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情投入有多难——写作训练营实习助教工作复盘
不要低估做好一件事的难度。转眼写作训练营第8期结束,作为实习助教给自己打分也许是60分,有点担心下一期能不能继续参与,会不会被劝退?自嘲一下。还好吧,不必苛责过甚,毕竟日更占据了一部分精力。
精选作业整理是最初就明确由我牵头负责,当其他班级助教陆续把整理文档发给我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考虑问题不全面。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没有形成共识。为什么最开始没有拉个小群,充分沟通,分工安排,明确时间节点和整理要求?在我心里,这就是一件不足道的小事,不就是合并几份文档吗?
所以那天我才会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下一个人》,题目这句话是从松浦弥太郎《100条基本原则》中看到的,觉得很有道理。有所触动,也曾经想写点东西,没有合适的契机。元旦假期整理精选作业,发现收到的文档格式不统一,目录显示不完整,调整起来费时间,心里有点不满,吐槽做事敷衍。
其实,是因为提前没有统一要求,所以提交的文档格式不统一也很正常。很多事,只是看起来简单。即使是明确的要求,照样有可能出问题。记得研究生做毕业论文时,指导老师专门开会强调格式规范性问题,最终结果还是有人不重视,犯各种低级错误。
凡事提前说清楚。平时安排工作,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表格,提交上来的内容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我以为”,你以为我以为他以为,沟通成本很高,各种解释说明协调。可见达成共识之难!是不好说清楚,还是懒得费劲解释,“我以为”他们都清楚?
最初点评的模式是先鼓励找亮点,然后提改进建议,最后表达期待和希望。今天的点评抛弃了这样的模式,发现提建议容易流于空洞,顺着学员的作业思路,把主要内容用我的理解和语言表达出来,以读者的视角给出反馈,说出我的感受,哪里不太明白,如何调整会不会更聚焦等等。
对于学员来说,很多问题其实他是清楚的,但是就是做不到,说多了反而让他焦虑。对于他的作业,给到真实的反馈,言外之意留给他们去体会。我的思路写下读后感,作者可以对照他自己的本意,是否跟读者接收的意思接近,因为写作本质上是沟通,再来调整表达方式,以求精确传达自己的想法。
附上一篇复盘作业的点评:
一枚带着墨香的书签,你好!
你的复盘系统总结了参加写作训练营21天的收获, 正如题目表达的一样,收获了工具、勇气和视野,找到了努力奋斗一生的方向,信心满满地出发吧!
写作训练系统地工具包:万能写作法、思维导图、拆解金句金段练习法,正如你在文中提到的,一个人练习技能要经过无法—有法—无法”的过程,开始必然要经过大量的模仿,每个人都会有顾虑,就这么简单的六字心法能解决写作的困难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直播的时候,师老回答问题时说“别废话,先来二百下”,想知道有没有用,上手试试,不是浅尝辄止的试,而是全情投入的练,否则你真的是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写作的信心和勇气:加入训练营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的期待、小忐忑、小焦虑、感动、叹服到最后的找到信心、充满力量。想是想不明白的,只有亲自去做,才知道好在哪里,难在哪里,问题在哪里?经过这段时间的强化练习,明白了习得一项技能需要时间,从而不再焦虑。从其他优秀小伙伴身上学到了很多,感受他们做事的认真执着,思考的视角和深度,乐于分享的互助精神,互相打气的战友情谊等等。一群人在一起认真做事,激情怎能不燃烧?
拓宽视野,多元化体验:训练营写作素材丰富,从开学动员到毕业致辞,从当下到未来的时空转换,在众多人物事件中来回切换。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在练习拆解的同时,引发了思考,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生活元素。
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增加对背景资料和作者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扩展了自我的维度。意识到某种缺失,比如幽默感,在生活中列出观影计划和读书计划,增强感知生活的能力。
本着多元化体验和拓展视野的原则,不再自我设限,大胆创作内部演出剧本,老板很满意,自己很开心。
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写作训练营特别讲究复盘。不管做什么事,哪怕只是一次语音聊天沟通,或者是直播过程中答疑环节,以及群聊出现的干货重点,都要及时总结记录。这个习惯非常好,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