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敏 || 《花乡里的“三头牛”》

牛年就要到了,我漫步在中国花木第一县的花溪大道上,冬日暖阳,照得我心里亮堂堂的,路旁的蜡梅花,黄灿灿的映入眼帘,那股幽香也随之沁人心脾了。走着玩着,是我比较喜欢的生活状态,那份从容,是奋斗之后结出的果实。提到奋斗,我就自然想起了生活在我们花乡的那一家人,其中的父母和儿子是我敬佩的“三头牛”。

在花乡鄢陵,提起蜡梅花,都知道新科梅园,提起新科梅园,都知道于发科,他是新科梅园的当家人。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到新科梅园采风,一进入白墙蓝瓦的徽派大门,总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面容坚毅的“老花工”,深绿色的外套,小衣襟,短打扮,利利索索的肖像中,有一把修建树枝的剪子,在梅花枝条上雕刻着时光。

有一次,我问老于:“你摆置了一辈子蜡梅,你不嫌烦么?”

老于嘿嘿一笑:“这还真不烦,就跟你写文章一样,你烦不烦啊?”

我说:“我是真热爱啊!”

“我也是真喜欢啊!”他一边修剪着一盆古桩蜡梅,一边对我说:“这树也是有生命的啊,时间长了,你会发现,树也是能给人对话的,沉浸在古桩蜡梅盆景的创作中,往往都忘了吃饭的点”。

我递给老于一根烟,他深深的吸了一口,凝视着这盆古装蜡梅。阳光正刺眼,逆光中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剪影,一个消瘦的倔强老头把一棵蜡梅树从朴茂变成完美。当时我突然感觉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像极了人生。在我的一再追问下,老于给我讲起了他白手起家,从无到有,拓荒的往事。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老于是1981年考上河南省农民技术专科学校的,他的夫人张新枝是他的同班同学。当时两个人学的都是蜡梅移植、桧柏造型等技艺。1983年毕业后,他们在公办的鄢陵县花卉公司实践了两年,就决定自己创业了。创业可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的,首先得有本钱。就这个问题,就是摆在老于两口面前的一道难题。他们一咬牙,把家里的三轮拖拉机,还有能卖的东西都卖了,亲戚、同学听说他们急需钱,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个两千、那个三千的。老于对我说:“这不是钱的事儿,这是一份对咱的信任,一份心。所以那个时候,没日没夜的干,风刮日头晒,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龙爪槐、桧柏,各种盆景造型,在我的基地上生机勃勃的茂盛起来。人,就是这样,当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时候,反而会取得一些成绩,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我的作品桧柏造型“二龙戏珠”获得金奖,给鄢陵人民争了光,我自己也更有信心了。”

就像一棵树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等外在环境一样,一个人的成长,也受时代的影响。1996年,鄢陵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花名县,依花富县”的战略决议。于发科顺势而为,在县内的311国道南侧建立了新科桧柏艺术园,建成了鄢陵县首个3000平的造型技艺温室。后来又开荒扩土,在311国道北侧、许由路西侧等处,建成800亩的花木生产基地,在花溪大道两侧建立了400亩的蜡梅盆景为主导的盆景培育基地。老于蜡梅古桩盆景制作技艺高超,在多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会”上屡获金奖,2009年6月,他获得了“河南省古桩蜡梅栽培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16年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优秀农民工”称号,到2020年,先后获得鄢陵县“十大乡土人才”和“大工匠”称号。敢蹚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拓别人没有垦过的荒,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鄢陵作为中国花木第一县,先后成功举办19届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没有一批批像于发科这样的具有“拓荒牛”精神的花农花匠,是不可能在花木界擦亮“鄢陵蜡梅冠天下”这块牌子的。

我问老于:“现在也算是功成名就了吧,该歇歇了。”他说:“产业形势变化快,思想上千万可不敢滑坡啊,不然,前面栉风沐雨打的基础都得前功尽弃。下一步乡村振兴嘞,我们得趁着这大好的机会,好好干一番。为乡村振兴我一直在努力打造精品园,儿子于鹏飞现在在做电商平台,抖音带货也搞得很红火,我们生产的蜡梅茶、精油销路也慢慢多了起来。咱庄稼人,不拓荒,活着还有什么劲儿?”一番话说的我也信心饱满了,我说:“这个牛年,我要学习你的拓荒牛精神,也要在我的精神自留地上,想好种点啥,让这些文字开花结果。”老于伸出大拇指,憨厚淳朴的笑了,那笑是从心底里淌出了的。

