴穴。
功能作用:清热除湿。
主治疾病: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穴位配伍〗配风池穴、行间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穴、中渚穴治耳鸣、耳聋;配肾俞穴、太溪穴、耳门穴治耳鸣、耳聋。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分支。
头窍阴穴
取穴方法:头窍阴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穴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头窍阴穴(窍阴穴,枕骨穴)解析:
1)头窍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
2)枕骨穴。枕,睡眠时头部的最低点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肾主之水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润下特性的寒湿水气。枕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枕骨部位化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湿云气。理同头窍阴名解。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
运行规律:冷降并循胆经下传完骨穴。
功能作用:降浊去寒。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聋耳鸣,耳痛。
〖穴位配伍〗配强间穴治头痛;配只支沟穴、太冲穴、风池穴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生理解剖〗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完骨穴
取穴方法:触摸耳垂后面,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完骨穴 解析:
完:完全、全部也。骨:肾主之水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头窍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湿水气全部冷降为地部的水液,以此得名。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由地部向颈项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
主治病症:失眠、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颈部酸痛等。
〖穴位配伍〗 配风池穴、大杼治疟疾;配风池穴治癫疾僵仆;配风池穴、合谷穴治风热上犯喉痹、牙痛、痄腮、口歪。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生理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本神穴
取穴方法:本神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穴旁开3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本神穴 解析:
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该穴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本神穴与百会穴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运行为横向下传阳白穴,故而得名。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进一步吸湿冷降并下传阳白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穴位配伍〗配前顶穴、囟会、天柱穴治小儿惊痫;配水沟穴、太阳穴、合谷穴、大椎穴、天柱穴、百会穴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阳白穴
取穴方法: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1寸处。
阳白穴 解析:
1)阳白。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以此得名。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生气壮阳。
主治病征:阳白穴的主治病征为: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穴位配伍〗 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头临泣穴
取穴方法:头临泣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
头临泣穴(临池穴)解析:
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
临池名意与头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穴位配伍〗配阳谷穴、腕骨穴、申脉穴治风眩;配肝俞穴治白翳;配大椎穴、腰奇、水沟穴、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穴、间使穴、胆俞穴、肝俞穴治疟疾。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生理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目窗穴
取穴方法:目窗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目窗穴(至荣穴、至宫穴)解析:
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交换的通道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
2)至荣。至,最也、极也。荣,植物的茂盛之状,此指穴内的阳热风气充实饱满。至荣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为充实饱满之状。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宫。至,最也、极也。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之气。至宫名意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阳气。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饱满的阳热风气,它一方面循胆经上行正营穴,另一方面则上行并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补气壮阳。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穴位配伍〗配关冲穴、风池穴治头疼;配陷谷穴治面目浮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正营穴
取穴方法:正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正营穴 解析:
1)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行变化的作用,故名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随着穴内气血的收引变化,阳维脉的气血亦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吸湿冷降循胆经下传承灵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主治疾病: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穴位配伍〗配阳白穴、太冲穴、风池穴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承灵穴
取穴方法:承灵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承灵穴 解析:
1)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气也。该穴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阳维脉满溢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主治疾病: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出血,鼻窒,多涕。
〖穴位配伍〗配风池穴、风门穴、后溪穴治鼻出血。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脑空穴
取穴方法:脑空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穴。
脑空穴 (颞颥穴)解析:
1)脑空。脑,首也,首为阳、尾为阴,此指穴内的天之上部。空,空虚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承灵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穴内的天部层次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
2)颞颥。颞颥皆指颅骨之一,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其运行变化亦为润下特征的冷降变化。理同脑空名解。
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为云化雨降,阳维脉的满溢阳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气下传风池穴。
功能作用:降浊分清。
主治疾病: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穴位配伍〗配大椎穴、照海穴、申脉穴治癫狂痫证;配风池穴、印堂穴、太冲穴治头痛、目眩;配悬钟穴、后溪穴治颈项强痛。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风池穴
取穴方法: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或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风池穴(别名:热府穴)解析:
1)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2)热府。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
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失眠、宿醉。
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丝竹空穴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穴、玉枕穴、风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穴、太冲穴、水沟穴、足三里穴、十宣治中风。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