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幼志坚,手刃父仇!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四)张琇

  这篇说的是一对兄弟为父报仇的故事,在古时,为亲人报仇往往会得到赦免。因为古时讲究礼法。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申诉至官府有时会得不到结果。所以有很多亲自动手,手刃仇人的事发生。现在只是当个故事讲讲。是非曲直就不讨论了。。

张琇:河中解人。父亲张审素,在唐玄宗在位时任崔州都督,在边塞多年。张审素有个部属叫陈纂仁的。不知为什么理由,史书没说,反正是诬陷张审素贪污军饷,私养兵士。唐玄宗于是派监察御史叫杨汪的到崔州军中调查他。杨汪还在路上,陈纂仁又举报张审素和崔州总管董堂礼勾结谋反。于是杨汪先逮捕了张申素,关押到别处。然后亲自去军营调查证据。崔州总管董堂礼被诬告后愤怒不己,派手下崔州兵士700多人围住杨汪的驻所。当着杨汪的面杀了陈纂仁,然后软禁杨汪,胁迫杨汪上奏昭雪张审素和他自己的罪名。不久杨汪的属下找到机会反过来杀掉董堂礼,救出了杨汪。

杨汪估计是怀恨在心。没再继续调查就直接返回了京城。然后上奏说张审素谋反属实,并且编造了证据,结果张审素被抄家问斩,当时张琇和哥哥张瑝还很年幼,被流放到岭南。

多年以后,多少年史书没写,估计也就个七八年吧,哥俩偷偷逃回了洛阳。这个时候杨汪多次升官后已经调任为殿中侍御史,改名叫杨万顷。

哥俩逃回洛阳后,潜入已被查抄一空的家中。白天靠挖宅园中的野菜为食,傍晚到魏王堤潜伏,时刻准备劫杀杨万顷。

张琇时年十一岁、兄张瑝十三岁。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三月三十一日晚。杨万顷在洛阳魏王堤游玩到了天黑才骑马出来,张瑝先跳出来砍中了马,马受惊后掀下了杨万顷,张琇趁机用斧头杀了杨万顷。估计杨万顷肯定玩嗨了,喝多了酒,不然不可能让二个才十一二岁的孩子得手。张瑝虽然年长二岁,但拟定计划和亲手杀人的,都是张琇。杀掉杨万顷后,他们把事情原由写在布上,然后系在斧把,自述报仇的情况。把斧头留在现场。准备继续去江南,杀掉和杨万顷同谋给父亲编造罪名、伪造证据的人,然后再自首。但是刚走到汜水关,就被追捕他们的左骁卫铁骑抓获了。左骁卫铁骑在氾水关拘捕张氏兄弟后,用囚车将他们押往洛阳,沿途民众听闻此事,都自发地给张氏兄弟送水送饭。为了防止发生变故,左骁卫铁骑选择半夜时悄悄进城,入住广福官舍。

当时洛阳城的男男女女,都怜悯张琇兄弟年纪幼小,孝顺刚烈,加上是为父报仇,都说他们应当宽大处理。中书令张九龄也想让他们活下来。另外两个大臣裴耀卿、李林甫坚持说:“国有国法,应依法治罪。不可纵容自报私仇。”皇帝也认为他们俩说得对,于是对张九龄等人说:“为父报仇虽然是礼法所允许的,但杀人抵罪也是法律条令规定的。为人子为了父仇而不顾性命去报仇情有可原。不过国家既然了设立法律,怎么能容许他们这样做呢?杀了他们可以成全他们的报仇之志,留下忠义之名。要是赦免他们却会有损法律的威严。”于是下令:“张琇兄弟一同杀人,已经服罪。国有国法,两人都应该伏法。近来听说士人百姓,很有一些纷杂的议论,同情他们为父报仇,甚至有人说本案冤枉失实。但国家设立法律,本就是替百姓申张正义,若都自已处理仇怨。冤冤相报,何时是尽头?此事应当交付河南府审理后告示百姓。然后明正典刑。”

张琇、张瑝临刑前,有断头饭。张瑝吃不下去,张琇却神色如常,说:“父仇得报,今日正好父子团聚,我无怨无悔!”百姓都哀怜他们,很多人给他们写表示哀悼的诔文,张贴在大道旁。还凑钱在他们死去的地方建造义井,把张琇、张瑝一起安葬在北邙山上,还同时修建了好几座疑冢,以象被杨万顷的家人发现后毁坏他们的坟墓。

注:有野史说杨万顷是杨贵妃杨玉环的堂叔。不知真假。

《新唐书》这篇里面,大家都认同所谓“公羊子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争论的焦点可能是,一方认为:先对复仇者行极刑(正国法),再旌闾墓(道义表彰);另一方则认为前者的说法本身就是逻辑混乱,应该直接减免罪行,而且还讨论到了“被复仇者曾经的罪责为何无人追究”的问题。

不过引发争论的案子,似乎受害者都是官员,张琇故事里,为张琇收尸的时候,“敛钱为葬北邙,尚恐仇人发之,作疑冢,使不知其处。”,大概受害者家属的势力也是比较大的,还会引发后续一系列的麻烦,我觉得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注脚吧。

出自《新唐书》列传一百二十:孝友

《新唐书》这一篇里还有一个故事是二兄弟,姓氏很少见,姓同蹄。故事很简短。附在后面吧!

永徽初,同官人(属雍州)同蹄智寿父为族人所害,智寿与弟智爽候诸涂,击杀之,相率归有司争为首,有司不能决者三年。(乡人)或言弟始谋,乃论死,临刑曰:“仇已报,死不恨。”智寿自投地委顿,身无完肤,舐智爽血尽乃已,见者伤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