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系列# 活在当下

前言

前天,看到「生财有术」的星主亦仁发了一篇:《33 岁生日,与你分享我的几点感悟》。文章特别好,尤其其中最后一点:“活在当下”,特别打动我。而我最近正好有一些这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于是决定写一篇文章聊聊这个。

对了,虽然大家关注我是因为引流相关,但我觉得我们偶尔也需要吃吃小食,换换口味,所以才决定还是将这篇文章发出。

但如果你只对引流感兴趣,对此类“务虚”不感兴趣,那看到这里你也可以直接离开。但如果你对个人提升,对“内功”感兴趣,那我强烈建议你接着看下去,提前声明:以下仅为一些个人感悟,一家之言,作抛砖引玉。

以下,正文开始:

1

十月十日晚,我加班回到家,回来后吃了点东西,接着把盛东西的碗给洗了,洗完之后,像是被打开了做家务的开关,又马不停蹄、不满足的拖了地。

凌晨躺床上,回顾刚刚的动作时,突然意识到,家务中的事:比起洗碗,我更喜欢拖地!突然冒出的这个念头让我诧异,嗯?这是为什么呢?

转念一想,我就找到了答案。

回顾洗碗的场景:往往是在洗碗的同时,因为对此事的极度熟稔,双手就着水流机械地运转,但同时,脑子里往往在想着其他的一些事情,或工作,或工作,或工作,于是,在这种时间流失的不知不觉中,在一个瞬间,突然就发现了所有锅碗洗刷完毕。

再来看看拖地的场景:由于拖地是个不断地“寻找脏-发现脏-着重解决脏”的过程,所以,手中的拖把在运动的同时,脑袋还需要不停地调整角度以看到地面的反光,不停地判断脚下那块区域的卫生状况,是拖轻点?还是重点?亦或是这个点反复来回拖几次?这样,大脑处于高速运转之中,在这样的神经局促和极度专注下,地面才得以清理完毕。

对比这二者,我喜欢拖地甚于洗碗,恰恰就是因为拖地更能够使我进入“心流”的状态(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

回想这两个动作:在洗碗时,我不仅在整个“洗碗”的过程中感受不到这件事本身,甚至大脑还仍旧沉浸于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杂念;而拖地则不同,因为它需要“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线性的流程,使我在拖地的同时想不了其他的事物,尽可能的减少了我开小差的可能,使我能够最大程度的将身心投入,完整的参与并感知到拖地这个行为本身,感知拖把中的重量、地面的污渍、反光的地板…

根本上来看,这种纯粹的与世界、环境交互产生的存在感,让我得以上帝视角般地清晰感知到自己在环境中的存在;亦能够使我在日常生活中,在“真我”与“生活”面对“工作”的无情侵蚀、不断失守之下,护住那方最后的宁静。

所以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每天都在洗碗的时候,全神贯注的洗碗;我能够在刷牙的时候,一丝不苟的刷牙;我能够在走路的时候,完全投入于路与环境……

即便是这些令人可笑的小事,如果每一天,我都能做到这些,那么我想,我就能重新夺回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使自己最原始的注意力回归。如若能够,那生活的幸福感,绝对会大幅上升。

2

反思当下,不得不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前进,这种奔跑以及奔跑下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消费主义、个人价值的虚无、闲暇时间的窃取、对财富的痴迷…),开始愈发的侵蚀我们每个人的正常生活(方方面面,比如工作与生活,二者之间的界限就越来越模糊了)。

这使得我们变得史无前例的忙碌和焦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突然发现,完全投入以独享一会电视,刷牙的时候全神贯注、洗碗的同时观察水流的冲击…这些曾经拥有的生活行为,仿佛变成了一件件不可触摸的奢望。

今天的我们就像是一个无时无刻不被焦虑的浮躁的环境所裹挟包裹的“容器人”。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我们考虑任何一个行为,只是两个容器外壁之间的碰撞,而容器之内的那真正的柔软——内心出发的真我,却被包裹在坚硬里,时不时能想到,却怎么也触碰不到它。

怎么办?怎么办才能剥开这个“容器”?

