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异史氏曰】教学无非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组织相关活动,这些工作如何做,道理上讲接受过师范教育的都应该知道,但从“现代性”来看,许许多多有教师资格证,通过招考进入中小学的高学历的教师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于是,就要有相应的上岗培训制度,这个制度是主要是“制定”与“设计”的,如何制定与设计,那就要基于“标准”(教师标准,课程标准等),合乎规范(各个层面的教学规范,包括基本的课程论教学论知识与课堂教学技能)。我以为上岗培训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他们如何备课。
课,对任何一位老师来说并不是说上就能上的,更不要说能上好了。任何一位教师要上好课,总要做一些上课的准备,这准备就是“备课”。按照顾明远老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的说法,备课,“教师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包括钻研本门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学生的实际;编出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和课题(或单元)计划;写出课时计划(教案)等。有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之分。前者是教同一科目的教师在一起共同研究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或介绍本学科的新的信息和知识;后者是个人钻研。前者必须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之上。”可见,备课与写教案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我的理解备课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谋划的过程,更是反复权衡与取舍的过程。我认为任何教师、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都应该这样对待备课。而不是只将备课理解为写教案。备课必须充分了解课程目标与要求及其体系,备课需要通读教材,要将教材放在课程框架内对具体内容(某个单元、章节)的主题作专业的分析与研究。我前面就说过,我是主张写教案的,但教案只是备课过程的部分(一个环节、一种成品的呈现形式),是课时教学计划,充其量有些教案也只是单元教学计划。备课,应该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甚至是贯穿在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的。因为这当中又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比较难以处理的,那就是具体教学场景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研判对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极尽全力去理解,需要考虑预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参与其中,需要想方设法保留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看得见学习的进步。
从课程教学的立场思考备课则有课程教学计划(长期计划)、教材教学计划(中期计划)、单元或课时教学计划(具体教学内容的教案)。如果我们总是一课一课、一单元(章节)一单元地备课,那就只能一直停留在具体的“孤立”某个知识板块来思考与计划或者设计教学,如果能从整个学科课程出发思考什么时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那么我们一直纠结的学段及年级之间的衔接意识与教学策略的问题或许就可以慢慢找到解决的路径;退一步讲,如果一个教师能在充分研究整个学年的教材的基础上思考具体单元(章节)与具体板块内容的教学目标、任务及其教学的话,那么备课就可能克服碎片化、孤立漂离的意识,解决教到哪里是哪里的局面。
有效的备课至关重要,它是高质量教学、至少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没有教案的指导教学就没有方向,就会出现教学的随意性,就有可能催生师生的焦虑,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备课的意义与价值。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明智地选择备课的策略与方式。从课程的实施视角来思考,我这里说的备课,并不只是一堂课一堂课的,也不只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还包括一个学年、一个学段段的甚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某一学科课程的,也就是说教师的备课是立足于具体学科课程体系的全局性的思考与计划。
要知道只有明白了什么时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才可能知道学生什么时候的应知应会,才可能在准备课时教学计划(即写教案)的时候,依据“应知应会”去研判学生实际的“已知已会”,从实际出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起点,才可能在新授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考虑补救教学。一旦我们有了从课程体系出发备课的意识,能够从本学段、本年级的教学要求谋划教学,才可能比较确切地知道自己每天在课堂上到底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将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慢慢地也就可能由备课走向教学设计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