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几岁赚到人生第1个亿?

“直冲云霄。”

读者们好呀,我们又见面了。

前面几乎是一口气9篇的伊利分析文章,不知道有没有让各位晕掉:)

对于喜欢看公司分析的读者,好消息是:

我已经在我的待分析列表中,找到了下一家公司,并已经开始着手写分析文章了,并且,这次希望读者们能跟我一起,逐步建立你们自己的分析能力。

对于指望“抄作业”的读者,也有好消息告诉你们,我准备明年展示我的投资操作,具体形式还在想,但肯定没有“收费VIP群”。

今天,我给各位分享一本书的阅读感受,开卷有益,提升永无止境。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这本书,我是在一次出差往返的航班上看完的。

很多翻译的国外投资书籍读起来很生涩,这本书则完全没有,整个阅读体验是纯粹和喜悦的。

回来后,又找了个周末,花了两个小时写出这一篇阅读感受,收获颇多。

这本书,记录了巴菲特从0开始,到赚到人生第一个1亿美元过程中,几乎所有值得一提的投资案例。
而且,作者对逻辑线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还有自己的点评,是想了解巴菲特投资体系的一本不错的入门书籍,译者杨天南先生也是投资界翻译的一把好手。
就是下面链接里这本书,接着是我的阅读感受。

1. 赚得人生中第一个1亿美元,这一年是1978年,巴菲特48岁。

我刚毕业的时候,夸下人生海口,定下财富目标:30岁100万,40岁1000万,50岁1个亿,如今正走向40岁以及40岁的财富目标。

我认为对于一线城市的朋友来说,第一个目标是有点难的,因为一般人大约25岁硕士毕业,想要在5年时间内,累计100万的财富,折合每年20万,是有很大困难的,但如果掌握了投资的技巧,倒也不是不可能的。

一旦你掌握了适合自己、符合规律的投资体系,第二个目标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因为你的本金会随着工作的提升迅速积累,同时稳定的投资收益率可以让你的财富以远高于自己预想的速度增长。

第三个目标,我认为又会有难度,因为千万级别的资金,和几万块钱的资金掌控起来,难度是不一样的,而且因为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是否还能像过去一样勤勉、谨慎,很明显难度是更大的。还有,到了这个阶段也算是经历了许多投资的“硬仗”,也有过不少的“高光时刻”,难免会有一定的沾沾自喜,而自满则是投资的大敌。

投资是一场伴随终生的修行,功力深浅决定财富的多少。

2. 巴菲特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来自一位他喜爱的希腊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这位哲学家警告世人:“那些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

人类的记忆系统是很奇妙的,我们记不住过去特别痛苦的事情,或者说,我们的记忆会选择性地模糊化痛苦的事情,这也许是人类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毕竟如果记忆里全都是痛苦,可能你我早就自杀了。

但是,这种忘记过去痛苦的倾向性,运用到股市投资里面时,就是一种灾难,因为它意味着我们会在同样受伤的地方一再跌倒。

回顾人类历史,泡沫大崩盘的事情过几年就会出现,从最早的郁金香泡沫,到后来知名的南海泡沫,08年金融危机,再具体到中国股市,08股市大崩盘,15年股市大崩盘,每一次我们都会告诉自己,“这次不一样,因为……”,下次你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要训练自己条件反射般地进入到警惕状态,没有哪次不一样,不一样永远都是借口。

看看今天中国的股市,创新药被炒上了天,因为“赛道好”,互联网公司被疯狂追捧,因为“传统的估值方式不适用于现在的新型公司”,多么熟悉的话语,然而,群体性狂热有极强的传染性,我相信要不了多久,大多数人就会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这些公司没有泡沫,有的只是美好的将来。

只是沉湎于梦中的人,不管愿意与否,都终将醒来,而那时面临的才是真正的噩梦。

3. 格雷厄姆提点巴菲特,如果他想胜出,就必须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专注”。很多所谓的投资者主要关注的是未来预期,例如未来十年媒体产业会有多少注册用户之类的,而这些不可能被准确预测,这种专注是错误的专注,它会让人忽略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如资产负债表、盈利历史,以及股票价格。

这段话我认为写得很有水平,也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投资环境。

拿互联网公司来举例,看资产负债表被认为是得不到任何信息的,有些不客气的人会直接指出,“什么年代了?还像分析工厂一样拿着资产负债表分析互联网公司,真可笑”。

盈利历史也被认为不重要了,因为“流量最重要、客户体验最重要”,“互联网公司都要经历烧钱亏损的过程”。这种思想是很危险的,要承认,确实有对互联网生意模式理解深刻的人,他们能够透过表象,洞察本质,进而战略性地忽略短期盈利。

