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记忆丨驱瘟辟邪,祈福佑安,这是我们由来已久的“防疫”年俗

神荼、郁垒门神年画 天津杨柳青 清代

即将告别的庚子鼠年,因为疫情而不同寻常。牛年新春佳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此情形之下,守护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尤为必要。

人们或许不知道,“防疫”也是传统年俗中的一种,其实由来已久。在缺医少药的旧时,驱瘟消病的民俗活动自然融入腊八、除夕、元宵等春节前后的不少节日中。科学的“技防”之外,张贴年画以驱瘟辟邪、趋吉避凶,则诠释着古人面对瘟疫等病灾的“心防”。这些形式多样的防疫年俗,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明的一个鲜活注脚。

金钱虎年画 苏州桃花坞 清代版 有驱邪防疫功能

王安石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蕴含着年俗中的防疫

“过了腊八就是年”,古人过年,从头一年农历腊月初八也即腊八节,一直过到“龙抬头”的新一年农历二月初二。这段时间也是最好的防疫时节。因此在缺医少药的旧时,年俗中往往有一系列形式不同的驱瘟消病俗信活动融入其中,如腊八、除夕、元宵等节日中都有体现。

古人认为瘟鬼怕赤豆。在漫长的冬季里,智慧淳朴的老百姓一到冬至或腊八,往往以食红豆粥以禳避疫疾。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到:“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另外,腊月二十五吃的粥称“人口粥”或“口数粥”,也是红豆稀饭,同样为了避瘟逐疫。口数粥是以口计数而煮共食之意。宋朝时腊月二十五已有吃人口粥的习俗。南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说:“腊月二十五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曰‘人口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王安石《元日》中的著名诗句中,就保留着春节期间一种辟邪祈福、驱瘟防疫的民俗信息。

屠苏,古时也写作“麿底”“酴酥”,即屠苏酒。这是一种什么味道的饮品呢?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浸了药、可避瘟的井水。《荆楚岁时记》提及:“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清乾隆四年刻本《雅州府志》也记载:“元旦……饮屠苏酒”。唐代《岁华纪丽》云:“屠苏,草庵名。昔人居草庵中,每除夕遗里人药一囊,令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欢饮之,不病瘟疫。”这说的便是“屠苏”一词的由来。有位高人居草庵,名其庵为“屠苏”。每到除夕之时,他便赠与左邻右舍一袋子草药,并告知将药袋子浸泡井中,元月初一汲井水当酒喝。全家人共饮此井水,可以防瘟疫不得病。也有说药王孙思邈居住地庞里,曾经创造出辟瘟疫的药方,所以说,屠苏有“屠绝鬼气,苏醒人魂”的含义。陈延之《小品方》说:“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

因此,在春节饮用这种浸过药的井水,也即屠苏酒,是饮食保健的良好措施,可调理脾胃,解毒辟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本草纲目》甚至说饮此水可“一世无病”,虽夸大其辞,但作为一种防疫药酒,它在当时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到了清代,四川的年俗中仍有饮屠苏的活动,不过已将井水改浸椒柏或茱萸了。事实上,屠苏酒在能够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毒性。随着现代预防传染病有了更好的办法,它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招财进宝年画 安徽芜湖 清末复刻版

屠苏酒实际上与传统的中医药学关系密切。而《中国民俗通志医药志》还记录着其他一些年俗中病疫的禳除方法,其中包括除夕洗脚、佩戴弹鬼丸、辟瘟丹、敷于散等。

我国许多地区都保留除夕洗脚的民俗。比如苗族,每到除夕夜,家人便会围坐在一起,从长到幼轮流认真地洗脚。至于所用的水,则是事先去溪边、河畔挖来几株逆水的水菖蒲,弄一些乌泡叶、桃枝放在水罐里用火煨出来的。传说用这种水洗脚能抵抗蚊虫、瘟疫,消灾免病。

弹鬼丸,亦称“却鬼丹”。这是汉族的传统风俗,旧时流行于全国各地,农历正月初男女佩戴之。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卷五解释:“弹鬼丸,武都雄黄……正旦,男左女右佩之。大辟邪气”。汉族的风俗中还有一种“辟瘟丹”,在农历正月初五五更时,当门焚之,禳灭瘟气。敷于散则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为末和匀做成。《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日……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舀洁净的泉水吞服,俗谓能抑阴助阳,却邪辟疫,流行于长江中游一带。

