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玻璃球,是孩童眼中的世界

本文2458字,可选择收听!步骤:下载微信读书APP,用右上角“···”中的“在微信读书中打开”,然后点击微信读书APP右上角的“耳机图案”即可。
童话的玻璃球,是孩童眼中的世界

——“黑咖啡读书会”第34期《欧洲民间童话形式与本质》读书笔记

背景介绍:这是一本比我父亲年纪还长的书,首次出版于1947年。研究对象是“欧洲”“民间童话*”(*有别于文人童话)的“形式”与“本质”。虽然年代久远,但正如作者麦克斯·吕蒂所言,它是一本“奠基性的著作”。译者户晓辉在译注中也这样概括“吕蒂讨论的'童话’,不仅不限于为儿童创作,更不仅仅是儿童文学,而是对成年人甚至整个人类都具有存在论意义的一种叙事体裁,与汉语'童话’的字典意义有本质不同。吕蒂在书中对童话的分析也有助于全面颠覆把童话视为儿童文学的流俗理解。”事实上,今天的欧美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中,对童话的结构与引用随处可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今天阅读这本书的必要性:如何正确理解“童话”。
写作方式:读书笔记。按照作者设定的七个部分,遵循写作线索,浅谈我个人对于其观点的理解和引证。

正文部分:

PART1.一维性。

此处的一维对应多维,是一种纯然的简单与“信”。从这个角度来讲,童话,也可以视为一种宗教信仰。

现实与想象界限的模糊、此岸与彼岸生活的接受、神秘感(陌生感)的缺失——因为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是新的、道具使用的一次性(喜新厌旧,不究因果)……个人以为,这样的思考方式都与孩子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更为接近;从复演说角度讲,更接近人类早期看待世界的方式。

PART2.平面性。

剥离现实隐喻,缺少精神深度。吕蒂将传说与童话进行了对比。传说更多是给成年人的,注重个人感受(听众容易产生共鸣)和因果逻辑(可信度);童话更多是讲给孩子的,注重情节变化,关注原始的外在联结。对孩子来说,生活更多是由他人和事件推动的,主动选择的余地很少。在行动时,孩子也较少顾忌得失,或者考虑他人。此处正对应了“童话中的角色不仅没有内在世界,也没有周围世界”的特征。说回到成人世界,我们有多少时候是在“渴望自我”——其实就是远离他人影响;我们有多少次在内心呐喊“摆脱命运”——青少年化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从孩子到成年人的过程,也是从简单化处理的“童话”走向现实生活的经历,但同时我们还在回归“简单自我”的平衡中挣扎。

PART3.抽象风格。

这里的表现我更倾向于是对世界的改造——改造成为更适合孩子的世界。比如“单纯命名”与儿童词汇量不足有关;对贵金属的热爱也符合孩子的偏好(现实生活中禁止碰触);活动工具在道具中的应用,就像孩子过家家一样,泥巴馅饼、锅盖帽子——脱离原有功能;单线描述,与儿童语言特点相关“然后……然后……”;“童话喜欢一切极端的东西,尤其是极端的对比”,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立场;

PART4.孤立与连接一切。

童话中最弱小的,毫无理由就能取得胜利,战胜最强大的——孩子的立场,这是孩子战胜大人的自我胜利法;亮光总是追着主人公,反映出孩子的自我中心;一成不变的公式,与三段式重复,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这点在传说中也有,既有儿童对于重复的喜爱,也有口头文学的特点:重复内容有助于把走神的听众,注意力重新吸引回轨道,用似曾相识的重复吸引人,同时有利于口头传播);童话中充满了“精准的巧合”,就像孩子生活里的圣诞老人,有求必应。

PART5.升华与含世界性。

透过童话的玻璃珠,观察世界。帮助孩子从安全的距离,观察有限度的真实,既符合孩子的心理发育规律,又符合大人对孩子的认识——从早期的《格林童话》原始版本以及后期逐渐“净化”或者“美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在童话发展史上逐渐完成的。童话不是天然的文学体裁。

