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王德明:【花生的记忆】(散文)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作者:王德明

小时候,我没见过花生的藤蔓,只见过它的果实,或者花生仁儿,想象不出它的生长过程,也不知道藤蔓是个什么样子。

第一次知道花生这种东西,是在母亲教我的儿歌里,“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那时候,交通运输条件很差,也无任何东西可运,割资本主义尾巴也只是人们的一个借口。

那一年,父亲回山东老家,带回一些花生来,让我长了见识。

原来,花生,又名长生果,是一种年生豆科草本植物的果实。花生浑身都是宝,果实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与动物性蛋白差异不大,而且不含胆固醇。还含有一般杂粮中少有的胆碱、卵磷脂,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记忆力。能延缓脑功能衰退,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脑血栓形成。还能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等。藤蔓中也含有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花生叶里有粗蛋白可做饲料。

我偷偷地带到学校一点儿,悄悄地给我的同桌吃。她也没有见过花生,这让我们产生了许多共同语言。那时候的农村,真的是穷到了一定的程度,哪里见过花生啊。有位哲人说得好,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穷是一件坏事,有时候它又转化成了好事,因为穷用一把花生米就可以骗得一个女孩子的青睐,放在今天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那时候,能吃上一把花生米,也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有了花生米,父亲还倒上了一杯酒,品尝的不仅仅是美味。

第一次见到花生的藤蔓,还是在马官寨的地里。改革开放初年,我回老家去看望舅舅。在刚刚分得的自己的土地上,七十多岁的老人精神更加矍铄,锄头上绽放着联产承包责任的红尘。看到满地的梢条苗儿,我突然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竟然种起梢条来了。我从小在小兴安岭边缘上长大,山林养活了我们,勤劳致富的大门就在村里的供销社。每到秋天,山上的梢条也是村民们进山的动力之一。梢条是一种编土篮子的年生灌木丛,是村民们的发财之路。一到秋天,村里人都要到山里去割梢条,卖给供销社,换来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换来孩子们的书本费。大山不仅养活了我们,也教会了我们如何生活,勤劳永远是我们农村人的本分呢。

正当我感慨这地里的梢条时,舅舅走过来告诉我说这不是梢条是花生,真让我弄了一个大红脸。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舅舅,面对一个庄稼老汉儿,囧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文革”刚刚结束,他的右派问题已经彻底平反。舅舅原是一个青年学生,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八路军,参加了抗战。舅舅的老战友、四川省原副省长、中共四川省委原副书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抗战时期曾任冀鲁边三地委组织部部长的何郝炬同志,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阳信的县委书记王文清就是商河城北人。他老练沉着,经常在农村活动,有时还与敌伪军面对面地战斗。我跟着他跑过几个党支部,了解情况,谈工作,对他的沉着冷静和过人胆量,深感佩服。”这是一个老战友,几十年后对舅舅的的评价。

舅舅是一个抗战老兵,也当过老家商惠县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吃了好多苦,后被诬陷为叛徒,错划为右派,定为历史反革命。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遭受了二十多年的磨难。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蹲牛棚、戴高帽,扫厕所,饱受迫害。万幸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反复地内查外调,终于洗清了几十年的不白之冤,为他平反昭雪。说到待遇问题,他总是说,活着很好,那么多老战友都牺牲了,自己还活着,他是为了那些死去的老战友而活着,所以对生活待遇没要求。

在地里干活时,舅舅告诉我说:“兵不怕死,官不贪财,天下太平。”舅舅给我讲述了他青少年时代隐姓埋名参加抗战的故事,也讲述了他的战友们在战争中一个接着一个地牺牲了的事。进而对我说,平凡的人就像一棵花生,破土而出,朝风暮雨,默默生长,默默开花,默默结果,然后又默默地离去,奉献的是一口清香。枝头开花,地下结果,花生的特点是一种脚踏实地。想不到此时的舅舅,已经变成了一个哲人呢。

后来,我到基层工作,和农民打起了交道。见到了绿油油的藤蔓上,露出一点点鲜黄的嫩苞,绿中透黄,就想起花生的花语:长命百岁,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吉祥喜庆。就想起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花生低调生长,却有伟大的胸怀。

原先,花生的藤蔓也能做饲料,是喂养大牲畜的一种好东西。花生藤蔓中的营养物质较多,让平凡的生活变成了不平凡。但是今天,已经变成了一种纯天然的食品,喂养我们自己。要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多做对民族有好处的事,哪怕是只奉献一口清香,纯纯粹粹地为人民服务,花生也是做到了。

舅舅,民族危难关头,舍身取义,变成了我心中的大英雄。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

作者简介

王德明,黑龙江省人。热爱生活,喜欢阅读,勤于思考,偶有感悟于笔端,常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0)

相关推荐

  • 【“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犹及清明/祝德明

    清明了!春节后另一个"思恩"的重要节日!有法定的支持,更是心定的归属."走姥娘"是儿时最具仪式感的程序,长大又在姥家生活过一段,姥家有时就是另一个家.今时,姥走 ...

