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保--古建筑(60)
本篇目录:
*******************************************
396 202.天台山伍龙寺
明、清 贵州省平坝县
397 203.石阡万寿宫
明 贵州省石阡县
398 204.云山屯古建筑群
明 贵州省安顺市
399 205.福泉城墙
明 贵州省福泉市
*****************************************
202.天台山伍龙寺
天台山伍龙寺是屯堡古寺庙建筑的典范,它雄峙于一峰独秀的贵州平坝天台山上,四周城墙怀抱,是军事功能和宗教功能合一的建筑。它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被建筑专家赞誉为“石头建筑的典范”、“深山明珠”。它的结构分内外两部分,外部均用石块砌垒,与山岩由于风化造成的水平线十分接近,浑然一体,表现出粗犷的性格,墙壁上开极少的猫窗,一望即知其军事堡垒的防御功能;内部本构件精雕细琢,特别是大殿前的木雕,一幅一个人物故事,生动逼真,各栋建筑更是灵施巧布,在有限的山岩上,创造出了丰富的建筑空间。
明末清初,吴三桂路经此地曾上山拜望在此出家的叔父吴凤并留下朝服、朝笏、腰刀等珍贵物件,今仍存于古刹之中。天台山伍龙寺是一处佛道儒和一的场所,前殿供佛祖,后殿供玉皇,清末又学馆,像这样的文化现象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
据考,天台山伍龙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年),经康熙、嘉庆、道光等朝不断增修,方具备今日之规模。民国时期,僧人本安又对其进行了一次修缮,第一道庙门就是本安和尚修缮后的建筑。
如今的伍龙寺千柱落地,有大小房间40余间,皆灵施巧布,是屯堡寺庙建筑的力作。
2001年由国务院核准天台山伍龙寺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3.石阡万寿宫
石阡万寿宫位于贵州省石阡县汤山镇城北路,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修。该宫始建年代早,规模较大,装修工艺较精。万寿宫是江西会馆的别称,顾名思义,也就是江西人在省外修建的一种公共建筑物,供赣籍人士在当地聚会或寄居用,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办事处。
石阡万寿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初年,占地3800平方米,整个建筑依地就势而建,由西向东渐次升高,为二进封火山墙四合院式院落。建筑由东、西两个部门组成:西部为戏楼、大门、倒座及长廊;东部分三路建筑,即北路的紫云宫,中路的过厅、正殿,南路的圣帝宫。形成了院中带院,宫中套宫,墙内有墙,较为独特的平面布局。金碧辉煌的戏楼与三宫殿遥遥相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均凝聚于此。
尤其是木雕戏台人物栩栩如生。石阡万寿宫具有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物等多方面文化价值,被省文化厅列为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其布局之严谨,工程之宏伟,构思之奇特,设计之精巧,建筑之考究,名列省内同类建筑榜首。
2001年由国务院核准石阡万寿宫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4.云山屯古建筑群
云山屯古建筑群包括云山屯和本寨,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东南八公里。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军屯村寨。始建于明代初年。屯寨自建成以后,几经战乱烟火和自然侵蚀,逐年均有修葺和增建。屯寨内的屯墙、街巷、宅院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整,犹如一部古代屯田文化的百科全书。
云山屯古建筑群,从寨墙、街巷布局到碉楼、寨门,处处展现出战争防御功能的特征,是《明实录》中所录“兵团聚,春耕秋练,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之”的立体风俗画。
云山屯地处峡谷,由东、南两屯门为前后关口。古民居建筑于谷地两侧,或单体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平行排列式顺山体布局。本寨古民居建筑靠青山坡北依山而建,前以三岔河为屏、后依青山为障,封闭式自成体系的三合院、四合院相套,整组建筑群建有七座粗大料石砌筑的高层碉楼,云山屯古建筑群石的屋顶、石的山墙、石的街道,各宅院大门雕凿精美的垂花门罩和隔扇门窗,布局严谨、主次有序、结构坚固、紧凑舒适。云山屯集防御与生活于一体,是明代军事屯堡建筑的典型代表。
街道
2001年由国务院核准云山屯古建筑群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福泉城墙在贵州省福泉市城厢镇。原为平越卫城,元代曾在此设平月长官司。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平越千户所,十五年(1382年)改置平越卫。据(光绪)《平越直隶州志》卷九及卷三十四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指挥李福“创建土城”,“三十四年改甃以石,周一千四百丈,高二丈二尺,广一丈五尺,门四、月城三、城楼四、警铺四十五。”因城内无水,至正统末年,苗族农民起义军围城,人马渴死。
“成化间,指挥张能建水城于西隅,另开一门曰小西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平越军民府,府卫同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知府杨可陶、指挥奚国柱于水城外增建外城“五十五丈,使水经城内,汲者便之。”“崇祯十五年(1642年),知府陈绍英于城北隅建台,上有楼,名雄镇,复周城造望楼十二。”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守道徐宏业、知府喻全昱先后增修。咸丰、同治间,为苗族起义军攻破,城垣“颇有残毁”。同治十一年(1872年)州牧王继先请款营修。后东城及小西门城墙多处坍塌,至光绪初年,州牧邓在镛等先后补修。光绪二十六、二十七年(1900~1901年),州牧瞿鸿锡又先后重修北门及东门两城楼,“于是崇闳雄丽,称此金汤,论贵东城郭,固不能不以平越为冠也。”
1967年前后,古城垣被拆毁,现仅存外城及小西门旁的一段残垣。五座城门除西门已倾圮外,其余四门的劵洞尚存,但城楼已毁。小西门水城由内城、水城、外城三道城墙构成一座瓮城。内城蜿蜒于山腰,水城筑于山麓之河畔;外城横卧沙河之上,用两层石拱桥相连接,围河水于城内,又称桥上城。
桥下皆设铁栏闸门,切断水上通道,以防外部由水道袭城,这是该城最大的特点。而水城和外城两侧皆依坡而筑,巍然耸立,并有上百级石阶可登上城头,使内外三城,城城相连,上下贯通,气势雄伟。
该城是古代军事战争防御与进攻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2001年由国务院核准福泉城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