还有一些有趣的年俗活动,与中药材无关,却同样寄寓着人们防疫祛病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灯照眼”和“走百病”就是其中的代表。

不少地方有正月十五晚上用灯照眼的习俗。这指的是用制作的面灯、萝卜灯等在一家老小眼前晃一晃,口里念着:“照照眼,不害眼……”人们认为这样的做法,能够护佑一家人一年之中不害眼病。

走百病(也叫“丢百病”“脱晦气”)的习俗,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这指的是正月十六日,一连几天的观灯活动结束后,人们离家走亲戚,或者在野外走走。河北一些地方也将这种习俗称为“游百病”,当地的人们往往在正月十六一大早出去溜达,走的时候佩戴柏枝,半路上把它扔掉,意为百病随柏枝一起扔掉,一年中无病无灾并健康吉祥。在山东地区,妇女们正月十六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祛病,摸钉求子,直至夜半始归。与之相似的活动在江南地区则是妇女正月十五之日出门 “走三桥”的习俗。走桥“渡河”,与吴音的“渡祸” 同音,即为渡过灾祸的意思。

事实上,年俗中出现这么多防疫避瘟的方法,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从现代流行病学的视角看,一年之中当属冬春季节流行病毒较多,人的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如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容易导致上呼吸道等器官的感染,因此在年俗中会有弹鬼丸、避瘟丹等熏香类药物出现。还有,旧时冬春季地下水流速较慢,井水中的病菌易积集过多,导致集体性肠胃病,因而旧时有用草药对井水进行调节的年俗,使春节成为一个疗养假期。

福缘庆善年画 天津杨柳青 清代版

张贴年画祈求各位仙家“赐福”“禳灾”“祛病”,可谓年俗中重要也热烈的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面对瘟疫等病灾,在科学的“技防”之外,先人格外倚重“心防”。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生发的敬畏,也体现出“防患于未然”的传统观念。张贴年画以驱瘟辟邪,即为年俗中重要也热烈的组成部分。年画承载着人们期盼各位仙家“赐福”“禳灾”“祛病”等多种祈求。在传统的观念中,只有采用传统手工印制的年画才会“灵验”。而经过手工雕版、手工印刷、古法调配颜色等一套程序,也正是木版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的基本要点。

许多地方志都有这样的记载,进入腊月二十四日,各家拂尘,前夜“祭灶”;岁除前数日,各以酒、果、米、肉相饷,谓之“馈岁”;“除夕”之日,换桃符,易门神,从新傩以逐疫。这些习俗多与能够逐疫驱魔的年画有关。我国的民间年画最早就是从“门神”神像开始的——在古人心中,门神为五祀神之一,担负着守门护宅之重任。以此可以看出民间对自然界中的邪鬼恶祟的防范,反映了民众辟邪禳灾、求平安的朴素思想。门神画的张贴位置——贴于门户,也决定了它在年画中是最显眼、最具有公众性的一类。

传统门神画中,出现最早且最能够驱邪避凶、防病免灾的,是“神荼”和“郁垒”。据传说,战国时代就有刻桃木为人形悬挂门边以镇制百鬼的习俗。汉代王充《论衡·订鬼》中引《山海经》曰:“沧海之中,有度溯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大礼,以使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茶、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这说的是一个传说:在东海里有一座度朔山。山顶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度朔山上住着的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都得经过这扇鬼门。有两个神仙看管这些鬼魂,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将它们捉住,用芦苇捆起来,送去喂老虎。黄帝知道后,便建立一种仪式——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形象,跟芦苇一起挂在自家门口,用以辟邪驱害。

