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者”麦家
人生懂得的真理都是在绝境中领悟。
“所谓偶然,
只不过是我们对复杂命运机器的无知罢了。”
这是博尔赫斯的一句名言。
19年前,麦家把这句话放在了他成名作《解密》的最前面。
命运机器有多复杂?
就像那时的麦家不会想到自己会在若干年后,
写就小说《人生海海》,
完全跳出自己擅长的谍战题材。
但是,这对麦家来说,并不是一个偶然。
01
如果你看过《老人与海》,
麦家的故事开头可以这么写:
他是在一个独自在水湾中找寻一只丢失凉鞋的少年,这已是第三天,还没有找到。
那是1975年的夏天,也是发洪水的季节,
浙江富阳市蒋家门村,
麦家还叫蒋本浒,
他哥哥新买的凉鞋被溪流冲进了一片百十亩地的水湾中。
所有人都放弃了找到的希望,
唯有11岁的麦家没有放弃,
一片一片水域地潜水去找。
水太混,水下睁不开眼,只能用手去摸,
每天身上都会被泡出一层褶子。
这一找,就是三天,
他憋着一股子狠劲,
在第三天找到了那只鞋子,
这股子狠劲,
后来也成了他笔下主角身上的狠劲——
执拗地于绝境中,对抗绝望。
02
麦家为何这般执拗?
因为执拗的背面是自卑。
麦家儿时家里一直顶着几顶“黑帽子”,
爷爷是基督徒,外公是大地主,
父亲是右派和“反革命”分子。
这让他打小就几乎没有朋友。
而顶着“黑帽子”的父亲,
更是经常把情绪发泄到这个小儿子身上——
一次与同学发生争执被围攻,
赶来的父亲,没有解救他,
反倒是上来给了他两个耳光。
从此,麦家发誓再也不会叫他一声父亲。
事实上,他确实17年没再喊过父亲,
甚至后来写家信,抬头也只有母亲没有父亲。
这是他的痛苦过往——
自卑,敏感,又好强,
而他将要用一生来摆脱。
而此时的他,
最大的执念,就是逃离家乡,
逃离父亲,逃得越远越好。
03
命运的转折,来得也很荒诞。
1981年高考,
麦家以数理化接近满分,语文刚及格的分数,
幸运地被解放军院校给招走了。
要知道,初三之前的他,
还是一名笃定考不上高中,
破罐子破摔的孤僻小子。
是父亲的一席话让他开始发奋读书:
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
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
肚子里文化,水淹不掉,
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
他恨父亲,却感谢父亲的这句话。
只是那时谁也不会想到语文60分的他,
日后会成为一个作家,遑论知名作家。
毕竟,那时候他看过的唯一一本课外书,
是从土灶柴火堆里无意发现的《林海雪原》。
麦家的父亲也不会想到,
儿子这一走,再见已是23年之后。
04
人生的小高潮似乎来得很顺利,
学校毕业后,
麦家被分到一个神秘的情报部队。
多神秘呢?
一次,麦家在篮球场上与人说话,
被在阳台上的师傅看到,
飞奔下来一把把他拉开。
原因无它,
麦家的密级此时是8年,
而说话的那个人是18年,
万一不小心说到了不该说的事,
那么麦家留在这里的时间就自动升格为18年。
幸运的是,
因为在机关报上发表过一个豆腐块,
在这支情报部队只待了8个月,
就被调入上级机关,帮领导写材料。
但是很快,
人生就又走入了死胡同——
写材料和他热爱的文学南辕北辙,
他写的材料错漏百出,经常被领导嘲笑。
很快,他就成了单位打杂的。
05
现实世界的短暂失意,
麦家转头扎进了文学的世界,
他有了更多时间去看书,去积淀,
他慢慢模仿名家发表了一些文章,
有了一些名气,
事业也开始越走越顺。
不过命运从来都是给你一个甜枣,
再给你一棒子。
那时麦家已不满足于再模仿,
他惦记上了一群人,
也就是因为他只待了8个月,
来不及了解的那群神秘的情报人员。
麦家笑言:一个人、一群人,
如果经常被一个作家惦念,
他们就很可能成为他笔下的人物。
1991年,他开始着手打磨那部日后让他成名的《解密》。
只不过很快,文学的世界,
再次让他感受到儿时潜水寻找凉鞋的那种窒息感——退稿,退稿,退稿……
06
下次一定行?
只是他没想到,这个下次要等10年——
从第一次被退稿,到最终发表的2002年,
这部小说被退稿了11次。
这期间,
小说,从短篇写成了中篇,
从中篇写成长篇,
整体推翻数次,局部修改无数次。
但在当时,于他这个没有名气的作家而言,
写的又是这么一个敏感的题材,
出版一本书谈何容易。
这是最大的绝境么?
