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10)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原文:
黄在中《复东华山寺田记》 县令,甘肃进士
距城三里许之东华寺,为清阳八景之一。其山高而水清,宅幽而势阻,缭曲往复。又有虬松杂木盘郁于其间,每遇岚烟容与,晴犹带湿,昼亦生寒,洵奥区也。
寺创于宋,产业颇裕,僧人岁收其粟,饥借以食,寒借以衣(据原版改夜为衣)。而递迁递耗,未免怠弛相承,逸居自废。迄乎道光壬午之岁,而田已尽,而僧己亡,而寺亦渐废矣。嗟乎!禅灯寂焰,梵呗无闻。黄叶铺亭不当金,苍苔绣壁难成画。青鸳兰若,且为流丐所栖,四六梵修之谓何?
顾听其荒废若是哉!邑人士伍多功等,闻寺之就圮也,慨然有兴复志。鸠聚三十余人,醵钱若干。补其罅漏,扶其倾颓,赎其田产。召僧以主持之,甚盛举也。
余来莅斯土,四载于兹。窃幸吏民相安,讼狱衰息。公余眺览,得悉山寺废兴之由。乃复进功等而语之,曰:“今之所谓佛家子弟,非真忍于离父母,去妻子,叛名教,而尽以易天下也。大都贫苦无告,计无复之,不过借缁流名色免穷乏耳。陈眉公所以称,僧寺为大养济院也。诸君子既复其田,以全僧者全寺,意诚美。保无衣食既足,复生怠弛欤?盍即田之已复者,近则使僧自种,以食其力。远则拨役监收,以清其饷。有余则公贮寺仓,以为全复旧业,再新寺院之资。既劳苦之以防其逸,复淡泊之以绝其嚣。俾僧人白头黄顶,于礼佛时为释,耕田时为农,完粮时为输。将恐后之纳户其蠢而愚者,无殍饿沟壑之忧。壮且黠者,无啸聚山林之患。是诸君子费力处,即官斯土者省力处也。而僧可长赖,田可长存,寺亦可长保矣。若夫仗佛力,信因果,以施舍为游欢喜园。抑或以其地为名胜计,为观玩适情之所。皆非余所瞩望于诸君子,而亦非诸君子之本意也。”
功等起而谢曰:“众闻命矣,请书而揭之于寺。”
张水藩读文:
黄在中《复东华山寺田记》 县令 甘肃进士
距离城关三里左右的东华寺,是清流的八景之一。那山高而水清,宅子很清幽而周围地势险阻,道路迂回曲折往复而上。又有盘绕弯曲的松树和盘曲茂盛的杂木杂处其间,每每遇到云雾安闲自得盘绕其间。晴天犹带有几分的湿气,大白天也生一些寒意,实在是大山深处啊。
寺庙创建于宋朝。寺庙的产业比较充裕,僧人每年收取的谷子,白天饥饿时用它来填肚子,也用谷子换被子过夜。而随着时间更易变迁产业逐步消耗,日久难免 松懈之风相承,安居自废。到了道光壬午年的时候,田地已穷尽,僧尼己经跑光,寺庙也逐渐荒废了。唉!寺庙灯火寂寞寥落,听不到念佛的声音。黄叶铺满亭子不能当黄金,苍苔爬上墙壁难以形成图画。青鸳瓦的寺庙将要为流浪的乞丐所栖息的场所,四六梵修之谓何?
但看它荒废成这个样子吗!地方人士伍多功等人,听说寺庙快坍塌了,感慨而生出兴修复建的想法。聚集三十多个人,凑了一部分钱。修补了其中的裂缝和漏穴,扶正倾斜柱子和板壁,赎回了庙里的田产。招请僧人来主持寺庙,是很大的举动了。
我来到这个地方,已经有四年了。我私下庆幸官吏和百姓相安无事,打官司的日渐减少到近乎没有。办公之余远眺东华山,并了解山寺废兴的缘由。于是再找来多功等人,并对他们说:“现在所说的佛家子弟,并不是真的忍心离开父母,放弃妻子,背叛名教,而全部用来换另一种世界的生活。大都是贫苦而没有人帮忙,找不到出路的人,不过是借做穿黑衣僧徒名目免除穷乏就是。陈继儒所以认为:僧寺是大的养济院。诸位君子既然已经恢复他们的田产,因为保全了僧人也就保全了寺庙,想法确实很美。但是难保无衣食之忧后,再生出松懈的情形?何不就已经恢复的田,近的就让僧人自己种,以自食其力。远的就拨交差役监督收租,以给清他的饷粮。有多余的则公家拿来贮藏在寺庙仓库,作为恢复全部寺庙旧业,创新寺院的资本。既让僧人劳苦其肌肤,以防其淫逸,又淡泊他们的心志,以杜绝他们的喧哗。使僧人白头黄顶,在礼佛的时候是和尚,耕作的时候是农夫,完粮的时候是输户。今后的纳税户中,愚蠢的人,将可能没有饿死沟壑的顾虑。矫健而狡猾的人,没有啸聚山林的祸患。这是你们诸位君子费力的地方,也就是在这里当官的人省力的地方。而僧人有可以长期依赖生活来源,田地可以长期存在,寺庙也可以长期保有了。如果是依仗佛力,信因果报应,用施舍作为游荡欢喜园的。或是因为这地方是名胜古迹,作为观玩适情的场所。都不是我所希望于诸位君子的,也不是诸位君子的本意。”
伍多功等人起立行礼说:“大家听懂您的意思了,请把它书写出来挂在寺庙。”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山川10)
黄在中看来还很有政治家的头脑,他把寺庙作为一个养济院来对待,能收容贫苦的百姓,而让天下太平。而不是像一般人一样,希望修得因果报应。
文章里有“四六梵修”一词,对“ 四六”怎么解释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后来向龙峰静室的住持海慈法师请教,才得到答案:四六指的是时间,六是指一天一夜的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佛陀定出家人初夜与中夜休养生息,后夜即起来修行,四时进行梵修。四六梵修总体意为每天皆精进修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