张仙射狗门神年画 苏州桃花坞 清代

我国传统年画中的门神画发展至今,其题材越来越广泛。除抵挡妖魔鬼怪、驱瘟辟邪的神荼郁垒之外,还有专为小孩子祛除病魔、祈福健康的“张仙射狗”门神。在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河北武强,都有张仙射狗的门神年画。由于旧时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落后,新生儿很容易患有各种疾病而夭折。人们往往把新生儿的死因算在天狗的身上。为了确保孩子能健康长大,就要请张仙射死天狗。在武强年画的此类题材当中,还会题有诗句“张仙下天台,每日把云开;箭射云中狗,子孙准多来”。诗句中也表达了张仙可给人送来人丁,是位男性的送子神仙。由此,门神画张仙射狗是取护佑孩子之意。张仙本是世俗家庭间所供奉的一位贵神。社会上所买的神像不过三二文一张,身穿黄马褂,绿大袍,携持弓弹,作向空中弹天狗的姿势。至于他的来源,《历代神仙通鉴》所载,宋仁宗梦见一位持弓挟弹者,对他说:“君有天守垣,所以不得子嗣,我当为君逐之。”宋仁宗问他是何人,他回答说:“我是桂宫中张仙。天狗在天掩日月,下世啖小儿,见了我就避去。”仁宗醒后,即命悬挂其像,民间有子多病者,无子者,亦多供之。

天官赐福年画 天津杨柳青 清代版

辟邪禳凶、祈求吉祥,丰富多彩的年画中不单门神画,还有许多题材表达了人们的这样一种憧憬。经典的天官赐福年画与三星高照便是其中的代表。

从古至今,祈福一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古人对于“福”有不同的解释。《礼记》中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韩非子》说:“全寿富贵之谓福。”贾谊的《道德说》认为“安利之谓之福”。天官赐福之福非常多,被认为具有“百福骈臻”之势。老百姓祈福新的一年里顺利,而健康是诸多幸福的根本。天官是道教的神灵、道教传说中的“三元大帝”之一,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天官赐福年画通常画有传说中的天官手捧如意或手拿图轴,上面写有“天官赐福”字样。有的还会在天官周围饰以蝙蝠。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也即上元节,被认为是天官赐福之日。《梁元市旨要》记载:“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

再看民间年画中常见的 “三星高照”“三星在户”题材。画面上往往左边是手持寿桃、拄着仙杖、挂着不老丹药葫芦的老寿星,右边是抱着童子的福星,中间是手持如意的禄星。民间戏曲中唱道:“福星高坐把福施,禄星送禄下祥云。寿星骑鹿送蟠桃,三星高照喜临门。”“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民间所谓的“三星高照”,指的就是福、禄、寿三星,它们分别代表着福运、官禄和长寿。这是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一组吉祥神,给世间带来祥和、幸福、喜庆,洋溢着乡土气息。春节期间,寻常百姓的正房都挂“三星”年画,其中健康身体为立寿之本。《韩非子》说:“全寿富贵之谓福。”自古以来,又有“五福寿为先”的说法。

吉祥如意年画 山东潍坊杨家埠 当代

>>>相关链接 

与年密切相关的“立春”习俗中,浸润着古代劳动人民养生的智慧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际在于春”。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阳气上升,万物始生,这一天与除夕同样具有去陈布新之意。“立春”之日的习俗活动必不可少,许多内容都与“春”的主题相关,有迎春、鞭春、咬春等主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立春习俗不仅表达了人们欢庆春天、劝励农耕以及对于一年丰稔的愿望,也蕴藏着古代劳动人民关于防疫、养生的智慧。

贴春牛图就是每逢立春之日流传甚广的传统习俗。春牛图是中国古时一种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收成等资料的图鉴。春牛指的是土制的牛,古时于立春前制造土牛,让文武百官在立春祭典中用彩杖鞭策它,以劝农耕,也象征春耕的开始。鞭春牛的习俗,则会让歇息一冬的动物们精神起来,投入新一年的耕种。

立春之日也贴宜春,又曰春日贴桃符。清代诗人祝德麟的《桃符》就描绘了春日贴桃符的习俗:“楹贴宜春字,门悬辟恶图。已知新岁鬼,不怕旧桃符。”

立春之日就连吃食亦格外讲究。春饼,即为立春时令食物,指的是用面饼包裹萝卜、姜、葱、韭菜、荠菜等有辛辣味的蔬菜。食用这些春天“辛味”的新鲜蔬菜,既有发散疾病之意,又有迎接春天之意。春饼与菜同放在一个盘里,则为“春盘”。《四时宝鉴》载:“立春日,唐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逃青丝。”立春吃春饼,嚼水萝卜,被称为“咬春”。宋苏东坡也写有“青蒿黄韭试春盘”的诗。

