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怀元先生讲杨式太极拳
这个拳是杨式太极拳。(以前)没有谈过这个杨式太极拳是怎么来的,怎么发展的?杨式拳的老师祖杨露禅是到陈家沟学的太极拳,学成之后又到北方来了。到北京,那时候有八个王府请他做了教师,到这八个王府给人做了教师。人送外号“杨八府”。
后来有好多人找他,跟你说,所向无敌吧。没遇见过敌手。人家送他外号叫杨无敌。
那时候他收了几个徒弟,大徒弟叫刘万春,二徒弟侯凌山,三的叫吴全佑,这几个人比较出色,当然还有别人比较出色。这三个人,一个人是刚劲,发劲刚;一个善于发;吴全佑是善化。实际上这是理论东西,而依各人秉性体质不同,容易把这三个东西结合起来,这三个人(三个特点 )。
而后老师祖杨露禅到了八个王府了,王爷一见的时候,叫老师。徒弟也叫老师,那就不合适了。那怎么办呢?就让老师祖的二儿子,也就是杨班侯叫二先生,收徒弟 。而学呢,仍然跟老师祖学。
后来呢,吴全佑,吴鉴泉 创出吴派。实际上是从杨家来的。这是收这几个人之后,传下来的这样一支脉。除去吴全佑之外,还有好多别人没有下文,唯独吴家传下来了。
那么,老师祖有两个儿子,二儿子,三儿子。二儿子就是杨班侯,他善于发人。那时候,发人很远,现在看不到。要发人时候,弧线型出去。杨家门那时候有句话:够不够,三丈六。三丈六之外抛物线出去,那是很不容易的。
关于二先生,我们叫大老师爷。个性很不好,很暴。年纪刚五十多一点就死了。所以,善于发人的易伤,这句话的的确确是要重视的。咱们主要是养生,好容易养那么一点好东西,一发人,都出去了,日久天长必伤。人家称咱们的功夫叫上乘功夫。
再一个就是我们老师爷杨建侯,后来人叫三先生,或都叫老先生。这个人脾气很好。老师祖杨露禅一辈子没伤过人,善于化劲。可是我们老师爷杨建侯呢,也就是老三先生,他的功夫(达到尚乘)。 他教出了徒弟很多,也教王府,也教北京消防队。我们大老师爷呢,后来没提,没有下文。
我们老师爷杨建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少侯,二儿子叫杨澄浦。杨少侯我们大师爷,脾气也不好,也就发人,所以他没教出什么人。
我们老师呢,是跟我们师爷杨澄浦,也就是杨建侯我们老师爷第二个儿子,跟他学的。我们老师叫汪永泉,号叫在山。 我们老师有几个师兄弟,在五六年,到北京来了,一块儿吃的饭,照的相。我那还存着。
可是我们师爷那个支派,(现在)没有几个人了。唯一存在的就是上海傅钟文,我们师叔,西北西安,赵斌。这是我们两个师叔 。刨去这个支派,我们师爷这个支派,这说是真正进门的人。
我在那学的时候,我们有五个人:我二师弟,三师弟都已经死了。就剩五师弟,而且眼睛看不见了。所以我很希望把杨家的东西传下去。但是,自愧呀,功夫又浅,知道的少,虽然功夫下的不少, 但是,悟不透。我这人思想非常迟钝。这是杨家的支派来源,我就说到这。
咱们就说一说练习太极拳。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最大的问题就是养生。养生—技击,说是两个支派也好,两个练法也好,这都可以说,咱们主要是养生。养生可以至少(做到)别人多得一点病,咱们少得一点病。并不是养生可以益寿延年。是有的。但是不等于说人不死,这不可能。百病都消,这不可能。不过比别人少受一点痛苦,少受一点折磨。也就达到这么个目的。所以这个太极拳,在这个初练的时候,以养生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技击。这个养生的架子是以身带手,也就是拿腰带着手练拳;而这个技击正相反,是以手带身。咱们今天主要谈的关于养生这个问题。
太极拳的要求,我不提了。说为什么要推手?推手跟技击差不多?不是。推手是技击的基础,推手这一关过不去,技击根本不可能。而且这个技击,基本上,哎呀,这算很微少的东西传下来。这是太极拳有七步功夫,七步太极拳的(练法)呢,(第一)是上下相随,第二是内外相合,第三是内外相合的上下相随,第四是拆架子,第五是拆手,第六是分劲,第七是入化。好像是这七步,只有这七步。我是不行。入化这个东西属于科学。入化本是集中意,无形无相莫猜疑,掤捋挤按皆非似,真得化劲万归一。这个化劲,随心所欲,这个咱们办不到。为什么办不到?因为从前的老前辈都是专业。这杨家都是专业的,冬练屋,夏练院。冬天在屋子里练,夏天在院子里练。这是说极冷极热的情况。就那样练,在十岁左右,练无极桩,有好多方法。十二岁到十五岁必须练拳。咱们没有可能。杨家这三代吧,都没什么文化,专业就搞太极拳。可是呢,这里头,人家是怎么练的?刚才说了,冬夏三更,那还不算,二更,五更的功夫也有。说是刨去吃喝拉撒睡,都练拳。这个睡都不够八小时。所以呢,你受不了这苦,怎么办呢?我们大老师爷要出逃,就跑。我们老师爷杨建侯,好几次要剃青,就是剃头当和尚。这在拳谱都有。还是咱们练也不行,咱们没那个功夫,这个化劲只是一说,咱们到不了。
(有一回)老师祖杨露禅有事从外头回来了,那时候住在王府里头,雨刚过,台阶上有青苔。他到屋里脱了衣服,他女儿,他还有个女儿,他女儿据说功夫比他两个哥哥还好,可惜没出嫁就死了。他女儿给端水上屋里去,(端着)乌木盆打(门)帘,拿胳膊肘掀帘子,脚底下一滑,要摔倒了。老师祖这个时候,不知什么时候出来,一手扶女儿,一手掀帘子,一滴水都没洒。这叫化劲。一想就到了。咱们哪有这个功夫?也就是这么一说就得了。
