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现场:细说“投茶比例”
前两天在“研习社”的内部讨论中“小张”同学提问关于“投茶比例”的问题,—— 具体的说,是关于“投茶比例定义”的问题。
这种问题太小儿科啦!徒儿们!—— 上!
结果十分钟过去了,他们还没说清!仔细一看,原来“小张”同学在倒腾壶容积固定的前提下,投多少茶后还能注多少水,并满足要求的“投茶比例”的问题 … …
这不是简单“投茶比例”的问题,—— 看来真需要我出马了!
首先明确一下“投茶比例”的定义:
投茶比例,指投茶量(公克)与冲泡器注水容积(毫升)之比。
如盖碗满注为140ml,投茶7g,投茶比例即为1:20;若注至120ml处,投茶4g,投茶比例即为1:30。如此耳。
“小张”纠结的其实是“茶水比例”,即注水后,冲泡容器内茶量与水量之比。如140ml的盖碗里已经投茶7g,且占有一定的体积,还需要注水多少毫升满杯,且满杯时的干茶重量(已知)与注水量(毫升)之比。
两者的区别在于,“投茶比例”是一个理论值、预期值,而“茶水比例”则是最终阶段的实际数值,但却不易测量,所以方便起见我们通常只讨论“投茶比例”。而现实中“茶水比例”永远大于理论的“投茶比例”。如理论上的“投茶比例”为1:20,则注水后的“茶水比例”一定大于1:20。
直接影响析出速率与茶汤浓度的其实是“茶水比例”,而非“投茶比例”。比如我们理论上可以设定1:1的“投茶比例”,但在实际操作中,这却是无法实现的,—— 你能想象140g的干茶盛在140ml的盖碗或壶里,再注入140ml的水吗?
有兴趣你可以试一试,很好玩的!
基于此,我想你应该能够推断出如下几点:
1、一款茶对应一款冲泡器,一定有着最适合它们的“最佳投茶比例”;
2、“投茶比例”存在上限,超过上限后条索将过于拥挤,不得舒展而无法实现最佳的析出,这等同于在变相浪费茶;
3、茶汤浓度不是随着“投茶比例”的增加同比增加的,而是随着逐渐陡峭的“幂率曲线”陡增至某个“极限值(见第2点)”。
所以其他参量不变,1:40的“投茶比例”增值1:20,则茶汤浓度不是增加了一倍,而可能是增加了两到三倍以上。
怎么样,听懂了吗?… … 没有!那就再听一遍吧。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