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未
每日一字——未
【未必的未】转眼间,最漫长的一学期也只剩最后一周。上午考完试后,就能放假了。少年说,今天可以讲个期末的“末”字。说完又加了一句:“哦,太简单了。”
“木”添一横,在上为“末”,在下为“本”,一个表示树梢,一个表示树根。前者是末流,后者是本源,弄反了就是“本末倒置”。本、末二字,是造字法中“指事”的代表。
树木为常见之物,与古人生活息息相关,在“木”字上做加法,造出来的汉字数不胜数。有些的确简单明了,有些却未必。
未必。“未”,与“末”只有两笔长短之别,字义却是迥然。“未”字本义是什么?为何能表示否定之义?
这一查资料,就发现热闹了。
《说文》:“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古时以干支纪月(主要是地支),冬至所在之月为“子月”,依次推算,“未月”即六月。一遇难解的字,就往周易、五行上靠,大概是许慎时代的观念潮流。但从另一面看,也说明这个字的本义,在中古时期便已暧昧不明。
许氏此解,想找出字形、用法(味道)、月令、五行、以及自然现象(枝叶重叠)之间的关联,颇费了些心思。可惜五行之说,大多勉强。不久之后,即有后来者出来匡正:枝叶重生,说的是万物滋长。至于“未有”之“未”,则是借用而已(即所谓假借)。
但难免有人对这套说法不满意。 有人说,木上那一笔,象枝叶重叠之形没有错,但意思说的是树木枝叶繁茂,“未”是“蔚”的本字,“未”被借去当天干地支不还,才另造了“蔚”表示繁茂。枝叶一多,不是挡住光线和视线么,所以暗黑看不清,于是生出“没有、不曾”之义来。这个弯,绕得有点费力,但还算是圆过来了。(古衍奎《汉字源流字典》)
诗人才子郭沫若,则认为“未”的古字形,木上多出来的一横,指事的是麦穗。所以“未”是“穗”的本字。有没有道理呢?好像有。至少“味”字好解了。
再看看流沙河先生如何别出心裁。他说,那“木”字头上的一笔,画的是枝头新发的嫩芽!“未,微也。微,小也。”所以小女孩叫“妹”嘛。又,因为嫩芽茁壮尚待生长,于是有“未来”之义。还有证据:古人采嫩芽为食,木字头上一只爪,就是“采”嘛。(嫩芽已入筐?)嫩芽可口,于是有味;树芽之外草本植物亦多可食,于是有“菜”。老先生解字,一贯的鲜活,也算自成一体。
最奇是唐汉《图说汉字》,说“末”是象形字,“构形源自双臂挥动,双腿蹬踏的满月婴儿,可表示未知、未来等义”。从书中所附插图推断,唐汉此说灵感,或源于远古出土器物上的图案(图二)。疑惑在于,如对照甲骨文、金文字形,婴儿双腿之间,笔画出头的部分如何解释?男婴生殖器?如果仅仅表示婴儿形体,此处似乎大可不必?窃以为,此解奇则奇矣,好像跑得太远了一些。
简单一个“木”,不过是加了一笔,整出这么些故事来。越是难解,分歧越多。可以肯定,“未”字的解法,绝不止以上几种。看起来,这是古人留下的又一个谜语,就像它流传下来的字义:时间会遮盖真相,让一切含混不明。未知的世界里,总会有数不清的故事。你以为早已经懂得,其实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