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教情思(自序)
1980年1月的一个上午,我踏进了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大门,开始了我的职业教育生涯。在这所学校里,我已经度过了35个春秋。
35年在同一所职业学校工作,是不是很漫长呢?有人可能以为是,我却要说:不!3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才是我真实的感受。
觉得自己还精力充沛呢,2013年3月就退二线了;觉得自己还没年轻够呢,忽然就有人叫我“刘老”了。
从“小刘”到“老刘”再到“刘老”,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人生的诸多变化由不得自己。
许多朋友和同行问我是否适应退二线之后的生活,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说我完全适应,似乎对原单位、原岗位如此决绝,感情不深,说我不能适应,似乎仍留恋所谓的“官位”不肯退下去。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小刘”、“老刘”和“刘老”之间,在位时和二线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一样,我依然是个职教人,依然对职业教育充满了眷恋,所不同的是,由教育教学的实践层面转向了读书写作的精神层面。而这,恰恰是我在位时可望而不可即的。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浪潮,我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退二线之前的33年,因忙于学校工作,我基本上没有“自留地”,读书写作的时间少得可怜。真正进入读书写作状态,是退二线之后的事。我统计了一下,迄今为止,在我公开发表的近百篇文章中,有一半是我退二线之后发表的。
近年来,我较为密集地发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四本专著,于是,就有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职业学校同行邀请我去讲座。讲座,本不是我的擅长。我既没有口若悬河的才华,也没有声情并茂的技巧;既没有现代职教理论的高度,也没有“术业有专攻”的深度。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职业学校盛情相邀。然而自相矛盾的是,每当有职业学校邀请讲座,我一方面心怀忐忑,唯恐自己的水平有限对不住邀请方,另一方面我又欣然应允,从不爽约。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源于我对职业教育深深的热爱。
因为热爱,所以全身心投入;因为全身心投入,所以憧憬理想化的职业教育;因为有所憧憬,所以对职业教育的现实感到悲欣交集、喜忧参半,感慨万千;于是,我有话要说,有话想说。讲座,成为我吐露心声的契机和舞台。
我深深地知道,我的“一吐为快”是建立在广大职业教育同行的理解、包容、鼓励基础之上的。我没有能力让自己的讲座做到“高大上”,所以我选择了说实话、说真话、说心里话。有的职教同仁说,这正是我讲座的特点。虽然明知是溢美之词,鞭策之语,内心里还是满受用的。
尽管讲座是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但每一次讲座我都认真准备了讲稿。在本书结集出版之际,我没有对讲稿进行刻意的加工,保持了讲稿的原貌,保留了口语表达的原汁原味。正因为此,错讹、偏颇、偏激、片面之处,恐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职教同仁批评指正。
201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