我想,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有时也会)会通过网络小说、八卦新闻、抖音快手、各类资讯…来达到这个目的。这种通过内容消费的多巴胺来愉悦自己的方式,虽然能够将自己短暂的脱离于孤独、匆忙的现实环境,以一种沉浸式的行为,得到确定性、安全感以及个人存在,并最终达到短暂的剥离“容器”的目的。

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这本质上却是一种陷阱和逃避,要知道,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不直面真实环境的个人慰藉,其往往会在慰藉之后,产生更大的空虚和无意义感。那还有什么办法?

在找寻办法之前,首先应该分析一下这个事情。为什么现代社会侵蚀个人生活?为什么我们总是这么忙?导致侵蚀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3

我想,真正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时间感”,另一个是“匮乏思维”。

先说时间感。

仔细回想一下,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很多的烦恼来自于对时间的感知,即:纠结于过去,惶恐于未来,浑噩于现在。

但是,我们有没有再跟进一步的思考过,“时间”,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理所当然的事物(或叫尺度)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时间的本质是一个箭头,它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会因为过去行为的因导致现在或将来行为的果。但是,它绝对不会反过来,让未来去决定过去的事。

但事实上,量子物理学中著名的毁三观实验——“双缝实验”,就从“因果倒置”这个纬度破除了时间“箭头”的本质概念(双缝实验:来自现在的观测导致了过去已发生的电子路径的改变)。

它证明了,也许时间并不存在。当前,也确实有相当科学家们判断时间是个自然界中无客观实体的事物,也就说,它是仅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伪存在,是一个人为的概念。

我们回想一下,所谓时间的概念,其实一直只是存在于我们大脑里的一种共识,是一种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被效率驯化的产物(为了极致的工业化生产效率而规定的人为尺度),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这个宇宙中的,相反,可以看出,除去历史中的这短暂的 200 年(工业革命以来),以往的漫长岁月,人类是否有如此强感知的时间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所谓的时间真是我们当下所定义的这个“时间”吗?

所以,可以大胆的说,一直以来人真正有意义的是“现在”,在真实世界中不存在实体时间的条件下,所谓的过去的时间以及未来的时间,那都是毫无意义且根本不存在的概念!

所以,将时间作为一切事物不可缺少的尺度的我们,可以去尝试正视纠结的过去和惶恐的未来了,如今,我们需要的,正是回本溯源,正是回到世界最本质的那里。

以后,当给自己定未来目标亦或是深陷于过去的悔恨自责之中时,告诉自己,这些都是虚妄,真实的世界并不存在这些,做过的事和未知的事都别去纠结了,我们最应该选择的是:专注于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

专注于当下,从心理层面看,能让人舒服愉悦,摆脱不确定性。从理性角度看,那其实亦是我们做事的最优策略。将活在当下做到最高境界,就能够无时无刻地在做事时进入这种专注的心流状态,并随时切换平衡好生活工作,全效率、最省时间地输出每一个需要的投入。

这就像是读书的时候,我们羡慕的那类好学生,所谓:玩的时候好好玩,学习的时候能够专注学。当时觉得这是说教,是一件简单的事。现在看来,这真是一种有境界的状态!

4

说完时间,再来说“匮乏思维”。

时间的共识导致了过去未来的概念,过去未来的惶恐又导致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又导致了人类对确定性的强烈渴求,即:匮乏心态。而匮乏心态会最终则导致我们的短视和焦虑。

那什么是匮乏心态?

《稀缺》中说到:社会环境下,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我们失去了决策所需的心力——书中称之为“带宽”(bandwidth)。一个经济不宽裕的人,为了生存,就不得不精细于每一件小事,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内心深处的需求;一个忙碌的人,为了截止时间,不得不最先做看上去最紧急的事情,而没有“带宽”去考虑更长远的发展。

即便以后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但长久养成的这种“稀缺头脑模式”,仍会在做每一件决策时,纠缠不清。这种做事的“稀缺模式”就是“匮乏思维”——总是恐惧不马上做 XX 事就会失去某些“应有的”潜在的利益。匮乏思维会驱使我们永远只去追求、去寻找那些稀缺资源。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决策时,使我们理所应当的认为一切不稀缺的生活内容/行为都是不重要的、不值得去做的事情,于是导致不断的忙碌和短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洗碗、刷牙时仍然不得安生;为什么我们永远这么忙;为什么我们对生活许下的承诺总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洗碗刷牙等不能够给我带来任何确定性,也不能够消解我的“匮乏”,所以它们不是紧急重要的事,必须要为我脑海中“真正的重要紧急”让位。

