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又见老屋
上两次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分别在2018和2019年,其中2018是没有教,只是文本解读而写的思考,2019年是教学后的实践反思,两次思考如下:
2018年:老屋,因语文素养而倒不了。
2019年:深度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今天再教该课,反思如下: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猜测与推想。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策略,使孩子的阅读之旅充满乐趣。除了掌握预测的基本方法,教会孩子一边读一边预测,能够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外,是否还有需要教给孩子的文字细节?介于农村孩子习作难的困境,通过内容整合比较的教学策略,引导孩子发现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使得儿童的表达思维立足在读写转换的突破,建立有效的写作经验积累,促使积累也成为了日常教学的重点。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首先看,老屋的语言,简单朴实,采用童话一般的手段——重复,但是依旧支撑起了一个慈祥善良的形象。老屋是孤独的,孤独之中建立起孩子们的怜悯,促进孩子感受形象,实现人文主题的渗透。猜想老屋怎么说,学生有被自己猜中的成就感,而三番重复,让孩子猜想和预测老屋内心深处的艰辛和坚持,有利于理解的渗透。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二十一天,行吗?主人想拿走我的蛋,可是我想孵小鸡。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
“等等,老屋!”一个小极了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不注意根本听不到,“请再站一会儿吧,我肚子好饿好饿,外面的树被砍光了,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织网抓虫的地方。”
其次,所有来访者都是一样的开头,重复有利于孩子梳理,实践预测和猜想。而时间上的变化又有助于孩子能够产生思维的碰撞。理解表达中的重复和变化着重复,在老屋已心死的情况下,一句“等等”总是激起瞎想的涟漪,作者叙述的巧妙也蕴含在简单的“等等,老屋”之中,善良的老屋形象也在这一次次的重复中显现。在猜想的实践中,因为有了些许的变化,读起来更耐人寻味,这就是表达艺术的渗透,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习惯,从而有效实践读写转换。
再看文中三个人物的回话。
“喵喵,谢谢!”
“叽叽,谢谢!”
“小蜘蛛,你吃饱了吗?”老屋问。
“没有,没有!”小蜘蛛一边忙着补网,一边回答,“老屋老屋,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其中重复而后又有变化的形式,除了有助于推进预测和猜想的操作实践,还有利于在变化之中发现老屋不倒是因为小蜘蛛没有吃饱,从小蜘蛛没有吃饱到老屋坚持,可以看出老屋是为了别人而坚持着的,这种深度的猜想是学生不能看见的细节。通过语言的整理,让学生猜想文中老屋的情感,也是有效猜想的操作实践。这样梳理和整理课文内容,有利于孩子学习思维的形成。就小学生而言,最大的学习问题就是阅读时,思路并不清晰,而在整合后观察,能够有效促进三年级小学生篇章结构思维的升级。
对于写作的细节,也是需要渗透的重要内容,请看老屋语言的提示语描写。
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
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
老屋低头看看,眼睛眯成一条缝:“哦,是小蜘蛛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会儿。”
继续比较,孩子发现了提示语的描写中,老屋是有两个动作的,一是低头,二是一个不同的连续动作。全文的精彩之处也许不是整个故事的情节,而是这些支撑起想象画面的语言细节。学生能够发现这样的言语细节吗?会去思考这些细节的描写带来读者的真实体验吗?孩子是不会去涉及这个层面的思考的,这个时候教师的有效引导就让学习走向了深度。因为三年级孩子还没有这样的阅读能力,所以通过内容的整合、比对,学生除了猜猜与推想情节中的事情,继续通过整合比较的手段,猜测与推想作者这样表达的方法和技巧,猜到学到文字的细节所带来的画面感。
有效学习,除了实践文本安排的语文要素,还有适合学情的语文能力渗透,形成阅读理解的能力,形成比较推测的能力,积累表达的思维过程,这便是深度的学习。
随卞抛砖,期待引玉。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本人原创,谢绝转载!)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