但是,如果说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能做到这一点,很明显过于乐观了,更符合理性的实际是,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做不到这一点。

当然,盈利历史不能说明一切,因为投资是面向未来的,但是如果连盈利历史都没有,单凭推理和预想,认为公司在未来能有好的表现,很明显难度是要高于前者的,这是一个再清晰不过的概率问题。

至于股票价格,那就更不被重视了。一方面因为很多互联网公司根本没有盈利,没法看到市盈率,另一方面既然“看的是未来空间”,那现在的市盈率高也就不是事儿了。

甚至不知从何时起,在投资互联网公司时提市盈率,会被一些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在这些人眼里,市盈率是适合于传统企业的,对于互联网公司则没有价值,只是不要忘记,脱去“XX公司”这层外壳,投资者需要的是“理性收益”,而非“想象空间”,任何高市盈率的股票都要面临着持续高速增长的压力,而这种高速增长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否则这世界上早就已经出现远超我们想象的公司了。

说这些,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公司不值得投资,而是投资任何一家企业,都需要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上面提到的“资产负债表、盈利历史,以及股票价格”,忽略这些因素背后的“黑手”,是投资者的自大心理,而自大则是成功投资的大敌。

4. 当绝佳的机会出现,一定要投入有分量的资金。在美国运通的案例中,巴菲特投入的资金量高达可掌控资金的40%。

接着这句话,谈谈我对于集中还是分散投资这个话题的看法,这个看法被很多投资人讨论过,但各有说辞。

好公司是很少的,有好价格的好公司就更少,所以,在这样的投资机会出现的时候,就要像巴菲特说的“一个单身男人进了女儿国”一样,能多贪婪就多贪婪,这是集中投资的一个理由。

集中投资的另一个理由是:既然有1个好机会,何必要去找几个一般的机会呢?

以上说法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些说法的前提是:这个机会真的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这个机会的判断正确,是支撑上述言论成立的前提。

这里就要链接到投资的另一个重点,也就是“谦卑心态”。做投资很重要的一点是,承认自己的认知和水平都是有限的,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判断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从长远来看,才不会因为一次巨大的失误而被打回原形。

我知道,“集中投资”和“谦卑心态”两个角度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但我们必须将其进行某种程度的融合,否则就无法指导实际的投资行为,我的看法是:在做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如果得出了某公司确实是好的投资机会的判断,那么就可以制定买入计划,这个买入计划的资金上限,要将待投资资金量在几个可能有买入机会的标的之间进行分配,另外,买入绝对不能是一次性的、破釜沉舟的,而应该是随着股价下跌逐渐投入的。

5. 巴菲特关注更多的是迪士尼公司的无形资产,……他觉得仅仅是这些馆藏电影的价值就已经值回买价,而这些资产并未显现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些电影记录在账面上的价值为0!

当我们找到一家有高ROE公司的时候,我们要找的往往不是“资产负债表上的哪一块资产造成了高ROE?”,我们真正要找的应该是“除了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还有哪些资产不在表上,却造成了高ROE?”。

明白这一点差别很重要,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往往是难以在资产负债表上量化的,可口可乐的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品牌价值”这一科目,腾讯的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用户粘性”这一科目,福耀玻璃的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就近建厂”这一科目,制药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没有“药品专利”这一科目(无形资产中的专利,是以实际发生成本入账的)。

这些于资产负债表上“消失不见”的因素,恰恰是很多公司有高ROE的原因,在分子净利润既定情况下,因为有一些因素没有纳入分母净资产中,造成公司ROE高,投资者的任务,就是感受、理解分母中没有被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因素,然后试着以各种手段去判断:这些因素是否是可持续的。

资产负债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矿场”,想明白一些“隐藏宝藏”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对白酒企业来说,尤其是浓香型白酒企业来说,窖池是造成高ROE的关键资产,但是这些窖池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于“固定资产”,而且已经随着多年的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上近乎消失了。

再比如说“存货”科目,对于白酒企业来说,存货不仅不会贬值,还会随着时间升值,13年白酒企业艰难、库存大增的时候,其实也酝酿着将来繁荣的种子,因为那几年存下的酒,也终将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愈显芬芳。

在下一篇中,我会分享对于“管理层和企业,到底哪个因素更重要”这一主题的看法,以及剩余的阅读感受,我们到时候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