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武学拳诀“圆球弹簧”辨析

近来读尤志心先生《孙禄堂练拳真言解读》中解析拳诀“二五阴阳、圆球弹簧”有感,所谓疑义相与析,愿与同好共相探讨。

“绳捆索绑,偏刚偏柔

二五阴阳,圆球弹簧

和光同尘,剑气内藏”

孙氏此诀,是孙氏武学进阶的总括歌诀,“绳捆索绑,偏刚偏柔”是初阶;“二五阴阳,圆球弹簧”是中阶;“和光同尘,剑气内藏”是后阶,所谓“初中后善”,是指孙氏武学的修为总则“中和”的实现道路。

1.我的问题

先让我们看看尤志心先生解说的“二五阴阳,圆球弹簧”:

“二五阴阳”,有人解释为“五阴五阳”,这是望文生义。“二五”是指卦中的第二爻与第五爻。一个卦象由上下两个卦组成的。上下卦各是三个爻,两个卦共六个爻,一三五为阳爻,二四六为阴爻。阴位阴爻,阳位阳爻,这称为“得位”。如果阴位阳爻,或阳位阴爻,就是“不得位”。“二五阴阳”的意思是说,阴阳各得其位。为什么说“二五”,而不说“一四”,不说“三六”呢?这是因为,二爻处下卦的中位,它是下卦的核心;五爻处在上卦的中位,它是上卦的核心。所以二五爻作为阴阳的代表,是理所当然的。《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三国魏王弼注:“利见大人,唯二五焉。”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易传》“系辞”曰“二爻多誉”,“五爻多功”。二五阴阳,“得中”又“得位”,处在“大中”的极好状态。阴阳互相呼应,互相支持。“二五阴阳”用之于练太极拳,其意思是说,一招一式,一举一动皆中节,阴阳各得其位。这样就能阴阳协调,刚柔相济,妙合而成太极,全身像圆球弹簧一般了。

“这个球不是钢球,也不是玻璃球,而是橡皮球,它富有弹性,触哪里,哪里就会反弹,作用力越大,反弹力也越大。“弹簧”是极富伸缩性的。人的各处皆像弹簧一样,对方力大于我则收缩而化之;对方力小于我,则发而放之,把对方击倒。“圆球弹簧”只是一个生动的比喻而已,形容武功已达到能发能收,发放自由的地步。”

纵观此文,可以概括出尤先生的观点:

一招一式,一举一动皆中节,阴阳各得其位。这样就能阴阳协调,刚柔相济,妙合而成太极,全身像像皮球一般极富伸缩性,武功已达到能发能收,发放自由的地步。

我们不先判断这个观点的是非,让我们像胡适所说的做一个“问题中人”来思考一下这样的推理能否成立?

为何阴阳得中得位,全身就像像皮球一样?原理何在?机制何在?橡皮球的什么特性可以说明二五爻得中得位?

二五爻得位和像皮球功夫境界之间有必然联系吗?其因果关系如何对应的?

何以见得“这个球不是钢球,也不是玻璃球”?为什么不是?不能是吗?

我对“二五阴阳,圆球弹簧”诀的浅见

孙氏此诀三句是有机整体,前为后因,后为前果,此其一;

又一诀之内,前半句为心法,后半句为效应,此其二。

从这个情况看,尤志心说的原有六句减为四句的理由并不合理,不如说是陈老先生此支传承过程中特殊原因导致的遗失更有可能。

解析此诀须知前后相接,均有逻辑关系,尤其“二五阴阳,圆球弹簧”是指劲气运转应遵循“太极图”形态,而太极图形象恰好是圆球弹簧的几何要素的综合。两句一说明一注解,本来清晰,岂可有误会?而读尤志心先生文,让我觉得尤先生似乎对此诀发生了重大的误会。

