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介子推是假的吗?

这个假期,大家的朋友圈肯定被一个故事刷过屏,这故事的关键词是:寒食、清明、介子推、晋文公。

这故事连我儿子都知道:

“介子推割大腿肉给晋文公吃,晋文公还把他烧死了!”

小孩子的概括能力还真强,一下子就把故事中最吸睛的亮点拎出来了。

从小董的概括里,可以看到,这个故事里,情节的耸人听闻,价值观的简洁单一,人物的简单对立,都全了!牢牢了抓住了受众心理,连小董这样的小屁孩都迅速记牢了。真是传播学典范!

这故事太强悍,到底是谁写的文案?

我赶紧翻故纸堆。发现这个超级文案的完整版,最早出自我们伟大的想象力专家庄子!!

只有29个字!但是,有对立的人物:介子推、晋文公。有惊悚的情节:割股、燔死。还有价值观输出和人物评判:至忠、背之。

29个字,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复杂叙事,而且,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它被点击了2000多年,点击率多到无法统计。

膜拜!

这个故事,庄子写了29个字,但后人却补充了无数字,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想象出来,包括把寒食和清明都安到了介子推身上,最终这29个字发展成了一个情节惊悚、细节丰富的故事,在各种野史和小说里大放异彩。

这是民间故事的特点:价值输出单一化,人物评判脸谱化,情节夸张抓眼球,阅读体验不费脑。

10万+的文案照这写就没错。

我这公号最大的毛病是阅读体验不轻松,这是病,得治。

各位如果看了我的文字觉得不够轻松的话,请体谅一个病人。另,求良医猛药!

我好奇,为什么最抓眼球的割股事君和火烧绵山只出现在野史和小说里,历代的正经史书居然放过了这么精彩的情节?比如《左传》和《史记》压根没提这两个高潮。

我好奇,介子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翻过史书后,我怀疑以前我知道的是个假的介子推。

《史记》提到介子推是在秦穆公发兵送晋文公重耳回国的时候。

十九年了,跟重耳流亡的一拨人,总算苦尽甘来,可以回去享福了,可是走到黄河边,重耳的重臣咎犯却对重耳说:

这些年我陪你逃难,多有得罪,现在你咸鱼翻身,陪你逃难的人也没用了,我就撤了,就此别过。

(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

重耳反应快,一听就连忙发誓:

我要是干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破事,让河神收了我。

(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

介子推的反应也快,一听,就呵呵了:

不要脸,还没回去呢,就要钱要官,还要老大发誓,真以为老大咸鱼翻身是你们的功劳,明明是老大自己命好,是老天的功劳好不!你们这帮人太没品,不跟你们混了!

(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

然后介子推就自己一个人躲起来洗耳朵,真的就此别过了。

ps:求当时满船人的心理阴影面积。

满船人听介子推这怼话,是啥反应,史书没记。

但下面这三种反应,哪个是你的反应呢?

点赞型:

任劳任怨,有功不受,君子!忠臣!中国文人典范!

请问你是重耳么?你是真以为自己是重耳?还是奴隶的命偏操奴隶主的心?操了这心你就能变成奴隶主了?

什么?你还真是奴隶主?是老大?哦,那还不赶紧给介子推写故事,立牌坊,盖祠堂,号召所有奴隶向介子推学习:光干活,不拿钱!

回怼型:

你干了十九年,一分钱不要,你无私,你高尚,你奉献,你能喝西北风,你带着你老妈喝去。我上有老下有小,公司快破产,我们不拿工资玩命干,现在公司都要上市了,我们涨点工资,分点原始股,天经地义,你怼啥怼?

孔子批评子贡:国家说救人有奖,你偏不要奖,你是显摆你有钱,还是显摆你高尚?还是鄙视拿奖的人?大家都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去救人,多救几次把自己整破产,谁还愿意去救人?社会风气就是被你这种高尚的人搞坏的!

理智型:

除了割了块传说中的大腿肉之外,这介子推跟重耳流亡十九年都干了啥?咋一说话就破坏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

咎犯是重耳的头号重臣,重耳流亡时,每次陷入温柔乡,都是咎犯牵头不许他过舒服日子,重耳都气得想杀了咎犯。

现在重耳翻身在望,富贵唾手可得,可是,虽然大家落魄时都爱说“苟富贵,不相忘”,但现实往往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我们这些人都见过重耳最窝囊的样子,真富贵了,重耳会不会不待见我们?前车之鉴太多啦。——可能不仅是咎犯,其他的臣子心里也会这么嘀咕。

这时候正该安定人心,笼络群臣。咎犯和重耳这一问一答,无疑对大家齐心协力打江山有重要意义,可介子推却叽叽歪歪,差点坏了好事。

重耳听了介子推这番话,有啥反应,史书也没记,但他会喜欢介子推这番话吗?我非常怀疑。

我倒觉得介子推这番话,不仅让咎犯等臣子好生尴尬,也一样让重耳很不受用:介子推表现得那么忠心还不受禄,还说自己当国君是天命所在,我不能骂他不对吧。可是,我更不能夸他说得对,我不赏赐大臣,不表态让大臣放心,我能打下江山坐稳江山吗?我以后用人的地方多着呢,赏罚分明是必须的,不然,谁跟你干啊,这介子推真是没眼色!这种人,当个标本供起来就好,千万不能让他当官办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这么说当然有依据。

史载: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后,按功劳大小排排坐分果果,结果,分了好几轮,都没轮到介子推。要知道,跟重耳逃亡的,也就几十个人,没有多到他数不过来。而且,介子推在人群中那么特别,想忘掉他,容易吗?

《史记》还记载,晋文公论功行赏是很有原则的,有个人因为晋文公赏赐了三轮都没轮到他,去找晋文公撒娇,晋文公告诉他,三轮赏赐各是上中下三等,各赏不同贡献的人,你的功劳只是第四等,还没轮到。

要说晋文公会忘了介子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晋文公觉得介子推太棘手,想凉拌凉拌,这倒可能。最后凉拌的结果应该还是晋文公比较满意。

史载,因为老不赏他,介子推生气,就骂了一顿:臣下掩藏自己的罪过(下冒其罪),晋文公还赏赐这样的小人(上賞其姦),朝廷上下,没个明白人,都互相欺骗,(上下相蒙),没法跟他们混!難與處矣!)

这回他连晋文公也一起骂了。骂完就去緜山隐居,晋文公就把緜山封给他,说:我有错,你是善人啊。

《史记·晋世家》

文公環緜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

我觉得这个结局皆大欢喜,介子推重名,晋文公就给了他名,至于官禄,你既然说不要,我也不敢让你当官坏我政事,你隐居正好,我表彰你,你也别在我面前让我头疼。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当然,正史里都没说晋文公挖地三尺、把緜山烧个三天三夜都要把介子推挖出来,这得有多大的仇才干得出这样的事啊?当然也就没说把介子推烧死了。

对了,绵山在山西,海拔2560米,方圆40平方公里,你看看多么巍峨壮观!

不管这山烧三天三夜能不能烧完,我都觉得放火烧山寻人真是个超级有创意的鬼主意。

好,说完了,别问我真的介子推到底长啥样,我也没见过他本人。

要觉得有趣,请动动手指转转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