更大的绝境,
是他为自己创造的。
1995年,麦家已被提升为部队宣传处副处长。
听说部队要成立创作室,
麦家打算放弃团职军官去做一名创作员,
没想到却遭拒绝,理由是不够知名。
1997年,
他下狠心转业到了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工作,
全身心投入到小说创作当中。
那时,他也不知道,
自己还要“潜在水底”多久。
07
是枝裕和说过这么一句话:
成长是在无限接近绝望的感受中产生的,
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迹。
2002年,麦家在一次一次接近绝望中,
终于等来了《解密》的公开出版。
尽管这之前还有些波折,
但是这些已挡不住麦家的爆发。
《解密》一出版,
就斩获中国国家图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等8项文学奖,
使麦家一战成名;
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暗算》,
随后由之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直接开创了中国谍战剧的黄金十年;
2008年,长篇小说《风声》出版,
同年《暗算》荣获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项之一的茅盾文学奖;
2009年,《风声》被拍成了电影,
至今还是华语电影的巅峰之作。
…………
不管喜欢与否,
从此,麦家与中国谍战之父的名号如影随形。
▲麦家著作的海外版本,他已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作家之一
08
用十年,麦家打赢了一场证明自己的战争,
可是还有一场“冷战”,
已经打了20几年,无法结束——
他已经来不及主动结束与父亲之间的“冷战”。
2004年,父亲被怀疑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他第一次专程回去看了父亲。
看到面前那个虚弱的老人,
“突然发现他不值得你恨,值得你同情了。”
他开始弥补与父亲之间的关系,
甚至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
以最快的速度调回杭州,
可还是没能跑赢时间,父亲已经再不认得他,
直到2011年父亲去世,
麦家再也没见到父亲清醒的状态。
《解密》的成功,让他明白,
好的东西,是需要等待的。
可父亲的去世,
也让他明白,有些事,是不能等的。
09
父亲去世后的一段时间,
他留在了蒋家村,
每天足不出户,
对着父亲的牌位朗读自己最新的一部作品《刀尖》。
越读他越惶恐,赶紧给出版商沟通,
看能不能推迟出版,
让他修改一下中间的谬误。
但书稿已经下厂,书讯广告也已发出,
怎么能说不出就不出?
《刀尖》最终还是如期出版了。
书不出所料也卖得很好。
事实上那几年,正是麦家创作的高峰期,
几乎每一本书,还是个书名时,
都有书商拍出天价来索稿。
但麦家没有饶过自己,他沉默了。
8年时间,麦家没有出书。
甚至麦家的母亲都在担心,
没有出书的儿子,会不会“揭不开锅”。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
这次沉默时间过长,也太危险。
10
自1981年离开家乡的那个夏天开始,
麦家一直在逃避父亲,逃避家乡,
直到这时,他发现自己无路可逃。
父亲去世的三年间,
麦家不再动笔写书,
再次动笔时,他决定用手中的笔,
回到那个带给他痛苦回忆的小村,
他要亲手揭开自己的伤疤,
不再逃避,亲自把心底最深处的东西挖出来,
献给父亲,也献给自己——
以前,他都是解读他人的故事,
这次,他要直面自己的痛苦过往,
自我“解毒”。
但是这种题材和风格的转换,
对麦家来说,却是再一次把自己逼入了绝境。
他再次回到当年写《解密》时的状态,
每天严格规定自己只写500字,
写了删删了写,
20几万字的书,他写了整整5年。
字少情浓,写到情绪浓烈的章节,
麦家会久久地关着房门痛哭。
写完的时候是个凌晨,
他给自己灌了一杯咖啡,
眼冒金星,兴奋到一夜未眠。
11
书写好了,
麦家却没有了之前的自信,
把书稿发给知名出版人陈明俊后,
在等待了一周后,他忍不住,
小心翼翼地去了一个电话,问看了没有。
“看了。”
“怎么样?”
“很好,我觉得你全面超越了自己。”
陈明俊只是客气么?
当然不是,
随后的陈明俊为这本书,
定下了一年超过一百万册的印数。
听起来这像是在放卫星,
毕竟严肃文学市场的萎缩肉眼可见。
但这个目标的达成还是让人惊掉了下巴——
不到60天,就卖出60万册,
上市一周年,印量达到120万册。
迄今已经售出超过200万册。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人生海海》。
他给自己解了毒,
也给看过这本书的人解了毒——
人生海海,绝境处见风景,
时代漫漫,绝望时生勇气。
这,也是麦家的人生写照,
不过,回首往事,
麦家会感谢自己当年的勇气,
也会感谢当年“绝望时诞生的幸运”吧——
不是小时候幸运看到《林海雪原》,
他可能不会知道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
而在2002年,无名无姓的他,
能得以出版《解密》这种题材的长篇小说,
更是一种幸运。
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书,
书,就像是麦家的“解毒剂”,
就像这两天,
作为第三批入驻作家的执牛耳者,
麦家在拼多多“众声创作者计划”盛夏发布会中说的那样:
我老婆经常说“你怎么总是不想去旅游?”
我说:“打开一本书就是最好的世界。”
麦家受邀参加“众声创作者计划”时很干脆:
凭这两个词我就要来参加这个活动,
第一“众声”,第二“写作”,
我本身就是写作者。
我喜欢写作,
我愿意和写作者相交,关键是众声,
我一直觉得现在文学被越来越边缘,
越来越离开众声,
而文学是不能离开众声的,
因为一本书需要众声。
在即将开始的第二轮“多多读书月”(8月11日至9月10日),
读者又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到优质的正版图书。
《人生海海》
暌违八年,迄今已破200万册,
豆瓣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麦家为你“解毒”——
上校赢了所有的仗,却败给一个不足道的秘密。
▼点击小程序,马上阅读!
在“众声创作者计划”中,
拼多多官方会通过技术赋能和官方补贴,
协助优质创作者找到更多的读者。
博尔赫斯说过一句话:
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或可再续上一句:那里众声朗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