2月5日,河南省花卉协会何东成会长走进了鄢陵新科梅园。一进大门,看到老于的妻子张新枝正在拿水管给蜡梅盆景浇水。她中等身材,穿着毛呢方格的西装,土黄色裤子,一双平底鞋上沾满了泥土,质朴的气质让人一下子带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何会长握着张新枝的手,突然惊讶了一下,他对周围的人说:“这双手,不简单,是我握过的最粗糙的手,是一双劳动者的手!”张新枝把手展开,旁边的人把目光都聚焦在了手上,那一层一层的老茧,是时间最好的馈赠。何会长说:“咱这花县的花木企业为什么能叫响全国?这就是答案啊。农村妇女身上的吃苦耐劳、坚韧,在新枝的手上体现的最淋漓尽致,这是啥精神?这就是“老黄牛”精神,能吃苦,能奉献。”几句话,把张新枝说的笑了起来。她急忙说:“这也没啥,我这辈子,嫁给老于几十年,我们夫妻没生过气,吵过架,每天在地里浇地、除草、修剪,也习惯了,一天不干活,心里反而不踏实。”

我问张新枝总:“你嫁给老于这么多年,老于也不说给你买点好衣裳穿穿?”她笑着说:“我这人,不讲究吃,不讲究穿,真是买点好衣裳,我还真穿不出门哩。每天俺都是在地里干活,以前创业的时候,喝口凉水,啃个干馍就是一顿饭,现在即使手里有点钱,那也不能飘啊。”“嗯”老于在旁边接话:“我要是飘起来,那是沙尘暴。”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我又问张新枝:“你和老于过这么多年,为啥从来不生气?有啥秘诀没有?”她说:“跟着当官的做娘子,跟着杀猪的翻肠子,我跟着老于,那就是种树、卖树,也从来没想过那么多。我跟老于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走到现在,其实,就是一个勤快。天上不会掉馅饼,大风刮不回来钱。创业时,起五更,搭黄昏,有时候赶到花博会、二梅展,我们一干就是一夜。冬天,这手上的口子钻心的疼。抬花盆,有的可沉,腰疼的不敢翻身。这些年干着干着,腰包鼓了,心里有底气了,这日子也一天比一天踏实,有奔头。俺两口也喜欢这树,喜欢这个行当,就让儿子于鹏飞也学的园林设计专业,他现在也是卯足了劲儿,想干出个名堂。”听着张总朴实真挚的话语,我突然想起臧克家的《老黄牛》诗中最后的两句: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我想,将来有一天,我一定要用书法的形式,把这句诗写下来,送给二位。

于鹏飞,是1987年出生的,思维活跃,紧跟时代的发展,作为“花二代”,他从小耳濡目染,花工花匠、花木企业的艰辛历程,更是珍惜这坚实的基础。也许是身上的基因影响,他也是有倔强不服输的脾气,他说:“鲁迅先生提出俯首甘为孺子牛。我的父亲母亲经常教育我,一家富,不算富,带领群众都致富。我现在玩抖音,做电商,给广大鄢陵花农带货,就是想让咱县的花木,尤其是蜡梅这个品牌形成集群效应。让“鄢陵蜡梅冠天下”的美誉传得更远。”我问这个个子高挑、身材健硕的年轻人:“当经济遭遇寒流,蜡梅销路不畅的时候,你会咋想?”他说:“这些年,我对高杆蜡梅、古桩蜡梅的情感越来越深,你看在大雪中,那蜡梅迎风傲骨的场面,真的能震撼到你的心灵。蜡梅不仅仅是一个树种,它还包含有非常深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技术研发、推广销售上,我对同行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是想让大家都富起来,实现鄢陵农旅结合、乡村振兴的梦想。”我说:“孺子牛是代表你年龄小么?”“不是的。”他说:“孺子牛应该是甘心情愿的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尽力。”我拍拍鹏飞的肩膀:“好,好样的!”从这个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闯劲,一种奉献精神。

随着交往的深入,每次见到这家三口人,我就会联想到“三牛精神”,就会想起张藜老师写的歌《命运不是辘轳》中的一句:“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挣断那井绳,牛铃摇春光。”多么动人的旋律啊。鄢陵的蜡梅,香飘万里;鄢陵的花海,春风浩荡;鄢陵的林海,涌向天边,这一幅幅美如画的景致,不正是这一头头实干勤奋的牛耕耘出来的么?!

「神州文艺风」

作者:张轶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载需授权

公众号转载须注明出处

(插图由原创作者和编者提供,如需借用,请联系编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