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端午节
端午节要到了,却怀念起过去儿童时代的端午节。
那时候,生产队在春播时就想到了端午节,就要种一些糜(家乡音读mí)子(即黍子,黏米),以便在夏秋收获之际分给各家各户,准备来年过端午节好包粽子用。即使到八十年代初,农田回归各家农户后,每家也都要种一点糜子,以备端午的。甚至是在每年的端午节刚过不久,母亲就打算着养鸡、鸭、鹅,准备明年过端午的鸡蛋、咸鸭蛋和鹅蛋。端午节分多少鸡鸭鹅蛋,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事关孩子的心情,也关系到家庭的颜面。父亲则是早早地就把糜子碾好了,就是把没脱皮的糜子碾成了大黄米。端午节还未到,节的味道就早早地有了,在集上或在街上就开始有卖绿油油的粽子叶和马莲的了,粽叶全是芦苇的,好像来自营口、盘锦那边芦苇荡。母亲还要用样册子里的彩色丝线和染色的彩麻,给我们做一些小笤帚,还用花布做一些小猴子等,准备在端午节那天戴在胸前。女孩子还要戴桃心形的香囊什么的。
农历五月初一被称为小端午,早上是要炒鸡蛋吃的。在以后的三两天内,我们小孩子得去南河边的杨树林,拔一些艾蒿子回来。五月初三下午母亲就开始淘米,晚上就得烀粽子叶了,大黄米要浸泡一晚上。初四一早上就开始包粽子,米盆上还漂着大红枣。下午就开始在十八印的大铁锅里烀粽子,得烀一下午,粽子味儿出来了,端午节的味道就完全地出来了。一大锅粽子的上边,覆盖的是一层红的鸡蛋、白的鹅蛋、绿的咸鸭蛋。我记得分得最少的一次,是每人四个鸡蛋,大家都省着吃,舍不得一次吃掉。我先吃一个,过几天再吃一个,最后的鸡蛋竟然都变坏了,怕母亲心疼,我就偷偷地把坏鸡蛋也吃掉了。记忆中最多的一次是七十年代末,当时全家老少七口人,每人总共分了十二个鸡鸭鹅蛋,使我们在和东邻西舍的孩子们的比较中,不落下风!
端午节最好的美食自然就是粽子和鸡鸭蛋,还有就是家境稍好时,能买二斤新鲜猪肉,饱一顿韭菜饺子,另外还有就是蒜毫炒猪肉了。端午那天,我们的手腕和脚脖子都绑了七彩线,胸前带着美丽的小笤帚。早晨,父亲赶在太阳没出来前,就在正屋门旁挂上了一枝带着青桃子绿桃枝和一束喷香的艾蒿,还挂着一个做的比较大一点的把门猴儿,还有就是将父亲一早去南菜园连根刨起的大蒜。那大蒜充满生机,叶子翠绿,蒜梗淡紫,蒜头乳白,绿色的蒜叶就当绳,将其系在门前垂挂着。浓郁的传统节日气氛,就在这吃和风俗讲究中,被浓浓地营造了出来。美好的节日里,总是能听到家家户户孩子们欢乐的歌声。
端午节虽然只有一天,可是那些没吃完的鸡鸭、咸鸭蛋、鹅蛋和粽子,正屋门上的那些习俗的装饰物,还有各门上的艾蒿桃枝,以及手脚上的彩线,总能把节日的美好,延长到好多天。
如今的端午节只是买点粽子吃罢了,而这粽子平时也是可以买到的。这种毫无节日气氛的端午,已经不怎么像是节日了。我经常想,是什么泯灭了我们美好的传统节日,在这样的思考中,我又突然发现,幸福和快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幸福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快乐是一种精神上的美感!虽说幸福是快乐的基础,可有了幸福未必就有了快乐!有时,短暂的物质满足,却能换来永远的快乐。不论城乡,我们今天缺少的不是幸福而是快乐,因为在节日里,再也听不到孩子们自然的快乐歌声了!
怀念端午,就是怀念过去,就是怀念过去的幸福和快乐!因为现在整日为钱忙碌得身心疲惫的我们,再也享受不到过去的那种真正传统节日的幸福与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