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得爆!

昨天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贾玲和张小斐再一次搭档合作了小品节目。

贾玲演妈妈,以为自己生了病;张小斐扮女儿,背着家里偷偷谈恋爱。

这样的搭配和《你好,李焕英》相映成趣,可以说小品成了电影的彩蛋,我忍不住想起片子里她俩的一场对手戏:

贾玲演的贾晓玲跟张小斐演的李焕英说,“下辈子咱俩必须得做母女”,但是下辈子要她来当妈妈,“你(李焕英)来做女儿”。

这可能是全片情感浓度最高的片段之一,也让我决定在大年初一这天先写写它:

很多人把春节看得无比重要,是因为一年到头就只有这段时间能阖家团聚,不管你在大城市里是Mary还是叫Sam,坐在多顶级的写字楼里挥斥方遒,到大年了都得回到父母身边去做他们永不长大的掌中宝贝,在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和走亲访友拜大年的习俗中感受时间慢速流动的脉脉温情。

而去年的封城抗疫、今年的就地过年,打乱了你我的团圆梦。不知道有多少人选择了云团聚的方式,隔空交流着依赖的心声。此情此景,正好需要一些温柔的表达,去联结我们与父母辈的关切真心。

电影一开头的贾晓玲,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是个乐天开朗、却总是被长辈们用“隔壁家孩子”来对比来教育的存在。

她觉得自己从没让妈妈骄傲过,所以在一件大事上耍了小聪明,可这也被人在无意中拆穿了。

就算后来没被责备,贾晓玲也是愧疚的,愧疚自己没办好过哪怕一件事情让妈妈省心或者开心……带着这种情绪,她穿越回了1980年代,和还没结婚的妈妈李焕英做起了情同闺蜜般的表姐妹。

我们都想要回到过去,但“如果”在没达成时可以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一旦成真,大多数人都会对应起往日的种种缺憾去修复去弥补。

贾晓玲也一样。

哪怕眼前的李焕英是“表姐”而不是“妈妈”,贾晓玲都用尽全力希望她能拥有那个年代、那些条件下最好的一切,“我能让你更高兴!”

李焕英想要买到厂里的第一台电视,贾晓玲就演戏帮她达成愿望。

李焕英是厂里的女排队队员,贾晓玲就想尽办法动员她们队去参加比赛,因为听说这次的第一名遇上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甚至贾晓玲还帮厂长的儿子沈光林(沈腾 饰)出谋划策去追求李焕英,哪怕这样会打乱之后的故事走向,让这世界从此少了“贾晓玲”这个人……

这还是出于那无时不刻都在提醒自己,“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做到”的负罪感:

贾晓玲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如果一切真的能推翻重来,“如果我妈当年生的不是我,应该过得比现在幸福吧。”

可能很多观众都知道《你好,李焕英》的故事来自于同名小品,2016年贾玲和张小斐搭档在《喜剧总动员》做了首次呈现,效果绝赞。

岳云鹏评价那部小品时就说,“它(小品《你好,李焕英》)没有在挠你,没有在抓你,它就是慢慢的刺你的心。”

但哪怕故事文本经过一轮轮舞台表演得以充分锤炼和验证,小品和电影始终是两种不同的叙事表达,它们的节奏、表演设计都必须有区别。

原剧本只有二三十分钟的时长,要适应到现在电影的两小时长度,必须经过再次填充和拉伸。

虽然之前就夸过一次张小斐,但还是想说她演得真好啊,气质也很适合大荧幕,有电影演员的质感。

这个和杨幂、焦俊艳同班,曾经把电影演员当做自己的职业追求,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转换跑道,在喜剧领域发光发热的女演员,让人相信李焕英的存在。

还要说说沈腾。

贾玲在之前的采访里很是感谢了一阵沈腾,说对方能来参演是因为他们上过同一期综艺节目,当时贾玲透露了自己有个拍电影的梦想,没想到沈腾主动表达了“如果有需要,我来帮你演一段”的力挺意愿。

后来贾玲为了说动沈腾出演重要角色,又特地为他在相关段落里抖了不少包袱,以确保能“出效果”。

顺便吐槽下,电影上映之前,有很多人都说“沈腾只拍了七天所以根本不可能是男主、戏份也绝对不可能多”……怎么会呢?

