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第十篇 地形篇(上)
“知地”是本篇的重要题旨之一。《行军篇》与本篇虽均研究地形,却角度有别,前者是从行军过程中“处军”的角度,而本篇则是从战场上“对敌作战”的角度。
第一段首先提出了“通者”、“挂者”、“支者”、“隘者”、“险者”、“远者”六种地形概念,继而揭示了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所应采用的战术原则。前三种地形是从敌我双方进出往来方便与否加以区分命名的;后三种则分别是从狭窄、安危、远近的角度命名的。作者强调,以上六种地形的探究,实属“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第三段进而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若在制定对敌战术时,用兵者不知“地”,不懂得地形作为“兵之助”的重要价值,不能根据地形“险厄远近”的不同,机智灵活地运用相应的战术,便难免沦为败军之将。“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这是孙子对军事将领的谆谆告诫。“地”是《计篇》中的“五事”之一,在战前“庙算”环节,“天地孰得”是考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关于“天地孰得”的具体考量内容,《计篇》却语焉不详。本篇、《行军篇》以及《九地篇》对各类地形的研究,为人们筹算“地”之“孰得”提供了各种路径,可视为是对《计篇》“地”论的展开与深化。
本篇末尾有警句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要求将领具备“四知”,即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能力。陈启天曰:“本篇始终以将为言焉。为将者能先知此四者,然后乃可开始战斗,以求全胜。然则本篇之要义也。”他还指出:对于以上“四知”,本篇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知彼知天之事,已见于他篇,故本篇不甚详。本篇所详论者,则以知地为主,而知己次之。虽以《地形》名篇,而实不仅论地形也”。的确,除了“知地”之外,本篇的另外一大题旨是“知己”。对于将领而言,“知己”的关键是清楚自己的弱项,极力避免“六败”。“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以上“六败”的出现,究其缘由,“非天之灾,将之过也”,是将领用兵不当,特别是治军带兵出现重大失误造成的。将领既要关心爱护士卒,“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但又不能过分宽松,以免陷入“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的窘境。将领带兵用兵素质的提高,与其是否具备高尚品德有关。本篇对将帅的政治品格提出了一个重要标准,即“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若将其中的“主”改成“国”,去掉其中的忠君思想,而替之以爱国情操,那么这一标准便应成为当代用兵者须臾不能忘记的座右铭。
【原文】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①。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②。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③。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④。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⑤。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⑥。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⑦;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⑧。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⑨;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⑩。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⑪。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⑫。
【注】①通者:指四通八达之地。“通形”与“交地”的概念相近。《九地篇》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李零说:“‘通形’的定义与《九地篇》的‘交地’相同,都是‘我可以往,彼可以来’,但其实不一样。‘交地’是国与国彼此相邻、互相接壤的地区,往来都很方便,不涉及作战地点的形势特点。”挂者:指易入难出之地。挂,挂碍,牵阻。支者:指两军对峙之地。吴九龙说:“指敌对双方皆可据险对峙,不易于发动进攻的地区。”支,支撑,支持。隘者:指两山峡谷之间的狭隘地带。险者:指山峻谷深之地。远者:指路途遥远之地。李零说:“《地形》和《行军》不一样,《行军》是讲‘走’,《地形》是讲‘打’,两者斗讲地,但讲法完全不一样。前面讲‘四地’(山、水、斥泽、平陆),和行军有关,属于‘走’。这里讲‘六地’(通、挂、支、隘、险、远),和作战有关,属于‘打’。”
②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杜佑曰:“谓俱在平陆,往来通利也。”
③“通形者”四句:杜牧曰:“通者,四战之地,须先据高阳之处,勿使敌人先得,而我后至也。利粮道者,每于津厄或敌人要冲,则筑垒或作甬道以护之。”高阳,指地势高、向阳之地。利粮道,指有利于保持粮道的畅通。
④“挂形者”七句:杜牧曰:“挂者,险阻之地,与敌共有,犬牙相错,动有挂碍也。往攻敌,敌若无备,攻之必胜,则虽与险阻相错,敌人已败,不得复邀我归路矣;若往攻敌人,敌人有备,不能胜之,则为敌人守险阻,邀我归路,难以返也。”
⑤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张预曰:“各守险固,以相支持。”
⑥“支形者”六句:梅尧臣曰:“各居所险,先出必败。利而诱我,我不可爱,伪去引敌,半出而击。”张预曰:“我舍险,则反为所乘,当自引去。敌若来追,伺其半出,行列未定,锐卒攻之,必获利焉。”
⑦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曹操曰:“我先居之,必前齐隘口,陈而守之,以出奇也。”盈,指用重兵守住隘口。
⑧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曹操曰:“敌若先居此地,齐口陈,勿从也。即半隘陈者从之,而与敌共此利也。”
⑨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杜佑曰:“居高阳之地以待敌人;敌人从其下阴而来,击之则胜。”
⑩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曹操曰:“地形险隘,尤不可致于人。”
⑪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陈皞曰:“夫与敌营垒相远,兵力又均,难以挑战,战则不利。……夫挑战,先须料我兵众强弱,可以加敌则为之;不然,则不可轻进,自取败也。”
