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方法和锻炼路径的思考
本文是阅读《精英日课162》“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风格”,引发的一点思考。学习风格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最佳的获取和理解知识的方式,教师应该评估学生的学习风格,改善教学设计和授课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套学习理论受到了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的质疑和批评,认为缺乏科学依据。最近的研究成果也显示,按照个人喜欢的学习方式并不会带来好的效果。有一个流行的学习风格分类模型是VARK,把学习风格分成四种:视觉(Visual)、听觉(Auditory)、读写(Reading)和动手实践(Kinesthetic),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测试一下http://vark-learn.com。
每个人有适合自己的信息接收方式,就像学习专栏文章,我属于阅读型,如果只是听一遍音频,很难GET到要点,除非仔细阅读否则无法进行深度思考。知识的输出方式同样也不同,有的人适合讲出来,有的人适合写出来,又能讲课又会写作的人基本是稀缺资源了。
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总结下来有效的学习方法是:
1.利用记忆曲线安排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2.不同场景下用不同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3.测验自己是否掌握了知识。
4.把学到的新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对比学习方法,我发现锻炼的有效路径是:
1.按照年度整体目标规划每天的运动量,不要突击赶进度。
2.用不同锻炼方式强化身体机能,比如跑步、骑行、俯卧撑等。
3.尝试远距离骑行、尝试增加跑步时长和里程、尝试增加俯卧撑次数,检验锻炼效果。
4.注意休息,给肌肉生长、连接、恢复的时间。
获取高密度的知识,内心有种开心愉悦感。以前我也认为学习无定法,经常说教育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选择适合的方法。现在我理解,不是让方法适应我们,而是我们去适应方法。
虽然应试教育饱受诟病,整体而言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这才是最有效的适合多数人的路径。素质教育看起来很好,还有寓教于乐和快乐学习的提法,也许是错误的理解了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四个关键词:重复、多元、反馈、链接,学习的本质是重复,而重复是枯燥乏味的,解决的办法是切换不同场景,巩固同样的知识在不同场景的应用,减少大脑的认知疲劳感。提升学习能力依靠刻意练习,给自己一个进度条,看得到的反馈让我们及时调整方向。零散的、碎片的知识作为偶尔的谈资也许有用,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新知识嵌入已有的体系中,让它成为你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做事要有章法。方法对了,事半功倍,就像投资一样,总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其实成功的投资之道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你不能适应就改变,这个观点以前有过了解,当时并不理解,为什么说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难道就没有适合个人的策略吗?现在看来,从基础开始走向正轨的路确实只有一条,这是综合考虑效率和效果的结论。很多时候所谓适合自己的方法,潜意识里是希望不用付出辛苦努力,轻松可达的捷径而已。这是聪明人的大忌,不愿意花笨功夫,这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的复盘和反思,就像锻炼过程中的恢复一样,都是为了变得更强大;复盘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体能恢复让身体适应锻炼强度,循序渐进避免过劳受伤。我给自己制作了锻炼的进度条——每天更新运动数据的表格,显示已经运动多少天以及日均运动量,待完成运动量,当前落后或超前的里程,预期完成目标的时间。把锻炼变成有趣味的升级游戏,每日乐此不疲,形成内在驱动力。
不要浪费时间寻找所谓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前人早已总结好,在结构和模型里,用刻意练习强化知识和技能。学习是一场战斗,感到痛苦是必然的,没有痛苦,哪来收获。就像跑步一样,开始3公里是漫长而痛苦的,慢慢到后来3公里只是热身了。经历痛苦、反思、行动、蜕变的循环,不知不觉就变得强大了。
一三五跑步,二四六骑行,周日写作,健身健脑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