贴片预告里吊起大家胃口那段“我叫光林,她叫焕英,我俩,欢迎光临,听着多热情啊”的谐音梗就出现在贾晓玲帮沈光林追爱的相关段落里。

这份感谢是必须必要的,因为沈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观众想看的喜剧元素:

无论是他假装正经严肃却总马上就会被点破拆穿的自我标榜,还是配合贾晓玲的追求建议去发起猛烈进攻却屡屡受挫的尴尬结果,都让人觉得“对味”——对的是年味,是团圆时老少皆宜的欢乐氛围。

当沈光林说自己“年轻帅气、位高权重”,镜头再猛地给沈腾那张已经长在全国人民笑点上的脸,都能让影厅里突然响起几声嘹亮的“嗝嗝嗝”。

坦白说,贾玲在导演层面的确有诸多稚嫩之处:

很多情节她都采用了“直给”的方式,场景调度和影音效果也没什么深奥技巧——所以我也理解一些专业影评人会对《你好,李焕英》持观望态度或者有所微词,因为它确实就是一部新人作品。

但现在豆瓣8.2的高分,也的确真实可信——贾玲走心了。

影片最后二十来分钟,是反转一切的关键,也是不能剧透的原因所在。

《你好,李焕英》是一把贾玲给自己打的心锁情链,承载了她对母亲、对家庭、对自己这过往几十年的深情和依恋。

它极度私人化也极度感性化,我们看的是贾玲内心的隐秘伤口,这位一向乐呵呵的国民女星要把自己的痛苦放出来展览,以此来歌颂母爱并警醒世人。

贾玲的妈妈就叫李焕英。

她说自己长相随妈妈,性格也随妈妈,都一样的“爱笑、心大、豪爽”。

之所以会走上谐星的道路,也是因为李焕英女士的一句话:

贾玲复读那年,为求保险考了两个专业,除了中戏戏剧表演专业,还考了竞争力度相对没那么大的喜剧表演专业,没想到两边都考上了。

放榜那天,中戏招生处往贾玲家里打了个电话以征求她的准确意见,到底要读哪个班,李焕英用带有浓重口音的方言回答“戏剧表演”,却让校方误以为她说的是“喜剧表演”。

弄错了之后,李焕英还劝贾玲,

于是当年“太美了”也“不幽默”的贾玲就这么进了传说中的相声班,并在机缘巧合下成了冯巩的徒弟,一步步走上了自己的喜剧巅峰之路。

可李焕英没能看到贾玲后来的风生水起。

她和贾玲的爸爸一起去收稻草,在拖拉机上垒出了两米多的高度。怕稻草掉下来就白忙活了的李焕英,选择坐在草堆上,却在离家还有五分钟路程的时候从那上面摔了下来……

当时贾玲才刚进校读大一,就离开了家一个月,再回乡已经是天人永别。

这在她的内心缺了一个角,此后不管走得再高再顺,都觉得有些空空荡荡难以填补。

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莫过如此。

所以这些情绪被贾玲融入到了《你好,李焕英》里头,先是小品,再来是电影。标题就要直白敞亮,让全世界都知道“李焕英”曾经来过——

不只是“hi,mom”,还要是“李焕英”。

李焕英不只是贾玲的妈妈,她还是一个很精彩、很值得被纪念的个体,一个应该拥有自己传记的人。

看贾玲采访里提起片名意义的时候,我想到了台剧《俗女养成记》。

也是在快结尾的时候,女主的阿嬷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在睡前跟四十岁还坚持单身的孙女说,自己已经好久没听到别人喊她名字了。小时候父母喊乳名,朋友叫昵称,嫁人后跟着冠了夫姓,左邻右舍都叫她“某某太太”,再后来是“XX妈”,然后又慢慢升级成大家口中的“阿嬷”……做了那么久别人的谁谁,到停止呼吸后,阿嬷想要回到大海去做自由自在的自己。

这是一种很别样的观察、非常细腻的感受,对女性这一生经过感同身受了,才能得出类似的认知。

贾玲也在电影中加入了自己的私心,“李焕英应该为自己而活”:

排球比赛的桥段,是因为现实中的李焕英就爱打排球,曾经是厂里的女排队员。

“我未来的女儿啊,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是李焕英以前说过的话,她也确实践行了自己的观点,让贾玲开开心心地长大了。

片尾有一段字幕,是贾玲献给妈妈的——

“自打我们记事起,妈妈好像就是一副中年妇女的模样,但其实,她们也曾是花季少女,也曾是一个小孩,也曾是她们自己。”

贾玲虽然是导演新手,但她不吝把大段镜头对准张小斐的清瘦身影和清秀脸庞:

那穿着连身裙的窈窕身姿,那未施粉黛也亮眼夺目的姑娘,让我们相信贾玲的话——李焕英也曾是个花开一般的姑娘。

那是来自女儿对母亲的赞美,与母职无关,只与青春共激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