⑫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黄朴民说:“孙子的军事地理学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兵要地理(现今时髦的叫法是‘战略地理’)的论述。他撰写《九地篇》,对这一问题集中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军队在九种不同的战略地理环境当中展开行动的指导原则。二是对战术地理的论述,主要内容见于本篇以及前面的《行军篇》。概括地说,孙子本篇的中心思想是集中揭示了巧妙利用地形的重要性,列举了战术地形的主要类型和不同特点,提出了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作战的若干要领,辩证地分析了判断敌情与利用地形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地形学的系统化、规范化理论,它的学术价值是怎么评估也不为过的。”至任,重大的责任。
【译文】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种。我军可以前往,敌军可以过来,这样的地形叫做“通”。在“通形”地带,应先占据地势高、向阳的地方,有利于保持粮道的畅通,这样对敌作战才有利。可以前往,难以返回,这样的地形叫做“挂”。在“挂形”地带,敌人如果没有防备,可以出击战胜它;敌人如果有防备,出击就不会获胜,难以返回,是不利的。我军出击而不能获利,敌军出击也不能获利,这样的地形叫做“支”。在“支形”地带,敌人即使用小利诱惑我,我军也不要出击;应引兵假装撤退,让敌人出击一半后再出击,这才有利。在“隘形”地带,我军应先占据,用重兵守住隘口以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隘口被敌人重兵守住,就不要与敌作战,敌人如果没有完全守住隘口,就可与之接战。在“险形”地带,我军先占据,必须驻扎在地势高、向阳的地方以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应该撤军离开,不要与敌接战。在“远形”地带,敌我双方势均力敌,难以向敌挑战,与敌作战则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关键,这是将军的重大责任,不可不认真研究。
【原文】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①。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②。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③;卒强吏弱,曰弛④;吏强卒弱,曰陷⑤;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⑥;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⑦;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⑧。凡此六者,败之道也⑨,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⑩。
【注】①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贾林曰:“走、驰、陷、崩、乱、北,皆败坏大小变易之名也。”
②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张预曰:“凡此六败,咎在人事。”
③夫势均,以一击十:张预曰:“势均,谓将之智勇、兵之利钝一切相敌也。夫体敌势等,自不可轻战,况奋寡以击众,能无走乎?”走,跑,溃逃,败逃。
④卒强吏弱,曰驰:杜牧曰:“言卒伍豪强,将帅懦弱,不能驱率,故驰坼坏散也。国家长庆初,命田布帅魏以伐王廷湊。布长在魏,魏人轻易之,数万人皆乘驴行营,布不能禁。居数月,欲合战,兵士溃散,布自刭身死。”
⑤吏强卒弱,曰陷:张预曰:“将吏刚勇欲战,而士卒素乏训练,不能齐勇同奋,苟用之,必陷于亡败。”
⑥“大吏怒而不服”四句:曹操曰:“大吏,小将也。大将怒之,心不厌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赵本学曰:“此不能御将之过也。……大吏忿怒不服主将之节制,遇敌辄以忿怒之心各自为政,此其人必赋性刚愎,耻受人言者;或必负狭怨望失志侥功者;或必交恶不和谋议矛盾者,为其主将最宜体察而钤束之。若不知其能否而听其战,崩之道也。”大吏,指偏将。怼,怨恨。
⑦“将弱不严”五句:张预曰:“将弱不严,谓将帅无威德也;教道不明,谓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谓将臣无久任也;陈兵纵横,谓士卒无节制也。为将若此,自乱之道。”陈启天曰:“《行军篇》云: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以必取。今乱兵正与之相反。将弱不严,是不能齐之以武也。教道不明,是不能令之以文也。将帅不能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则是不知统御之术。不知统御之术,致吏卒无常,陈兵纵横,自成乱状,不可以战,战则必败,亦无怪矣。”
教道,指对士卒的约束教导。无常,指缺乏法规约束的无序状态。陈,同“阵”
⑧“将不能料敌”五句:张预曰:“设若奋寡以击众,驱弱以敌强,又不选骁勇之士,使为先锋,兵必败北也。凡战,必用精锐为前锋者,一则壮吾志,一则挫敌威也。故《尉缭子》曰:‘武士不选,则众不强。’”料敌,分析判断敌情。选锋,指选择精锐,组成先锋部队。北,败走。
⑨凡此六者,败之道也:陈皞曰:“一曰不量众寡,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于训练,四曰非理兴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择骁果,此名六败也。”
⑩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李零说:“这六种情况,似乎可以分为三组:‘走’,‘北’是一组,属于指挥不当,造成士兵后撤、逃跑。指挥不当,当然是将军的责任。‘驰’、‘陷’是一组,属于管理不当,或者太松,或者太严,太强太弱都不好。这类问题虽然出在军吏,但卒归吏管,吏归将管,归根结底,责任还在将军。‘崩’、‘乱’是一组,阵形乱,问题也是综合性的。‘大吏怒而不服’,问题出在‘将不知其能’;‘吏卒无常,陈兵纵横’,俗话说:‘兵一个,将一窝’,问题也出在‘将弱不严’。”
【译文】军队一般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失败的情况。造成这六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天灾,而是将领的过错。在敌我双方形势均等的环境下,以一击十而造成军队败逃的,叫做“走”;士卒强悍而将吏懦弱,因此导致军队失败的,叫做“弛”;将吏强横而士卒懦弱,因此导致军队失败的,叫做“陷”;偏将对主帅心怀愤怒,不服从指挥,遇到仇敌就擅自作战,将领不了解他们的能力,以致最终造成军队的失败,叫做“崩”;将帅懦弱,对部下管束不严,教导不善,官兵关系陷入无序状态,出兵列阵杂乱无章,因此导致军队失败的,叫做“乱”;将领不会分析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没有选择精锐组成先锋部队,因此导致军队失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是军队失败的原因所在,这是将军的重大责任,不可不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