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课031丨成功的第一步,要学会借势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31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孟子批评了公孙丑之后,公孙丑争辩道: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他称霸天下,晏子辅佐齐景公使他名扬诸侯。难道他们二人不值得学习吗?
在常人眼里,管仲、晏子能成就如此霸业,已经很厉害了。不过在孟子看来,以齐国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说管仲、晏子的功业不算什么也就罢了,如今又说以齐国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公孙丑怀疑孟子吹牛了。他说:
文王有大圣之德,活了一百岁,他推行的德政,尚且没有普及天下。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才成就了王业。现在你把统一天下说得这么容易,那么圣贤如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吗?
由公孙丑的疑问,马上引出孟子的议论。孟子分析了当时文王所处的形势。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文王是周的基命之主,是圣人,谁能比得了?我的意思是说,商朝从商汤开国到武丁中兴,贤明之君六七位,在这么长时间里,天下人都一直归服商朝。武丁之时,国运虽衰,但根基没变,使诸侯来朝,把天下治理好,那是顺水推舟的事。商纣虽然无道,距离武丁的年代却不太远,当时的故臣世家、礼仪遗俗,都还存在,而且还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这些能人辅佐。所以商纣不至于很快亡国。当时的形势是,没有一尺土地不是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纣王所管,在这种情况下,文王仅凭方圆百里之地来对抗商朝,有多难。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因为时势艰难,所以以文王之德也难以成就一统天下之功业。紧接着,孟子又分析了当下的形势。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首先用齐国的俗话做引子,承上启下。齐国的俗话是这样说的: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镃基,是锄田的器具。时,是耕种的时候。做事要善于借势,否则再聪明,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文王是形势不好,但是现在不一样。从前在夏商周最鼎盛的时候,国土也没有超过千里的,现在齐国却有这么辽阔的土地。鸡鸣狗吠,从国都到边境,处处相闻,可见齐国人口之多。所以,国土不必再扩张,百姓也不用再召集了。齐国是有地有人,趁此形势来行仁政统一天下,谁能挡得住。
孟子的分析并没有到此为止,他接着说,现在的天下是一种什么形势呢?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现在齐国不但有可乘之势,而且正当可为之时。自文武兴周以来七百余年,这么久还没有一个圣君出现。老百姓也从没被暴政折腾得这么厉害过。饥不择食,渴不择饮。可见人们有多渴望大一统的仁义之师。正如孔子所言: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达的命令还快。现在这个时候,齐国凭借其万乘大国之势而行仁政,那就是解民于倒悬。比起文王,这就是事半功倍之事。
本章论时势,可谓酣畅淋漓,也可见孟子对齐国的期望之高。虽然孟子最终没有得到重用,毕竟当时仅凭仁政是难以实现周之文王武王的霸业的,然而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却日益深入民心。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大家一起成长。明天见。
温故知新
回复关键词“论语”,进入论语日课的学习
论语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