  • 草木缘情

    文/杨晓奕    图/来自于网络 <草木缘情>             ◎ 杨晓奕 在五月,我看了一场草木卑微的恋爱 我想仿效,发现自己内心的芳香 比草木更卑微.所有的衣服不及 一片花瓣, ...

  • 【周末特刊】杨宇:【菠萝蜜礼赞】(散文)

    作者简介 杨宇 杨宇,男,195 0 年4 月生于广东徐闻,1968年下乡龙塘公社插队,1978年回城工作,大专毕业,中共党员,现为珠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获多个奖项,喜欢画画.摄影和写 ...

  • 【三秦文学】朿宝荣、汪全斌、金晓玲:【难忘蹉跎岁月——安建集团(原安康县建司)老战友五十年聚感人场景】

    难忘蹉跎岁月--安建集团老战友五十年聚感人场景 1 金晓玲女士回乡答谢词 -- 致汪全斌先生 全斌兄,你好!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转眼间,五十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时间过得好快呀!曾记得我们从少不 ...

  • 小方:【河南,外婆的老家】(散文)

    河南,外婆的老家 ◎小方 [作者简介]:小方,男,汉族,陕西人.本姓李,自称李唐之后. 二十多年前,我给外婆许下一个心愿,那就是等我上班了,陪着外婆回一次河南老家探亲,外婆当时很高兴.然而,外婆已经在 ...

  • 【三秦文学】潘雪松:【敬礼!老兵】(散文)

    敬礼!老兵 作者:潘雪松 1963年12月,时年19岁的父亲应征入伍,胸前没有鲜艳的大红花,也没有什么欢送仪式,只是由爷爷把父亲送到村口,一辆部队牌照的解放汽车载着父亲瞬间远去,只留下爷爷一个人孤独地 ...

  • 雪绒花文学||王德明小说:【迷失在路上】

    迷失,在路上 文/王德明 COAST已经打烊,依然找不到回家的想法,浓浓的卡布西诺也让我打不起精神.在COAST已经坐了许久了,但是我的心仍然不能静下来.今天和刘洪柱的聚会,我用微笑迎接他,用好酒招待 ...

  • 雪绒花文学||王德明散文:【火车,哪一列通往老家】

    一个人独自坐在窗前,一杯咖啡陪伴着悠远.偶尔的一列火车经过,深情的灯光弹奏出莱温斯基的催眠曲,并不能把我带入梦乡. 中海的视线不错,能望见铁西的繁华. 春节过后已有许久了,晚上不眠.这次澳洲之行后,总 ...

  • 雪绒花文学||王德明短篇小说:【迷失,在路上】

    迷失,在路上 文/王德明 COAST已经打烊,依然找不到回家的想法,浓浓的卡布西诺也让我打不起精神.在COAST已经坐了许久了,但是我的心仍然不能静下来.今天和刘洪柱的聚会,我用微笑迎接他,用好酒招待 ...

  • 雪绒花文学||王德明散文:【一块面包酸酸的】

    一块面包酸酸的 文/王德明 前几天,乘绿皮车去牡丹江.在车上买了一块面包,那种酸酸的味道,让我想起了童年. 那时,我的家在农村,生活相当清苦,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甚至是自给但并不自足.村子里有一家供销社 ...

  • 雪绒花文学||王德明散文:【咖啡,让我想起旧事】

    咖啡,让我想起旧事 文/王德明 找一个僻静的座位坐下来,要一杯咖啡,找一本书假装看一看,好像很有文化的样子.我历来喜欢装,外国人说打扮生活. 许多事,在于你怎样对待.不习惯吃苦的人,就无法体会最后的甘 ...

  • 「今日作家」王德明‖【蝈蝈】/散文)

    2020-07-20 16:19:39文化 蝈蝈 文/王德明 故乡的蝈蝈,见过的大约有四种. 一种叫做火蝈蝈.个头儿长约三公分左右,躯体紫红色夹杂着墨绿,翅膀长于躯体,体型有点儿像躺在地上的绿皮车.长 ...

  • 【三秦文学】王德明:【花生的记忆】(散文)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花生的记忆 作者:王德明 小时候,我没见过花生的藤蔓,只见过它的果实,或者花生仁儿,想象不出它的生长过程,也不知道藤蔓是个什么样子. ...

  • 【三秦文学】王德明:【我的岳母】(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本期编辑:张 小 鱼 执行主编:鱼儿姐姐        我的岳母  文/王德明   生命是珍贵的,也是脆弱的. 怎么也想不到,一个人的生命竟会如此的脆弱,以至于让我们无法接 ...

  • 【三秦文学】王德明:【端午旧事】(散文)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本期编辑:裴  雄 文 总      编:鱼儿姐姐  端午旧事 文/王德明   艾草,带着仙气. 在我老家,村子向东三里三,便是大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