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只读一本书 · 截取中国历史的美式摄像机,外国人眼中90年代的中国

因真实而感动,从小城故事看中国变迁

1996年,一个叫彼得·海斯勒的美国人,来到了中国重庆附近的小城涪陵,在那做了一名外教,他还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叫何伟。他写了一本书叫《江城》来纪念这段日子。这是一本已经被贴了过多标签的书,豆瓣9.1分的佳作,曾获”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被《南方人物周刊》盛赞:“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

彼得·海斯勒很早就有成为作家的梦想,他先在普林斯顿大学修文学,1992年获得罗德奖学金后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96年他作为“和平队”队员到中国涪陵支教。这次支教还有两个更实际的目的:第一是体验生活,让写作才华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激发出来。二是学习汉文化,他对中国的兴趣可以追溯到曾希望到中国做传教士而未能成行的祖父。

海斯勒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普利策奖获得者约翰·麦克菲。约翰·麦克菲擅长写作地质学题材的非虚构作品,其观察视野十分开阔。海斯勒继承了他的视角,并将其用来考察涪陵人文地理,着力写“江”与“城”两种文化的交汇。这使他的写作既生动,又有深遂的科考精神。

《江城》中海斯勒对涪陵的描述是从聆听和观察中开始的,带着地质学的风格,一种未受干扰的寂静清晰地呈现在海斯勒笔下。他的笔下的小城生活都变得清晰而且有据可依,海斯勒有意识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物,深入他们的生活。这些人在他笔下逐渐拥有了一种典型化的光芒,与那些经典文学中的典型人物遥相对应起来。

海斯勒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明明说的是无比细碎的事情,是平凡到人间每日每夜都会上演的事情,无外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和文化碰撞。但你就是愿意坐下来听他絮絮叨叨,愿意看他像一个电影导演一样,用台词、眼神、动作、独白,用长镜头、慢镜头、画外音、倒叙、插叙等多种手法,看他把镜头和声音加以剪辑、拼接、连缀,最后,呈上来一个异彩纷呈的江城故事。

故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清晰的面孔、特定的语言和专属的表情,有好有坏有血有肉,真实得甚至会让你联想起办公室的某位同事,或者小时候单元楼里的某一户邻居。

其实,海斯勒讲述的是我们所不熟悉的中国。生于市场经济异军突起的九十年代,长于互联网经济和知识经济腾飞的新世纪,我们这一代享尽改革开放政策红利的人很少有直观感受到贫穷、闭塞和动荡的时候。而他所写的涪陵,在很多意义上都并不美。城市东拆西建、灰尘弥漫、噪音喧天,宛如一个巨大工地,并将在不久的将来被永远隔绝于水底。街区脏乱、交通混乱、教育落后,“贫穷、烂路、慢船”,看上去也不大宜居。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的国家在短短二三十年间已经走了那么远的路程。

着眼细节、描摹微尘,海斯勒透过充满烟火气的众生相,讲出了一种“变迁中的诗意”,一种史诗般的磅礴立意,他如实且详尽地记录了这样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图景。

《江城》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River Town
译者: 李雪顺
出版年: 2012-1
ISBN: 9787532756728
(0)

相关推荐

  • 何伟是谁

    "去年的十月,我看到和菜头对<江城>的推荐书评,在网上买了一本.让我很伤心的是,他买的第四次印刷,7万册至10万册中的一本.等我买来<江城>,却是2017年的第一次印 ...

  • 震撼!30年前涪陵老影像资料流出,连老涪陵人都不一定见过!

    有这样一个时代: 出去旅行要有介绍信: 吃饭需要粮票: 住宿每天1块钱: 3小时长途车只要2块钱: 景点门票居然只要1毛钱! 今天,穿越回30年前的涪陵 你能认出几个地方? 30年前的涪陵 30年前的 ...

  • 书单来了:10本旅行书单,陪你一直在路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是知识的内化,旅行是眼界的拔高.   不管是读书还是旅行,唯有怀着一种时刻在路上的心态去学习.去提升,方能获得见识格局的升级.   近两年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我们旅 ...

  • 【精品名家文学】隆重推荐刘楚森 先生《当代佳作 专辑》2020121005

    [中国当代杰出诗词名家百强榜]至尊荣誉 [比投网]和[神州文学<比投微榜>大赛组织委员会]联合推出会长:王世春   总编:卢春志联合推送 火爆征稿<春秋诗语--盛世华年经典文集> ...

  • 三峡游:沿江城市

    巫山县城 从涪陵登船,乘游轮顺江而下,四天三夜长江三峡航行,不只让我们饱览了壮丽的三峡风光,还让我们饱览了沿江城市的迷人风采. 4月24日晚7时30分,我们在涪陵登上长江3号游轮.游轮未起航,我们就来 ...

  • #早读#404《寻路中国》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 ♥ 今天是小一大书建群的第684天 #早读#404  2017年3月12日 周日 一.图书简介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博尔赫斯式诡辩的中国实践,一场生死较量中的大坚韧与大智慧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西湖边一栋大宅裘庄门前,赫然立着一个木牌子"军事重地闲人莫入".这傍山面湖的大院落,铺设豪华,但也经历数次动荡,换了几波主人.在时局动荡时期,又被征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忠于自己的欲望有没有错?

    白色体系下的黑暗 说起文学小说的巅峰,你会想到哪些?<百年孤独><人间失格>还是<活着>?如果说起医学小说的巅峰,或许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白色巨塔>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成长,就是与自己的一场博弈

    对友谊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它是万能的 卡夫卡曾说好书会像是刀子插入你的心脏,<追风筝的人>就是这样一本书,故事里的主人公因为对朋友的背叛而深深自责,但后来终于在直面内心的脆弱和自私中获得了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释放始于接受

    拥抱不完美的自己,相信未来的可能 之前看到比尔盖茨推荐书单里面有一本<拥抱可能>,作者埃格尔博士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之一,而她逃出来之后,利用在集中营的经验成为了一名治疗师.这是一本身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当你能对苦难开玩笑时,说明一切都过去了

    彼时此刻,人间烟火. 人的一生要怎样度过?相信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答案,但幸福.轻松.快乐都会是每个人的追求.这看似最简单的要求,做起来却也是最难的要求的.现代人又有几个人能活的轻松愉快呢?工作压的喘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防御性悲观主义,才是落地的乐观主义

    打破墨菲定律,心态决定运势 1949年,空军工程师爱德华·墨菲对自己的一位运气不太好的同事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坏,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更坏."没想到这句话经过传播扩散后,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知更鸟是什么鸟?

    幸好,有些人还清醒着 据说,奥巴马给自己的女儿公开的送过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杀死一只知更鸟>.知更鸟又名反舌鸟,它不做任何坏事,只为人们歌唱.在这本书中,知更鸟指的是善良正义,但却被罪恶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如何逃离“贫穷陷阱”

    真实的苟且需要理解 中国古代有个晋惠帝.有一年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活活饿死.晋惠帝听完奏报,便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天下无人不说晋惠帝荒唐.然而读完<贫穷的本质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临终视角下的生活智慧

    参透了生死,看透了人生 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面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做人实在是够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越长大你就越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少年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