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作家】朱俊明:汉献帝被贬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41】
河南郑州 朱俊明
提起汉献帝,眼前就浮现出罗贯中笔下的那个懦弱可欺的傀儡皇帝。汉献帝九岁登基,在位三十一年,被人挟持三十一年。先是被董卓操纵,又遭李傕郭汜圈禁,后被曹操挟制而令诸侯,到头来被曹丕威逼禅让。在位期间,几次想锄奸铲逆,都因经验不足,功亏一篑。被魏文帝曹丕贬为山阳公后,非宣诏不许入朝。从此,告别了中国政治舞台,流落于广大黎民百姓中间。有关汉献帝的故事往往也就只局限于此。
庚子腊月初日,几人相约游修武。也正是这次修武之行让我对汉献帝有了全新的认识,并由衷地钦佩。
修武县东北23公里处是七贤镇古汉村,村南就是汉献帝刘协的陵墓。因为是禅让帝位,故称为“汉献帝禅陵”。禅陵没有帝王陵常见的众多宏伟建筑和石人、石马、神道。只有一祭祀用的高台,和一座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供奉汉献帝刘协和皇后曹节(曹操次女、曹丕之妹)塑像的大殿。只有陵墓占地规模,尚存有帝王之气势。陵东侧有座不高的孤山,传说献帝常去歇息玩耍,被后人称为古汉山,陵墓所在村庄就是古汉村。献帝归天时魏明帝曹叡(rui 睿)曾率群臣哭祭,并谥号为孝献皇帝。奇怪的是历朝历代都有皇亲、臣僚和文人骚客来此凭吊祭奠,但不知为什么一千多年过去却无人为其立碑。直到清乾隆年间,一位驻守当地的总兵王普才为其树立起“汉献帝陵寝”的墓碑。还有一石碑是清雍正时期立,记载了禅陵的规模大小、管理措施。这就是目前禅陵仅存的标志物,距今也不过300多年。禅陵历经一千七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仍能保持原貌就足以称奇。此陵也是豫北地区唯一一座帝王陵。
汉献帝被逼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时年已四十岁。从至高无上的国家元首,一下子被贬为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干部,落差是如此的巨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很难适应新的环境生存下去。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后,仍可享受食邑万户,居住在山阳城内(今焦作市)。此时的刘协,可以没心没肺、醉生梦死;可以悠悠寡欢、寝食不安;可以挟恨韬晦、伺机谋反。刘协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大汉朝气数已尽,只有适应才能生存。遂抛弃一切不符合实际的幻想和所谓的帝王之尊,甘愿与黎民百姓同忧共患。只有融入百姓才能幸福安全,只有爱民敬民才能得到信任和尊重。当能够看透世态炎凉时,才能做到大彻大悟。所以刘协一边辛勤劳作,躬耕菜圃,满足自用;一边利用在宫中跟御医学到的医术和皇后曹节一起为民治病,济世悬壶,救治百姓于疾病痛苦之中。并且不辞辛苦,到附近的云台山上攀岩涉涧采挖中草药,晾晒加工。在为百姓治病时,凡属于自己采挖的草药和扎针灸、拔火罐治疗项目均不收患者钱财。只有购买的药物才酌收成本费,并且可以赊欠,从不催要。刘协的高超医术,良好服务,敬老怜贫,不计得失的美德,被百姓口口相传,深深赢得山阳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坊间广为流传着不少刘协治病救人的故事。这样的生活让刘协找到了感觉,只有深深地植根于百姓中间,才能获得人生的价值。魏青龙二年(234年),五十四岁的刘协在服务于山阳百姓十四年后去世。受益匪浅的山阳百姓哭声雷动,扶老携幼,前往吊唁送别。刘协埋葬后,据说是当地百姓用衣襟和帽子兜土硬是将封土高高堆起成丘(在曹魏时期是大力倡导薄葬的,封土很小)。可以想象刘协去世的时候,山阳百姓是如何的悲伤难过。
汉献帝在山阳十四年,由于崇高威信,直接影响着当地百姓生活,至今在焦作地区尚存有与其有关的民俗。如:称父亲为“大”,母亲为“美”。起因是汉献帝和曹皇后被贬山阳后,百姓只得改称“大人”和“美人”,敬尊如父母,简呼之“大”和“美”。久而久之成为民间对父母的称呼;娘瞧闺女。在全国各地每逢端午和中秋节,出嫁闺女都要回娘家看望母亲,唯独焦作地区流行娘瞧闺女。缘由是皇后曹节的母亲卞太后(同为魏文帝曹丕母)每逢佳节,思女心切,就从京城(洛阳)过来看望女儿。因为曹节随汉献帝被贬山阳,非宣诏是不得入朝的。后来民间效仿,每逢端午、中秋就盛行娘瞧闺女;尤其是汉献帝的高尚医德直接影响了当地的行医行业,千年来沿袭成习俗。一是当地敬医爱医,尊之为君。二是医者对患者所需草药的费用可欠可赊,以及针灸拔罐等项目免收费用等习俗.
当站在汉献帝与曹皇后塑像前,注视着慈眉善目的二人,不由地由衷感叹:这是何等伟大而又平凡的一对夫妻!真乃千古一帝,无帝可比。别说帝王,就是一般的高官权贵,被贬后又有谁能做到服务于民,与民同乐,让百姓世代缅怀?悠悠三千年,唯有汉献帝。
当我们辞别离去时,老妪频频向我们摆手,在寒风中一直默默地目送着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