PART6.童话的功能与意义。

P131.“童话梦想的不是满足日常需求,它给他的主人公提出艰巨的任务,派他去危险的远方,而且主人公的兴趣根本不在于最终赢得财宝、王国或妻子,而在于冒险本身。”

——这是典型的儿童视角。

“只有对立的角色即哥哥们才会在发现一座金山或银山,十感到满足。”

——这是典型的与儿童对立的成人角色。

P138.“它看到世界变得透明了,它想看出世界的固有本质,而且用深深的信赖为我们提供了它的本质展示。它本身对这种本质展示深信不疑。”

——这种纯然的信任,正是孩童对待世界的态度,直到它被破坏为止。

P141.“童话中充满了史诗般的光线,史诗般的开朗。”“童话的含世界性意味着实施追求的世界展示和世界描述的实现。通过对母体的空洞化升华,童话就确立了史诗般的客观性。然而,冗长并不构成实施的本质特征,而只是它的一种可能,在童话中取代史诗般的冗长而起支配作用的是史诗般的简洁。”

——对应托尔金从童话《霍比特人》开始,搭建史诗般中土世界的创作历程。在《霍比特人》之后,他想写的是《精灵宝钻》,出于出版需求,才写了冗长的《魔戒》,后拆分为三部曲。而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大伍顿的铁匠》,也是一篇中短篇童话,其核心在于“童话是通过信而存在的”。

P142.“正如童话要让我们确信的那样,即使你本人并不知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受怎样的力量影响,它们会怎样影响,不知道你被置入了怎样的整体关联——但你仍然可以确信一点,即你在有意义的整体关联之中。”

——事实上是“你处在有意义的整体关联中心”,因为儿童的宇宙观是围绕自身展开的。

P147.对“童话式笑谈”的论述。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米兰·昆德拉曾引用古希伯来谚语。童话,用一种轻松的姿态(孩童式的天真),即“童话式笑谈”应对世界。

“而构成童话的要素并不来自童话本身,相反,童话到处取材,它剥除它们最初的体验内容,按它自己的方式使用它们,信心十足又技艺精湛。”

——正如儿童将构成世界的元素用来游戏时,常常剥除原有的功能,按自己的方式使用它们,从泥土制成食物到乐高做成手枪。

P153.“民众是童话的传承……不是创作者。”

——已被后世对《格林童话》研究所推翻,或者说部分推翻。

童话(经典童话)更接近儿童对世界的理解,

更容易被儿童理解,从某种角度说,也更接近世界的本质。

无论你是否相信,

童话即生活(Fairytale is alive)。

黑咖啡阅读书单~

No1.《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儿童文学)|No2.《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理论著作)|No3.李欧·李奥尼+《共读绘本的一年》(图画书)|No4《安德的游戏》(儿童文学)|No5.《挖开兔子洞》(儿童文学)|No6.百变小红帽(理论著作)|No7.纽伯瑞大奖&《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儿童文学)|No8.《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理论著作)|No9.《亲爱的天才》(理论著作)|No10.《书、儿童与成人》(理论著作)|No11.《安徒生童话》(儿童文学)|No12.《格林童话》(儿童文学)|No13.《儿童心理学》(理论著作)|No14.约翰·伯宁罕作品共读(图画书)|No15.《童年的王国:华德福教育的儿童观》(教育方式)|No16.“卡尔维诺作品选读”(儿童文学)|No17.《儿童的世纪》共读方案(理论著作)|No18.致敬青春——《松本大洋》共读方案|No19.马修斯·儿童哲学|No20.贝特尔海姆《童话的魅力》共读方案|No21.坎贝尔《千面英雄》神话主题(理论著作)|No22.童年的力量(理论著作)|No23.艾萨克·辛格(儿童文学)|


小学至初中推荐书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