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所以圣人谦卑退让反而能居人先,不计生死反而能保全生命。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反而成就了自己。
曾仕强先生解读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后其身而身先,现在的人都是争先恐后,而圣人不在乎先后,而是把自己的利益和位置放在别人的后面。
一个人到底要不要争?老子说不争的人是最有福气的。能够谦让的人有福气,这种人心胸宽广,因为他有福气才做得到不在乎谁比他先,就算他是最后,他也不会怎么样;而争的人就是他非争不可,因为他不争就不能活,那么他的福气在哪里呢?
一个人越是谦让不争,人家反而觉得这个人了不起,干脆让他坐前面。但是,你不能说自己的谦让,是为了一定要身先,那完全是假的,是虚伪不真心。
外其身而身存,不把自己当一回事,置自身的生命于度外,反而能够跟万物长存。你看越不想的人存得越久;越想存的人,很快就被大家遗忘掉了。这是事实。
老子和《道德经》会流传下去,他就是完全不把自己当一回事,他没说我来了,你们要好好排队迎接我,你们给我准备竹简,我要留下旷世的宝贝,完全没有。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因为无私,所以能够成就自己,意思是能够成就自己私下的一些愿望。“私”就是你私下的心愿,而不是自私的心理。老子是不可能赞成人自私的,他的主张是无我、无私、无欲、无知。
这一句话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今很多人将其错误解释成:“人如果不为自己(谋私利),那么老天都会诛杀他。”
其实,“人不为己”的“为”念wéi二声,是“修养,修为”、“做”的意思。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不把自己的自性做出来的话,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自性是性格的性。如同狗把狗的性做出来,人把人的性做出来,老天才会喜欢。
傅佩荣先生解读
0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退居众人之后,结果反而站在众人之前。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他让自己处在空虚、卑下的状态,圣人以服务的方式来取得领导的位置,就是让自己处在后面,结果反而站在众人之前了。为什么呢?因为众人如果想知道正确的途径,该如何适当地生存发展,就会从圣人那边获得启发,希望得到圣人的开导。
圣人不在意自己的生命,结果反而保全了生命。圣人不替自己考虑,因为他已经悟道了,不需要考虑自己的得失成败,他把道体现在言行里,让百姓就像万物一样在天地之间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条件去发展。所以,圣人没有任何东西和他相争,反而得到了最大的保存。
02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不正是由于他没有私心吗?这样反而达成了他的私心。这句话很容易引起误解,有人会说,圣人有他自己的私心,他只是用无私作为手段而已。
03分辨目的和结果
一般人常常将这两个词混在一起。
例如一个学生读高中,他的目的是上大学,结果未必可以成功。上大学的目的没有达成,整个过程都是浪费了吗?也许他在过程中给自己建立了某种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个结果可能比他原先的目的更为可贵。
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他的目的是要治理百姓,根本不替自己考虑得失成败,也不需要争取什么,保存什么,结果反而自己得到了最大的保存。
在别人看来,圣人最后成就了目标,好像他本来就有某种自我的念头。其实不然,一个人如果有明显自我的念头,不可能悟道而有心得的。悟道会进入一种顺其自然、无心而为、保存真我的境界。
所谓的“私心”,那是一般人的私心。就像一个人上战场,奋勇向前,结果反而活下来了;另外一个人可能后退逃跑,说不定反而丧命了,这都是一些偶然的成分。所以人心里所想的目的,与他实际的结果未必可以合拍。
在人生的过程里,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分清楚目的与结果。目的如果自私自利的,结果无论好不好,都只是一个透过手段去达成的结果。就算结果是好的,这个人也会觉得空虚。
如果目的不是替自己考虑,这个人会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能尽到自己的责任,问心无愧,结果反而保存了生命中内在的价值,肯定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当一个人没有为自己考虑,只是尽力做该做的事,结果到最后各种好处自己过来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再怎么设想都不会有比目前这个结果更好的情况了。
另外,我们先不要设定一定要什么样的目的,因为一旦设定了目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可能都变成了手段而已。变成手段的话,就可能为了某些目的不择手段了。这就变成了有偏差的认知,造成了偏差的欲望,后果就不堪设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