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生君 | 张东华 · 画以载道
国画是以人、自然、性灵三者相融合为标志的独特文化样式。不仅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其背后是时代的思绪、历史的沉淀,也是人生阅历之体悟、人文关怀之投影。诚如清代画家石涛所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只有蒙养之至才能开启笔墨之性灵。青年花鸟画家张东华博士就是这样一位潜心于在蒙养性灵中运筹笔墨的成功实践者。
清风送歌 134cm×67cm
上世纪60年代,张东华出生于嵊州嶀山之麓、剡溪之滨。曾经演绎过东晋王徽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那充满艺术家神奇故事的剡溪,像母亲乳汁一样滋润着他的心田。在那里,王冕、徐渭、陈洪绶、赵之谦及“海上三任”(任熊、任薰、任颐)等一代画坛英杰独特的人文气息和艺术精神,浸润着张东华的艺术成长之路。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他仍苦学不辍,先后获得中国美院花鸟画硕士、中国思想与绘画专业博士学位。近年来,张东华将秉承传统与蒙养心境作为绘画的根基,治学与创作都获得了“双丰收”,曾先后荣获“林风眠奖学金”、“百人会英才奖”和中国美院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作品《半临秋水处处霞》获得百人会(艺术类)“中华新星”亚军。
二十多年来,张东华秉持一颗恬淡之心,通过娴熟练达的笔墨语言,运用拟人化手法,将情感、意志、向往、理想等人的精神因素注入物象中,使他笔下的花鸟呈现出强烈的人文因素,独具文人画的气象。他的花鸟画工谨细致,笔墨妙运,对传统题材进行发挥创造,喜用荷花、牡丹、葡萄、兰草、竹石等花卉传神,并为雨燕、翠鸟、塘鱼等鲜活形象写照。在《秋晴芙蓉》、《瑶花临风》等作品中,描绘晴岚雨雪、秋水清露,神出笔下,气韵横生;在《四季册页》、《杂花册页》、《香染龙涎》等作品中,模写四季风神、千草百花,笔精墨润,并有精微、壮丽之象,尤其是他画的荷花,颇具诗意。他擅以浓淡相参的水墨晕染,辅之以墨线勾勒、色点花蕊,似有一种撞水撞粉的艺术效果。所绘荷叶,肌理透析,墨气萦绕,并配之以淡墨点水,竹叶或杂草衬景,从而将荷塘中的野趣、葱郁表露无遗。当然,张东华的荷画中,也不乏重彩小写意者,所用色彩极为大胆,不拘绳墨。他经常以蓝色、紫色、绿色或其他混合色衬托荷叶,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冲击。而所绘花瓶中的莲蓬,则颇类油画中之静物,安宁而静美。看得出来,张东华试图以各种笔墨来展现其胸中之荷,既是一种不同技法、不同肌理的实验,也反映其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中所见之不同荷花。在其荷画中,既有传统如徐渭之泼墨大写意者,也有新派如黄永玉之墨色恣肆者。这些作品都在物象构思和画面布局上极尽细致,凸显精致之美,一幅画就是一首大自然的抒情诗,淡雅天真、不装巧趣、平实悠然,为观者构筑了一方超脱尘俗的自然家园与心灵世界,将花鸟画的内蕴上升到了人生境界和审美品格的高度,营造了具有新意的心灵审美空间,展现了自己在蒙养生活中对于自然物象深刻的观察体悟能力和较高的造型基础。
云霞彩影 173cm×97cm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东华悉心蒙养生活,借鉴并完善了前人的画学理论,提出了“临摹是基础,写生是源泉,书法是营养,变体临摹是捷径,文化素养是关键”的鲜明观点,形成了“花鸟画变体临摹”的技法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张东华运用“变体临摹”技法,在用墨上,焦、湿、浓、重、清,各得其妙,不求过分渲染,追求的是宁静和谐;在用色上,注重浓、淡、干、湿的质感,力避艳俗,追求的是法度与境界;在用笔上,虚实有度,笔简意足。因此,张东华的花鸟画彰显了笔与墨、象与形、质与韵、逸与神的内蕴外化,具有自然、清丽、恬淡、传神的美学意象。
花鸟小品一 21cm×21cm
花鸟小品三 21cm×21cm
花鸟小品四 21cm×21cm
张东华认为,绘画的笔墨在黑与白、虚与实、刚与柔、动与静之间,都蕴含了中国哲学最为质朴的思想因子。为此,他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创新,一丝不苟;在学术研究上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在硕士阶段,提出并实践了“花鸟画变体临摹”理论;在博士阶段,又发现和证实了传统绘画与儒学的契合关系。继而,张东华又出版了《手卷册页研究与创作》,为他的花鸟画技法理论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品读张东华的花鸟画,能让人从中读出浓浓的诗意。如他的《山茶小鸟》,虽然画面仅为一只落在山茶花绽放枝干上的小鸟,但构图的自然之势,花朵的尽情之态,小鸟的逸得之姿,会让人在感染中,不由得吟唱起陆游的《山茶花》诗:“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充一道映朝霞。飘香送艳春多少,犹见真红耐久花。”张东华把意境当做绘画的本源,把诗情当做绘画的真谛,如此神定气足的作品,自然会神采奕奕,诗韵无限。
雪霁 173cm×97cm
笔写花鸟意,静悟天地心。张东华花鸟画创作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张东华的艺术之路任重道远,令人充满期待。
作品欣赏:
飞羽弄新篁 140cm×23cm
荷塘清趣 140cm×23cm
香染龙涎 134cm×22cm
清露 134cm×4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