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脉·篆刻史上的巨擘:赵之谦(下) 赵之谦和他的印人朋友
晚清一代,出现了赵之谦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生在没落的时代,却于蒙尘的时代里熠熠生辉,于诗、书、画、印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于画,他开“海派”之先河,影响了后来的吴昌硕等一众大家,影响着后来的任颐、吴昌硕等一批大家;于书,他开辟了晚清碑派书法新风气,在书脉的传承中承前启后而自成一格。当然,赵之谦最受世人称颂的,还得数他的篆刻了。作为中国篆刻艺术史上一座空前绝后的高峰,他的篆法上溯秦汉,又融浙、皖两派,其取法之广,对后来的篆刻家影响之大,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有关赵之谦个人,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讲述得差不多。其实江浙一带能人辈出,除了赵之谦本人,亦有无数为印坛作出贡献的大家。赵之谦与他们切磋交游,度过了自己艰难人生中难得的快乐时光,也给当时的篆刻界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
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印人朋友的世界之中,去看看那个时代氤氲在金石之色背后的文化和浓情吧!
篆刻巨擘赵之谦
赵之谦是个朋友遍及五湖四海的人,像什么沈树镛、胡澍、魏锡曾(魏稼孙)、王懿荣、陶燮咸、丁文蔚、江弢叔、陈宝善、傅以礼、孙憙、戴望、谭献、付节子、刘铨福等,这都是他书画篆刻之路上非常重要的朋友。当然,说起赵之谦的篆刻之路,我们不能不提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吴熙载(也就是吴让之)。这也是当时一位大牛,书画篆刻无一不精,在篆书发展的传承中属于上接邓石如的一个关键人物。故清中期以来论篆隶中兴史,向来是以邓石如(安徽)吴熙载(扬州)、赵之谦(绍兴)为正宗一脉的承传,并无他论。
捋一下吴赵俩人的关系。吴赵二人可以说是亦师亦友,吴熙载长了赵之谦30岁,是当时惟一的前辈篆刻巨匠。赵之谦篆刻上受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但是俩人又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甚至有的时候赵之谦性子犯了还会直接批评前辈吴熙载几句。因此这俩人的关系说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大吴”吴熙载(吴让之)
既说到吴熙载与赵之谦,就要提到赵之谦的另一位好友,这个人叫魏稼孙(魏锡曾)。魏稼孙也是当时一位篆刻家,嗜印如痴,时人送一绰号—— “印奴”。这俩人是怎么好上的呢?赵之谦在温州避乱时,应在福建为官的老友付节子的邀请,坐船到福州去作客。后来魏稼孙来访,赵魏二人那是一见倾心,转头就去拜了把子,结为金石交。跟魏稼孙的结交对于赵之谦的篆刻艺术来说是很有意义的,这两个人在篆刻之路上既相互激赏,看到对方的毛病也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比如魏稼孙在同治二年(1863年)的时候,就花了半年时间给赵之谦搞了一个尺牍《二金蝶堂印谱》,搞完了以后兴冲冲地喊赵之谦来北京看,结果赵之谦刻了一个图章回他,图章上书“稼孙多事”四个字,就是说你魏稼孙事太多了。光是印里说还不满足,赵之谦紧接着还写了一个文斥责:“魏稼孙你花了半年的工夫为我集印稿、抄的诗,还有散集的文字,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你让我的一生就是刻意赋诗修文字,这太对不住父母生我来这世上的本义了。综上,你还是事太多了!”(魏稼孙:我冤不冤呐我!)
虽然此事中,赵之谦有点把魏稼孙的好心踩成“驴肝肺”的意思,但是如此的坦诚不讳,还是充分体现了二人关系之好的。
那么我们就言归正传了,正是这件《二金蝶堂印谱》诞生之初的事。当时魏稼孙为赵之谦做成这本印谱之后,就想找个篆刻界的大咖来给赵之谦写序。当时的印坛掐着手指头才能数出那么几个牛人,魏稼孙理所当然地想到了印坛领袖吴熙载。
当时太平军闹得正厉害,久居扬州的吴熙载逼不得已避难泰州。这天,大牛吴熙载的家中有位客人来访,此人正是魏稼孙。他专程带了好友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来,让吴熙载审阅,并恳求吴老前辈能给写个序啥的,让我这不知好歹的朋友也能在篆刻界火上一火。
虽然赵之谦在当时只是个不大有名的后生,但吴老爷子最是个爱提携后辈的,何况人家赵之谦的印是真好!更何况吴熙载看着看着,还发现赵之谦的印谱里有一方印“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的边款里边写道:“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再(载)一人而已。”
“天下唯一”,这个评价是真的高啊!这个小赵难道是我老吴的“骨灰粉”吗?吴熙载越看越高兴,当即便提笔给写了跋文:
“撝叔赵君自浙中避贼闽海,介其友稼孙魏君转海来江苏,访仆于泰州。一册中有自刻名印,且题其侧曰:今日能此者惟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见重若此,愧无以酬之。谨刻二方呈削正,盖目力昏眊,久不事此,不足观也”。不仅给他在印谱上题了跋,还专程刻了两方印赠送给赵之谦。足见老吴之喜悦了。
赵之谦刻“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及边款
因为有了老吴的力推,赵之谦这本印谱后来果然一火再火,赵之谦的名声也随之愈胜。听闻后来的大家齐白石也正是在得到这本印谱之后,才开始着力学习赵之谦的。
当然,这里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在此次的“印谱建交”事件中,热乎的是魏稼孙和吴熙载俩人。赵之谦非但不领情,甚至还反复吐槽“老魏事多”。后来,“一头热”的魏稼孙又集了一本《吴让之印稿》拿给赵之谦撰序。赵之谦是毫不客气,一方面赞扬了这位引领印坛多年的前辈,一方面却又对其中一些刻印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估计吴老前辈看了,也是啼笑皆非吧。
但值得一提的是,赵之谦虽然嘴上不饶人,但正是随着《二金蝶堂印谱》的诞生,他的大量篆刻创作也由此开始。这其中缘由,一方面是因为与前辈吴熙载的相互激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二金蝶堂印谱》。在赵之谦34岁到36岁的这三年里,赵之谦为魏稼孙刻印二十多方,为“同事”兼老友胡澍刻近二十方,为金石家好友沈均初刻三十余方。加上自用印及为其他好友的所刻之印,三年刻印二百余方,占赵之谦一生刻印的一半多。且件件精心,堪称绝品。
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
我们也不得不感叹魏稼孙确实是个优秀的“组织小能手”,竟曾发动过“皖派三大家”中的两位标志性人物(吴熙载和赵之谦)出版了有序的册页作品,更加激发起了清末一代篆刻巨擘赵之谦的创作动力,其功可谓大矣!