尤先生在解说“二五阴阳”时将二五解释为第二爻、第五爻,并充分引经据典来说明其是。

对于“二五”的解释,国学史上莫衷一是,二五爻是其中一种被认同的说法确是事实,其他还有解释为“两仪五行”或“阴数有五、阳数有五”等等。

然而结合“拳诀”的语境来看,“二爻五爻”这种解释不是最合适的,更不能与后半句“圆球弹簧”产生合理的逻辑联系。

为什么这么说?后半句“圆球弹簧”讲的是形态和形式,前半句最有可能讲的是与其相关的概念和规律。而与圆球弹簧这类意象最相关的概念,又与“二五阴阳”最相关的概念是什么呢?我想稍有国学或武学知识或练习经验的朋友,最“逻辑”地会想到“太极图”而不是“二爻五爻”。

“二五阴阳”与太极图构象相关性的链接者是“河图”,河图恰有阴数五与阳数五,其奇数偶数分布呈现了内为“双螺旋”弹簧形,外围成“圆”的形态,正是古太极图。

就如尤志心先生引用的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我们知道太极这个概念出现略晚于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直到宋代周敦颐才画成了如今大众普遍认识的阴阳鱼(有鱼眼)相接的图形,而此图形的含义也正是凭借《太极图说》才是更多人理解,其中“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恰恰是给太极图作注解的,即用无极、阴阳、五行的概念来描述太极,无极之真是太极之气质,二五之精是太极的义理,用现代的哲学术语说,太极是指本体按矛盾对立统一普遍联系规律的运动。孙禄堂先生说“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太极是体,一气是用”而如何是太极之用,则是拳诀后半句“圆球弹簧”所要发明的了。

“圆球弹簧”尤先生认为该诀的重点是突出“弹性”的机能,即孙氏武学修证的一个目标是人体练成具有弹簧一般强力弹性的结构,显然是将“圆球弹簧”的意思以自己的经验简单地合二为一,其实如果真的如尤先生这样理解,拳诀完全可以简化为“皮球”二字即可,既简洁又直观,不容易发生误会。孙氏治学尤为严谨,深得易学精神“洁净精微”,将武学的重要内容归纳为口诀必定严密细致,必然是深思熟虑后而成练成字句,因此在下浅见,尤先生对此诀可能产生了误读,析疑如下:

1.如此诀重点在取义“弹性”,不必如尤先生所说为像皮球,像皮方块也有弹性,因其弹性的关键在于材质而不是形态,但拳诀的重点却恰恰相反,突出的重点在于“圆球”,即并不探讨什么材质是否具备弹性,只要是平面的“圆圈(弧)线”或立体的“球(鞍)面”,无论什么材质(钢球玻璃球也行)都具备特定的力学特征,而此特征才是拳诀所指,详细说明可见下文。所以可见此诀重点不在“弹性”而在于抉择武学运动中劲路最合适的几何特性。

2.假设拳诀真是指为皮球,它所要说明的也不在于“有弹性”,而在于皮球“空心”的特性,是指拳术运动中(孙禄堂先生提示的太极拳“空中”特点)我方重心始终不被对方触及,而不是身体结构具有弹性。好比皮球的重心在中,但重心所在并无实体,如孙禄堂先生在《八卦拳学原序》中谈到,太极拳像皮球“有若无,实若虚”的特点。

孙氏拳诀为什么抉择“圆球弹簧”作为拳劲模式?

孙禄堂先生在《八卦拳学》里说“八卦拳左旋右转,两胯里根,如圆圈里边无有楞角”,“此式名为横走竖撞,两胯里根极力往回抽劲,里胯根抽至如圆圈里边圆线,如⌒是也。所谓在圆图乾坤中虚处求玄妙,是此意也。”

上述引文正如拳诀涉及的三种形态---圆、球、弹簧之一的“圆”。

可以知道球与弹簧(实为螺旋形态)是圆在三维世界中的变化,圆是它们的基本形态,要了解为何孙氏武学在诀中采用它们,可以从了解圆入手。

圆的几何特性与拳术原理。

圆的几何特性很多,其中有一个特点,是圆的内角和无限大,即孙禄堂先生所说“圆圈里边无有楞角”(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四边形360度,依次类推,圆是正N边形的极限,内角和无限大,证明略,请参考数学教材)