然而令人绝望的是,这种在生活中的匮乏消除,很多情况下是在焦虑和匮乏感的驱使下做的不情愿的行为,由于没有也不愿意全情投入,所以最终会大概率导致我们既没有真正有效地消除匮乏,也没有将本质的生活过得好,最后得到的却只有浓浓的负罪感。

这种“感知匮乏——摆脱匮乏的痛苦和焦虑——由于人性懒惰、逃避的无效行为——匮乏维持并加剧——感知到更深更无力的匮乏”的现实,真实地让人绝望又痛苦不堪,难怪那么多人选择了抖音/快手……

在负罪的娱乐中不完全工作,在紧张的工作中不完全娱乐。

所以,比起直接解决匮乏,更重要也更现实的,是处理匮乏带来的焦虑和痛苦以及脱轨的负罪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这种无效的逃离模式。所以,我们需要正视“时间性”以及摆脱“匮乏”带来的焦虑无力,去剥开那层“容器”。

所以,活在当下吧!忘却过去与未来,亦去忘却过去与未来所带来的匮乏。

大家别看“活在当下”在当下是个新潮的口号,其实它是个古老的概念。

佛教中《金刚经》所言: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经》中说:“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道教说“无为”;禅宗说“禅定”;当代人则说“心流”,它们都是说的这个。

5

那怎么摆脱这些呢?时间和匮乏的桎梏?

回到根本,时间和匮乏其实都是人类的一种意识,所以,要摆脱它们,也需要从意识层面来解决它。

意识层面解决时间感和匮乏的方法,它的叫法可以是“禅定”,可以是“静心”,可以是“无为”,可以是“心流”,亦可以是“冥想”!

是的,我们可以依靠短暂的冥想来达到这个目的!原因是冥想能通过专注于呼吸和身体的感知,使自己沉浸在自身与环境的交流中,让时间性从自身剥离。等到再次睁开眼时,往往会恍惚时间的一瞬而过,你会发现你真的逃过了事件的箭头——不知今夕何年。

冥想,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和痛苦以及时间带来的焦虑相处的方式。最重要的,它提供了一种积极无害反而有益的选择给我,让我摆脱逃离出了面对焦虑、怀疑、空虚时不假思索的自动化行为——下意识逃避:刷抖音?刷微博?一遍遍刷手机尽管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内容?但是,一旦有了冥想这个新的自动化行为,它就会拓展我的“带宽”,为我审视和选择当下行为,提供脱离情绪泥沼的力量,使我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虽然,这是在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修改大脑趋向逃避和可见的确定性的既定程序,这虽不容易,但却值得。

因为往往,逃离不仅不会疏解我们的痛苦,相反,它只会让我们更受折磨。逃避的欢愉之后一定会是极度的空洞以及心无所安。学着跟它共存吧,面对它、接纳它,如果你不知道怎么面对、接纳,那试试冥想吧,也许它并不能帮你立刻摆脱焦虑和匮乏的状态,但它可能是你在那些情况下,能做的最好选择之一。

理论上,假设我能够百分之百地在做每一件事时“冥想”(指心无旁骛的极度专注),那我就算是进入到了人生本源的境界。

私以为,人生的本质在于体验,在于自身与环境的所有交互的所有感受,理论上,无时无刻的专注状态,等于体验到了无数个最完美的“个人-环境”体验,这些体验的叠加就是最极致体验的生命。

虽然这种“绝对冥想”的状态很难得,且很有可能它也只能是个理论。但是,一旦我知晓了它的存在,它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地影响我做事,使自己最大程度地正视做出的所有选择,不管是好是坏。同时,这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由时间(过去&未来)产生的不确定性和负罪感。

所以,当自己在做计划外的“坏”事时,最好的决策应该是先好好享受它,无需瞻前顾后,无需焦虑。专注于那个当下吧,也许就因为这次计划外的“专注划水”,导致了之后更好的心情并获得更佳的灵感,最终使得原本脱离轨道的那个计划能够更好的完成。

就如 Paulo Coelho 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所说:

“当我吃东西的时候,我就一心一意地吃;走路的时候,我就只管走路;如果我必须打仗,那么这一天和其它任何一天一样,都是我死去的好日子。因为我既不生活在过去里,也不生活在将来中,我所有的仅仅是现在,我只对现在感兴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