春牛图年画 天津杨柳青 当代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藏

图片来源:除特别标注外均由作者提供

编辑:隽饴



(0)

相关推荐

  • 【豫盛荣年画谱】第023章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传统门神

    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传统门神很多,特别是双扇对脸门神,具有别具一格的特点. 收藏地址:http://2tb.co/i/650486002050 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秦琼敬德就是其经典作品. 这一对门神是以 ...

  • 过年贴年画

    <书本里的年味儿-多彩年画> 这一集的主题是喜闻乐见的 年画 中国年的年味儿中 年画不可或缺 人们把年画贴在触目可及的地方 装饰环境 又给新年增添吉祥喜庆 年画 起源汉代 唐宋发展 明清盛 ...

  • Artlib线上展览 | 年画话新年

      前言 即将过去的2020年,注定会在史册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这一年留下了太多的伤痛与哭泣.恐慌与猜疑.无奈与绝望. 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作为一个有温度的数据库,疫情期间从2月 ...

  • 千家诗(七)——元日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千家诗的七言绝句部分.我们下面要看的这首诗叫<元日>,作者呢,是王安石,那么关于作 ...

  • 驱瘟辟邪,祈福佑安 这是我们由来已久的“防疫”年俗

    李文墨 .               即将告别的庚子鼠年,因为疫情而不同寻常.牛年新春佳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此情形之下,守护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尤为必要.               人们或 ...

  • 春节特辑·记忆丨驱瘟辟邪,祈福佑安,这是我们由来已久的“防疫”年俗|春节|年画|辟邪|除夕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神荼.郁垒门神年画 天津杨柳青 清代 即将告别的庚子鼠年,因为疫情而不同寻常.牛年新春佳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此情形之下,守护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尤为必要. ...

  • 驱瘟辟邪,祈福佑安,这是我们由来已久的“防疫”年俗

    来源丨文汇报 作者丨李文墨 神荼.郁垒门神年画 天津杨柳青 清代 春节序曲 纯音乐 我们告别了庚子鼠年,因为疫情而不同寻常.牛年新春佳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此情形之下,守护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尤 ...

  • 钱裕墓有一件金带扣,上面刻着《山海经》神兽,专家:驱瘟辟邪

    大家知道貘这种动物吗?貘主要分布于现在的东南亚和南美洲,体型和猪差不多,很会游泳和潜水,其实在古代这种动物我们也有过,而且就连<山海经>中都有对貘的记载,说它是一种专门食人梦魇的神兽,为此 ...

  • 结缘:道医秘制端午中药香囊 端午辟邪符,避邪除湿、驱瘟除秽!(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民俗节日,在我国各地区习俗保存较完善,在端午节要喝雄黄酒.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吃粽子,端午节佩戴香囊是华夏民族的古老习俗. ...

  • 北京记忆丨北京东安市场旧闻漫谈

    编者按:本文是由张子华 李雅轩 白玉晨 莫文通.常玉奎 刘鸿印 丁德贵 康耀庭八名原东安市场摊贩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回忆资料,写成于1966年2月.现在作者除李雅轩.莫文通.常玉奎外都已逝世.这篇文章是 ...

  • 青州记忆丨一组老照片——1929年的青州

    山东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 万年桥.始建于宋仁宗明道年间(10 ...

  • 北京记忆丨清末民初的东城诗钟活动

    作诗钟是一种趣味性文学活动,清末民初在北京风行一时.这一活动是聚会写作七言的对联,带有竞赛的性质.主要有两种体式.分咏体是在题目中规定了互不相干的两件事物,要别具巧思把二者写入一副对联,以另有寓意为佳 ...

  • 北京记忆丨燕墩石碑上都写了什么

    燕墩公园(周志光/摄) 燕墩,又称"烟墩",位于永定门外半里许(今铁路桥西侧).它始建于元代,即"坐镇"大都城南,用土堆积而成的火神祭坛--烽火台.历尽岁月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