这条特性在拳学中的解析如下,对于人体而言,直线方向的力不可能无限延伸,必定在某个极限处返回,则力线往复构成线段或闭合图形,也必与外力形成或“顶”或“丢”(太极拳术语)的态势,顶与丢的边界在各直线力的起止点,也就是说,对于人体来说直线方向的用力在起止点处,也是拳术中所谓变劲的地方,原方向上的力已在极限,新方向的力还未产生,恰是力量不起作用的“死角”(即孙禄堂先生提到的“楞角”)。

该夹角是拳术运动中的死角,就如技击谚语“避其锋芒,击其惰归”的转换时,也是“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的来脉转关处,如果锋芒惰归时、来脉转关处,路线都是直线夹角,则正是处于危险境地了,且夹角越钝越危险(即变向越大)。

所以,使用圆来解决拳术运动中“死角”的问题在数理上是合理的。

如拳术劲路采用圆形时,那么劲路围合的路线上直线力无限小,力线变向是连续的,顶与丢的边界无限接近,这时也就形成了孙禄堂先生说的“不丢不顶”“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的力学效应。

明白了圆的内角和无限大,并将其运用在拳术中来消除运动的死角“楞角”,解决“顶丢”的障碍,外力与我力相接形成了“如盘走珠”的圆活状态,而不是“碰壁或落空”。

球是圆在三维空间的扩展,是圆以直径为轴形成的旋转体,参照先秦墨子的定义:圆是平面上的“一中同长”,球是空间上的“一中同长”。

由于人体是空间的,则平面的圆在拳术运用上则有局限性,在受到垂直圆平面的外力的情况下,圆平面一样会产生“顶或丢”的情态。

要解决圆平面难以受力的尴尬,可以有两类形式,一个是平面变为球面;一个是形成弹簧形态(立体螺旋),这两种圆在三维空间的变态恰好解决圆平面的问题。

打个比方,好比一枚立着的硬币,在三维空间如果要受到外力而不倒或化解返回外力,一个方法是立着旋转起来;另一个方式是滚动起来。

立着旋转的硬币,以直径为轴旋转,其圆周在空间的形成的就是“球形”

滚动起来的硬币,以圆心为定点旋转,其圆周在空间形成的就是“弹簧形”---立体螺旋

力学上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解释其受力不倒的原理,有心的朋友参考中学物理课本就能明白。

圆的另一几何特性是“周长面积比最小”,依此推导出球的几何特性“面积体积比最小”,在拳术应用上来说,我方力线或力面采用圆弧或球内面时,能最大化地控制对方的面积或体积,相对而言,我方行动阻力最小,成本效益比最低,最为经济。

反过来看,圆及其变化在拳术运动中有这些良好效应,那么破坏“圆球弹簧”的效应的各种情况应该是极力避免的,当然前人也给予了总结,如武禹襄《太极拳十三式行功心解》提到“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细想一下无使什么有缺陷、凹凸、断续处?不是圆球螺旋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有缺陷、凹凸、断续处,因为它们会破坏圆球螺旋的几何特征和效应。

再说几句这个“弹簧型”,孙禄堂先生在书中也说成绒球及钢丝盘球,用以比喻八卦拳纵横竖三维相承的特征,一个弹簧形的受力是向各个方向分散的,弹簧型的连续扭转体现了其力学优势。其实不仅八卦拳采用,如陈氏太极拳称其为“缠丝”,赵堡太极拳称其为“背丝扣”。

弹簧形的应用在现实世界里有很多实例,如拧毛巾—恰如八卦拳的“横走竖撞”能汇集起立体的力量;如太阳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上的直射点,连接起来就形成闭合的弹簧形,使太阳热力合理分布;如DNA双螺旋,更好地存续遗传物质和信息。

孙禄堂先生说孙氏三拳,形意像钢球、八卦像绒球(钢丝盘球)、太极像皮球,三家形式不同源头确是同一个。归根到底是说三拳可以合一体现太极图,结合了圆球弹簧形态的太极图,正是通过“S”形的弹簧连接了圆球形。

圆球弹簧形的特性在拳术应用上还有很多,不一一例证,有心人可以自行求证,并结合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相关内容来进行练习,相信可以以自身亲自证明孙氏拳诀“二五阴阳,圆球弹簧”的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