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两千年风云,事关刘邦、王莽、隋炀帝、武则天、唐玄宗……
风云永清两千年
高天厚土,沉积着永清悠久绵长的历史。永定沧桑,激荡着永清丰富多彩的文化。风云变幻两千年,永清在蜿蜒的历史长河中起起落落,经历了两废三立,六易其名。它的每一次沉浮与变更,几乎都是历史大变革在这片土地上的折射。永清的过往,足以让每一个子孙为之骄傲感怀。
文/武瑞征
一立郡县制
益昌县·益昌侯国·有祑县
郡县制,是中国社会制度变革中的一次巨大进步,它取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极大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与秦,经过法家的改革,成型于秦汉。汉代州下设郡,郡下设县,每县约百里。永清首次立县,便始于中国郡县制的源头。
最初的永清,名为益昌县,隶属于幽州涿郡。据《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涿郡,高帝置,莽曰垣翰,属幽州……县二十九……益昌,侯国,莽曰有袟。”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版的《霸县新志》引《益昌故城考》,讲述得更为清晰:“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分燕郡,置涿郡,领县二十九,其二十曰益昌县。”
汉高祖画像
汉代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实行着封国制,这是分封制的延续。汉封功臣,大者为王,小者为侯。王国、侯国对内有一定的自主权,侯国的面积多为一县。这一并存的制度,同样折射到了永清。在益昌县建立160年后,永光三年(前41年),汉元帝封汉武帝曾孙、广阳顷王刘建第五子刘婴为益昌顷侯,益昌县因此成为益昌侯国。
王莽画像
王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在治国上极度超前的思想和杰出的才能,被今人赞叹为从现代回到古代的穿越者。王莽建国元年(9年),益昌侯国被废,改为有袟县。“袟”通“秩”,这位内心极度不安的篡权者,大概是希望这里秩序井然,百姓安顺吧!
东汉建立后,有袟之名被舍弃,永清重新回归益昌县。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废益昌县,归入方城县,由涿郡改属广阳郡。“益昌故城,汉县,故城在今县东南五十里,后汉省,并入方城。”(《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固安县》)
永清在第一次立县238年后被废,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归于沉寂。
二立大运河
通泽县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水利奇观,在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大运河始终是连接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发挥着国家生命线的重要作用。隋炀帝当年修建的大运河史称隋唐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但它们的走向并不相同。隋唐大运河是由洛阳分两个方向延伸,向南流至杭州,向北流至涿郡,向北的一段名为永济渠。关于永济渠的最北端的走向一直是个谜团,研究者众说纷纭,但普遍认同的两处坐标便是霸州市的信安镇和永清县的通泽村。
大运河的开凿为永清带来了第二次立县。
隋炀帝画像
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开永济渠,自洛阳东的沁河口直达涿郡,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为了修建这条千里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征用了妇女挖河。三年后,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决定东征高句丽,集结天下军队,“无论远近,俱汇于涿”,永济渠成为重要的运输通道。为了管理这些浩浩荡荡的军队物资,隋炀帝沿河设置了一个新县,析安次、固安二县地置通泽县,县治即永清县通泽村。
据《永乐大典》本《顺天府志》永清县“沿革”中记载:“隋大业七年因开渠通辽,于县西五里置通泽县,后罢。”《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永济河自霸州永清县界来。”关于永济渠北端的史料稀少而零散,这些记载因此显得更加珍贵。
三立武周风
武隆县·会昌县·永清县
隋朝灭亡后,通泽县随之被废,这是永清第二次废县。
隋消唐立,中国古代的辉煌一步步走向颠峰,盛唐和风也吹拂到了永清大地。随着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走上中国历史上最华美的殿堂,永清县又完成了第三次立县,并一直持续至今。
武则天画像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如意元年(692年),析安次西境与固安东境置武隆县,这便是永清第三次立县,县治在今永清县城,较通泽故城东移五里。“武隆”之名,或与武则天的武姓有关,这一时期,为了给武则天女主天下造声势,全国诞生了许多带有“武”字的县名。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武则天第三子唐中宗李显复辟,复为大唐。李显只在位四年有余便病逝,武则天第四子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改元景云(710年),李旦卜一登基,便急着将天下带“武”字的州县名进行更改,“时诏天下州县,犯‘武’字者并改避”(《太平寰宇记》),武隆县因此改名为会昌县。会昌之名或与永清旧名益昌有关。不知这次改名,表达的是李旦对强势母亲的尊重还是不满。
唐玄宗画像
唐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旧唐书》),其中就有会昌县,因唐代“神将军”张守珪任幽州节度使时,曾长期在这里镇守,为纪念张守珪的靖边之功,唐玄宗便取“边境永清”之意,又改会昌县为永清县,一直沿用至今。
至2021年,永清立县刚好2222年,细读它的兴衰沉浮,不仅能看到历史大变革的缩影,更能触摸到一代代传奇帝王的悲欢情感与山河壮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