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必须带发妻,徐志摩冷漠,顾维钧贴心:你可以不爱,但别伤害【一点资讯】
不爱妻子,外出留学,带不带她?
这对于民国时期的文人而言,似乎不是选择题。
鲁迅被包办婚姻,以去日本留学为理由,拖延婚期,最后还是被母亲骗回家举行的婚礼。
徐志摩被包办婚姻,以外出留学为理由,逃避婚姻,远离家庭。
面对包办婚姻的发妻,大多数男人都选择以留学为由逃避婚姻,但好的家庭,会要求儿子带上妻子去留学。
一、 不带老婆,不让留学
旧时包办婚姻,多讲究门当户对,抑或是岳父欣赏,投资才子。
顾维钧的婚姻,源于后者。
他12岁那年,家人为他求娶医学世家张骧云的侄孙女——张润娥。
算起来,这门婚事,还算是顾家高攀。
可以说,顾维钧能接受良好教育,很大程度源于岳父的大力支持。
但12岁的孩子又懂什么呢?
他压根不知道自己的老婆被长辈定下,只是懵懵懂懂说了一句:“她不应该缠足,应该进新学堂。”
或许,不般配的两个人,哪怕父母付出再多,也难以圆满。
20岁的顾维钧,已经在外留学四年,父亲一封家书让他回国成婚。
抗拒,是抗拒过,可惜都是无用功。
婚礼照常进行,夫妻分房而居,可顾维钧的父亲留下了一句狠话:“去美国必须带上老婆张润娥,否则不准去”。
在家人的逼迫下,顾维钧不得不带着陌生的新婚妻子,踏上了出国留学的路。
对于这段婚姻,张润娥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彼此从来不了解,甚至从来没见过面。我们纯粹是因为父母包办而被推在一起成为夫妻的,父母甚至不曾征求我们的意见。”
二、一心自由,漠视责任
相比顾维钧的被动,面对包办婚姻,徐志摩就掌握了主动权。
家里为他定下了豪门张家的女儿张幼仪,他却将对方视为“土包子”。
张幼仪是读过书的,可在徐志摩眼里,这不过是父母要他完成的一个任务。
结婚是结了婚,圆房也圆了房,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爱情。
张幼仪是家教良好的旧时淑女,嫁人后便安心大后方,伺候公婆,照顾丈夫。
婚姻不曾其乐融融,但夫妻生活也并非冷淡,所以她错以为可以捂热丈夫的心。
徐志摩借口留学,追求浪漫,而张幼仪则在家里生孩子、照顾老人,默默忍受丈夫的冷暴力。
后来,徐志摩在国外轰轰烈烈追求林徽因。
而张幼仪的哥哥则铁了心要求妹妹出国,跟着徐志摩一起,否则定要徐家给个交代。
就这样,张幼仪孤身一人,去往语言不通的国外,得到的,不过是徐志摩的漠视。
张幼仪是这样回忆,当年徐志摩被迫去接船的样子——
“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人群里东张西望。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漠视归漠视,可晚上的夫妻生活,徐志摩似乎并不想克制。
一方面,他想要离婚,另一方面,他又让张幼仪怀了孩子。
对于这个孩子,徐志摩漠然要求堕胎。
可在当时,堕胎是会死人的,而且,只有最底层的青楼女,混不下去的情况下,才会如此选择。
徐志摩说:“我还听说坐火车出轨也要死人的,那你就不坐火车吗?”
三、冷漠和贴心,都不是好人
顾维钧对待妻子张润娥,并没有徐志摩那么冷漠。
一路上,他一直照顾着她,给她当翻译,为她安排住所,教她学习英文。
那段时间,两人相敬如宾,每逢节假日,吃饭看电影,和寻常清律一样。
但面对婚姻,顾维钧还是会对张润娥说:“幸福只有在以爱情为基础时才能得到。这只能是自然形成的东西。”
虽然不满包办婚姻,但顾维钧并没有如徐志摩一样,将一腔怒火撒向自己的妻子。
他知道,妻子同样是这场婚姻里的受害人。
可贴心归贴心,这样的温情,也害惨了发妻。
最后,张润娥爱上了绅士顾维钧,然而顾维钧却爱上了另外一个女子。
他草拟了离婚协议,愿意负责张润娥在美国读书的一切费用,国内共同财产也都归属女方。
张润娥签了离婚协议,没有吵闹,但不代表没有伤害。
离婚后的张润娥,在国内剃发出家。
后来顾维钧为表歉意,向她寄去了5万元,也被尽数退还。
晚年顾维钧回忆发妻,脑海里全然是她的宽容、淳朴和善良。
而徐志摩呢?
面对身怀六甲的妻子,原地消失,留下张幼仪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差点一尸两命。
徐志摩最后追求到了自己的真爱陆小曼,可日子却并不好过。
他必须不断打工才能养活家庭,连衣服裤子上都有破洞。
而离开徐志摩的张幼仪,破茧成蝶,读书学习,成了银行女总裁,还开了自己的服装公司。
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生活的落魄时期,她还时不时给钱接济。
徐志摩的冷漠,铸就了张幼仪的破茧成蝶,可过程太痛苦,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
顾维钧的贴心,铸就了张润娥的心如死灰,原本她有美好一生,却因为他,自此青灯古佛。
徐志摩和顾维钧,都算不得好丈夫。
你可以不爱,但别伤害。
面对无辜发妻,徐志摩是明晃晃的无情,而顾维钧,不过是温情里藏着残忍,稍有不慎,便遍体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