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意思是,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光明的道却似暗昧;前进的道却似后退;平坦的道却似崎岖。
曾仕强先生解读
故建言有之。“建言”就是古人的言论,从古到今所流传下来的那些言论,我们今天把它叫作成语、典故。从这句话我们就知道,《道德经》也不完全是老子的创建。老子说,他只是把前人所讲的话集结起来,他也没有创建,因为真理在没有天地以前就存在了。
“明道若昧”,“若”是好像的样子,真正光明的大道,看起来好像是黯淡无光的。如果在一片黑当中看到一个亮点,就会感到很亮。四周很黑暗,稍微做点儿好事,就不得了了。
换句话说,如果背景很亮的时候,人再亮也不过如此。这个在现实当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得到。其实你猛然间听到这个觉得很奇怪,这就证明我们的认知很多时候是相反的,不是真实的。
“进道若退”,前进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是越来越退步的。你刚才是什么都不懂,现在懂了,你说我进步好快啊。你现在考四十分,再要考到六十分,你就觉得越来越难了,六十分要考到八十分,那简直是没办法了。你越前进得快,就越觉得自己在退步。
“夷道若纇”,平坦大道是夷,崎岖不平是纇。平坦的大道走起来好像崎岖不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体力会疲倦,走起来就吃力。
傅佩荣先生解读
故建言有之,古代立言的人说过,明道若昧,明显的道好像暗昧;进道若退,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夷道若颣,平坦的道好像崎岖。
明道若昧,“若”,在《老子》里面是一个专用术语。老子在描写道的时候,喜欢用疑似法。好像这样,好像那样。明显的道好像暗昧,最平常的东西一般人反而看不清。
比如,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秘诀吗?说实在的,除了用功,还有什么办法呢?人是否聪明是另一回事,那都是程度不同,用功才是本质上的差别。所有在读书方面有成绩的人,无不强调用功。长期的努力,自然到最后就不一样了。
进道若退,往前走的时候,别人看你好像在后退了。为什么?比如我现在讲国学,我知道自己还不足,一天到晚在查字典,因为很多字古文用法和现在不同。别人看我好像后退了, 他们会说查字典不是小学生的事吗,怎么你到现在还在查字典?
夷道若颣,平坦的道好像崎岖。比如,很多人都有在树下被苹果打中头的经验,然而只有一个牛顿去想:苹果为什么往下掉,不往上飞?大家都认为这个事没有那么复杂,但是牛顿却把这个事情搞复杂了。事实上,那才是平坦的道,一般人看不到,想不到。也就是在不疑处有疑。大家都认为不用怀疑了,这时候反而有怀疑,就是平坦的道好像崎岖。
南怀瑾先生解读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建言”?用现在的话,就是格言。老祖宗讲的“明道若昧”,真正的大道,光明的大道是看不见的。所以,你不要认为白天才叫做光明,真正的光明就像黑夜,所以,现在太空发现有黑洞,但是还不晓得是怎么一回事,所有宇宙的光明,一进入黑洞就变黑了,这个里头是什么东西不知道。现在的科学家在怀疑,是否整个的宇宙是从黑洞中放出来的?《道藏》中说“明道若昧”,大光明里头等于黑暗,黑暗是真正大光明的根本。
“明道”,真正的大明之道“若昧”,“昧”不是完全黑暗,是有一点模糊,有一点不明,就是我们现在一句通俗的话,“天亮以前,有一段黑暗。”这一段黑暗,文学专门的名称叫做“昧爽”,就是要亮而未亮之间,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黎明。这种“昧”是自然物理的现象,也说明了道的作用。
明道若昧”的道理,引申到为人处事方面,就是事情在成功以前,常有很艰苦的一段。在科学研究工作上,要发明一项东西时,研究到最后似乎绝望,当自己将要放弃时,忽然一个灵光来临,发明成功了。
“进道若退”,学任何一样东西,做任何一件事情,进步到一个程度,成果快要出现的时候,你反而觉得是退步。比如说写毛笔字,开始写的三天,越看写得越有味道,越写越漂亮,自己也赞叹自己快要变成书法家了。到了第四天越写越难看,第五六天自己都不想练了,越看越不成样子。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写的字虽然越看越难看,那正是你书法上的进步过程。所以,在进步以前就有这个现象,人情物理都是如此。
“夷道若颣”,“夷”就是平坦的道路,例如我们开辟一条新的马路,像建造横贯公路,未开辟以前有种种困难。“颣”就是堆积起来,没有办法开发;及至开好以后,就是平坦的大道了。换句话说,在平坦的大道要完成以前,我们会感到工程十分困难。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