现在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推手呢?推得就是要明白,要懂劲,为技击打下基础。 咱们没有技击比较,当时也不行。既然要推手呢,讲劲了。掤,捋,挤,按,踩,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定。咱们杨式太极拳呢也叫十三势,为什么叫十三势,就是掤,捋,挤,按,踩,挒,肘,靠,四正四隅,这是八个;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定;八,五,十三势,那么叫十三势。那么具体地说,太极拳有多少个式子呢?太极拳从头到脚打下来,刨去重复的一共有三十七式。那么咱们要推手的时候,有两个知,一个是知己之功。练得功夫,符合功夫(的理论)再推手。另一方面叫知彼之功。粘住人家对方,对方来了,我怎么办呢 ?当然这里头用和练,那是多少有些差别。不是那么一练,就那么一用,不是。这是有点差别。
那么推手,叫推四手。现在一般不那么推。推的是掤,捋,挤,按。而推踩,挒,肘,靠不许用。可现在推手不那么样推,怎么合适怎么推。所以在从前推手先问(对方) 咱们是推四手啊,还是(推散手呀)随便。现在没这么一说。这就是推手,一方面验证自己,验证验证自己的功夫练得是否符合理论,符合这个拳理。另一方面研究对方,我要按照太极拳的东西,你到我身上,我要怎么办。一方面知己一方面知彼,这是推手。 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还有一方面,提高练拳的兴趣。老那么练,有点烦,在功夫上,再推推手,互相再交换交换。这样一方面有兴趣,另一方面研究,互相研究的性质。这样互相进步,这是很好的。
太极拳的劲呢,是掤,捋,挤,按,踩,挒,肘,靠,左顾,右盼,前进,后退,定。实际上这十三个,在练拳里都有用处。好多人不注意这个问题。所以希望我们练的时候多多注意这几点。
那么,太极拳推手的时候,讲八个字不够,另外还有几个字。两个人一搭手,叫听力,听劲;人家一搭手,你往里一进,叫问劲。一个听,一个问,这一听一问真灵就出来了,手接触,真灵劲就出来了;这里头有按劲,可以说有按劲;有送劲;有发劲;有抖劲;有长劲;有开劲;有合劲;还有提劲;沉劲;还有钻翻劲。我说的不全,可能还有几个。所以啊,你练拳的时候不但把掤,捋,挤,按,踩,挒,肘,靠,左顾,右盼,前进,后退,定搁里头,只有你到那时候,你功夫到了,有所体会了,你能得着一个劲,那个劲,你就明白了。当然至于会用不会用,怎么(用),明白是怎么个意思了,(才能逐步提高)。这太极拳非常难。
有的练太极拳,急于求成,这个不行。那老前辈从十三,十几岁就练了,都是四十多后出名啊,那个练法都是四十以后。黑夜白日练。有的拳谱记载,我师爷杨澄浦,1928年到南方去,那个时候 ······1928年去的,1930年回来的。 1928年到南方去的时候一天练三十遍拳。拳谱上有记载,他一天练三十遍拳,当然他练的是快,就说快的话,这六路拳打下来,咱算他十分钟,三十遍拳是多少分钟?再练练刀呀,剑呀,枪呀,再跟我们大师爷推推手,再走走大捋呀。这个时间是了不得。可惜,回来后时间不长就死了。1928年去1930年回来的。那咱们一天才练多少?这个就很难说了。所以呀,有的人练拳,好像一学就会,一练就有功夫了。这不可能!那老前辈太极拳下的功夫,那怎么比呀?要那样的话,杨家的太极拳一辈不如一辈,一代不如一代,到我们这儿就更不行,那毫无疑问的。并不是保守,条件不允许。所以练拳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必须有决心有信心,这才能把太极拳练好。
至于说这个劲,特别是发劲,很不容易做到。因为什么呀?发劲是这拳架子的精华组成这么一块。你比方,对方不失重,就是重心没动,按我的话说,跟洋灰桩子似的,你能往上撞吗?撞得动吗?嗯·······,他叫张明新,体重180多斤。我推动他了?那不玩笑吗?这里你必须让他失了重,脚底下不稳了。那怎么才能这样呢?你推手嘛,这就出来了嘛。要不推手,那个东西组合不到一块,你要不推手,那是不可能的,那样发劲都是不可能的事。其实呢,我们老师讲话,如果在拳脚里头功夫到了,都体会了,都熟练了,推手的时候,那最后那一点,一点你就会。他说的挺容易的,我觉得没那么容易,这是实际情况。
现在我这儿呢,跟我一块儿练的,只来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来。我自愧才疏学浅,所以我也不愿意有多少人在我这练。我们是从73年开始,大伙儿一块儿玩。还有几个老人,也有走的,也有来的······ 教啊,就是 急于求成不说,就是见异思迁,没有恒心,没有信心,你说这不麻烦吗?所以,今后咱们大伙儿这拳哪,你既有恒心,又有信心,又有决心!我就练呀。要实在为条件所限,那你也不能把它搁下。我们老师常说,你们都是有职务的有工作的,你实在没有时间,是你少休息行不行。一天也不能间断。
注:此文是根据我的老师朱怀元先生在八十年代录制的影像资料整理而成。刊登于此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飨。并以此文记念朱怀元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