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一个好校长?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由此可见,校长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在工作中,我接触过不少学校领导,自己也在学校领导的位子上工作了20年,对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校长,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谈几点浅见:
一、做职业校长,不做职务校长
在我国,校长都是有级别的行政官员,这是客观现实,一时半会去不掉。在现行体制下,校长没有行政级别,很多事情不好处理,对学校的发展也很不利。从长远看,去行政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历史的发展就是那么吊诡,过去在旧中国,校长不是官员,但社会地位很高。校长、教师乃至读书人都是当地的绅士阶层,社会贤达,有着很高的威望。当今社会校长有了行政级别,社会地位与过去相比并没有高到哪里去。所以,校长的社会地位不是靠行政级别这个标签,而要靠社会共识和价值观。这些我们管不了,但我建议,校长们自己不要把校长当作官来做——尽管当官的感觉非常不错。
职业校长是指把校长看作要有专门的学识和水平才能胜任的职业,懂得教育科学和教育工作规律是其必备的职业素养,而职务校长往往只会跟着感觉走,跟着文件走。
职业校长会把目光、精力投向师生,职务校长会把目光、精力投向上级。
职业校长关注的是教育理念,职务校长关注的是红头文件。
二、做魅力校长,不做权力校长
职业校长当然也是有职务的校长,但职业校长所追求的是要做学校的精神领袖,而不只是行政领导。领袖和领导,一字之差,境界大不同。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领袖式的校长凭借个人的魅力、影响力来领导学校,领导式的校长依靠的是行政权力和威慑力。前者有追随者,后者有跟随者。
三、做理家校长,不做管家校长
理家型的校长看重的是运行机制和“游戏规则”,拔得高一些就是“依法治校”;管家型的校长则会陷在事务堆里而不能自拔。区分这两种校长的方式非常简单:校长出差十天半月的,学校是照常运转,还是六神无主?校长是频繁接电话、下命令、发指示遥控指挥,还是电话不多,潇洒在外?理家型的校长会有时间看些资料、思考问题、到处走走,管家型的校长好像腰上挂满了钥匙,半步不敢离开。
明末清初的朱伯庐写了流传后世的《治家格言》,注意是“治家”格言,而不是“管家”格言。
四、做英明校长,不做精明校长
基础教育学科门类多,职业教育专业大类多,做校长的不可能都很精通。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做校长的一般情况下不一定是最聪明的。因此,英明的校长知道自己的局限,深知要把学校办好,必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而精明的校长往往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对谁都不放心,对下属做的工作总是不满意,于是,频繁插手具体事务,亲临现场指挥。我不否认,这类校长的确聪明过人,非一般人所能比。他们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的确超出众人。但是,精明校长要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大的。说轻了,会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性,说重了,会让其他人不会工作、不再工作了。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作为校长,过于精明,不是好事。我在读古书的时候发现一个规律:凡是英明的皇帝,总是喜欢问问题,让大臣们充分发表意见,即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察纳雅言”。凡是昏庸的皇帝往往是自以为是,或者只信任极个别人。
英明校长关注的“战略”,精明校长关注的是“战术”。
五、做书生校长,不做书本校长
要做一名职业校长、魅力校长、理家校长、英明校长,都离不开一个前提条件:校长必须是一个酷爱读书、博览群书的人。读书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不读书,何来智慧?何来魅力?何来英明?所谓书本校长,我指的是只会看文件、看制度汇编的校长,这类校长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独到见解,文件怎么说就怎么做。
学生不读书,可以原谅,教师不读书,无法容忍,校长不读书,学校没希望。
有“为”才能有“位”;有“识”才能有“为”;有“读”才能有“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校长来说,读书是最重要的源头。
2018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