说罢了赵之谦与当时的书坛前辈吴熙载的一段奇妙关系,我们这里还要说到赵之谦与另外一位吴姓印人朋友的联系,这个人和他们同样牛……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人牛得更加传神,这就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等各个领域都是旗帜性人物,这个人,就是“小吴”吴昌硕。
有些朋友可能很好奇,哟,没听说这俩人也是朋友。赵之谦同志这朋友交得挺广啊,而且还一个比一个牛!
谁说不是呢?
来看看赵之谦又是怎样把“后生小吴”推上篆刻界神坛的!
“小吴”吴昌硕
别看“小吴”后来的艺术成就很了不起,其实,在认识赵之谦以前,他觉得自己就像一颗平凡的尘埃。
少年时代便饱经离乱的吴昌硕,虽然少负奇才,但却一直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吴昌硕二十一岁那年才结束流亡重返故乡(他和赵之谦算是半个老乡,两个人都是浙江人),这时候三十六岁的赵之谦已经是当时有名的艺坛大师了。一年初冬,吴昌硕听说赵之谦返回安吉老家参加酒宴,便专程赶过去向这位已经在文艺圈颇有名气的“大哥哥”倾诉烦恼。(嗯,相比之前赵之谦的被动,其实“小吴”同志已经要积极主动得多了)
吴昌硕的部分篆刻作品
赵之谦听了“小吴”的不得志之苦,先是看了他的书画作品,看完之后他觉得这个小年轻还真不错,只是偏偏生逢乱世,欠缺了那么点机遇。于是他问吴昌硕:“小吴,你能帮我个忙吗?”
小吴听说这大哥竟然有忙要找他帮,惊得合不拢下巴:“能是能,但是……我能帮你干点啥呢?”
“小吴啊,是这样,我这个亲戚家要摆酒,但是家人少,怕是忙不过来。我想请你帮我们招呼招呼客人,给他们端端菜,倒倒酒,特别是那些单独赴宴的人,你还要多找他们聊聊天,你看成吗?”赵之谦态度很随和。
吴昌硕觉得有点怪,但觉得也不是什么大难题,便答应下来。在这场酒席上,吴昌硕按照赵之谦说的,积极地给来人倒酒布菜,侃山侃海。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伙子,就这样被大家关注起来。
酒席结束后,赵之谦又专程带着一众文人朋友去到吴昌硕家里,参观这个年轻人的书画印刻等作品。这样,一向自卑的“小吴”同志不仅得到了赞美,也交到了许多朋友,扩宽了人脉。从此,他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了艺术中去,最终成为我们后来所知道的一代艺坛巨匠。
吴昌硕篆书《心经》局部
吴昌硕《紫藤图轴》
可以说,没有赵之谦,便没有后来之吴昌硕。文人之间的相互提携重要若此!
透过与两位吴姓朋友的交往我们也不难发现,这就是赵之谦。即使有几分拗脾气,不改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初心。
晚年的赵之谦,没有了知己好友在身边,曾给予他赞赏和激励的前辈吴熙载也早已不在人世,失去了原动力的赵之谦决心放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爱好——篆刻。他人生的最后十年,基本上没有任何印刻,惟一方“赐兰堂”印上书:“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尽管如此,我们仍能看出这位印学天才刀笔间的风神。纵观赵之谦一生刻印,几乎全是为自己及亲朋好友所作,即便晚年人在屋檐下,难免也有过应酬,但却从未以篆刻鬻食,这表明了他不愿以篆刻为生的态度。也可知其对篆刻艺术爱好的纯粹。我们不能不为他惋惜,毕竟他是在四十多岁盛年息刀的,这是赵之谦的一件憾事,也是中国篆刻史上的一件憾事。
赵之谦“赐兰堂”印
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回一开始的那句话,尽管如此,他还是那个赵之谦,印坛、书坛、画坛上的巨擘赵之谦,无心为艺却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赵之谦!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唐诗大牛盘点 浪子回头:韦应物”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或通过本心书法(点我访问)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