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摆个地摊儿卖字去!
受疫情冲击,各地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消费低迷,使得恢复“城市烟火气”成为上至国家、下至地方与民众的集体呼声。
而伴随这一呼声逐渐热起来的,正是一度被城市管理者视为“牛皮癣”的“地摊儿经济”。
先是各地试水放松地摊管理,然后中央文明办发文暂停创城中的占道经营考核,紧接着,突然冒出的“地摊概念股”强势涨停,“五菱神车”再度封神,美国大片主角纷纷成为地摊P图素材……
然后,各种段子在网络潮涌:谁能想到?有一天,计生办居然要负责催生,城管大队要负责发展地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古人诚不我欺啊!
书艺君最近晚饭后遛娃,也明显感觉门口的摊贩多了起来,消费者多了起来,烟火气旺了起来。
中国人的勤劳实干,在疫后地摊经济中再次体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摆地摊究竟赚不赚钱”这个最基本的命题都被淡化了。
现实中,有人月赚3万,而更多人则是赔本赚吆喝,这就是所谓的“幸运者偏差”。真正赚钱的、赚多的,还是少数幸运者,大部分人也就是凑个热闹。
但正由于“幸运者偏差”的存在,才激发了更多人“白手起家”,毕竟,每个人都倾向于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幸运者。
那么,摆地摊卖什么赚钱?卖早餐、卖熟食、卖烧烤、卖衣服、卖零食、卖果蔬、卖玩具、卖饰品、卖贴膜者居多,也就是衣食用等日常生活消费品。
精神食粮也有,比如卖书,只是生意可能不那么好。
作为多数具有“傻白甜”读书人气质的书法人,在这样一个地摊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不是也应该为城市恢复烟火气、为国家提振消费度做点贡献呢。
“摆个地摊卖字”,其实在这次地摊经济复兴之前,就已经在城市中广泛存在了。
除了赶节卖春联,平时在路边或文化市场摆摊卖字的也不少。
在西安求学时,常去的城墙下的“书院门”,就是一个摆摊卖字的大市场。里面工匠居多,但也不乏藏龙卧虎之辈。当然,除了卖字,还有很多卖文房用品的。
像下图这位卖字老人,他说自己习字多年、主攻大篆,说着展开这幅代表作,旁观者啧啧赞叹,老人却忙喊“这幅字可不卖!”这张照片是12年前,笔者在闲逛书院门时偶拍的。
从左始:曹全碑、刘隶、笔者习字
笔者多年前也自学过一段炳森隶书,上图中有习作。后来感觉没意思,不过是徒耗年月,便悬崖勒马了。
不过,地摊上的启体、刘隶已经算不错了,还有很多是“江湖书法”,满纸野气,骗吃骗喝,书者不齿。
所以,从地摊经济角度看,一个人学书法,首先要回答自己“为了什么”。如果为摆摊卖字,那最好是取媚于群众;如果是为追求艺术,那就要踏踏实实的,从学术、书法史的视角去研习。
当然,求艺与赚钱并不必然矛盾,学书与摆摊也并不一定冲突,关键还在于一个人的内心是不是有所追求,是不是有一定的原则和定力。
想去摆摊就去吧,赚钱不寒碜。如若果然没赚到钱,那也可以用“幸运者偏差”的理论自我安慰一下……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