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犯错的代价太大

关键词:问题、错误、组织、改善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或极少有下属或员工犯错,也许老板和管理者正沾沾自喜,认为天下一片祥和。
告诉你,这只是短暂的太平,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管理水平不是维持就是在退步,在别人一日千里的今天,你还能坐得住吗?
细细观察,这种企业必定存在一种或几种这样的现象:不是下属没有错,而是不敢报?在一片严苛的追责、罚款声下,由于处罚严厉,人人焦虑,时时犹如惊弓之鸟,能瞒则瞒,能缓则缓。
部门间推诿扯皮比较严重,一些工作没有大领导亲自督战,中层根本推不下去,部门墙深厚,干好了益处不多,干多了干砸了责任追究,普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绩效评价一般是一笔糊涂账,没有激励,有的就是唯结果评价,并且这个结果定的也不一定科学,没有人敢攀高峰,于是天下太平。
  • 1/3 不敢犯错,最大的原因就是组织没有允许失败的氛围


这样的企业看似公事公办,一视同仁,奖罚分明,由于不区分第一次和重复犯错,缺乏溯源追根的机制和资源投入,造成处罚越严苛,问题却越多,问题越多,人人越自危。
观察过很多这样的企业,员工上班眉头紧缩,心理压力巨大,接到上级领导的有关问题训斥电话,更是心情低落到马里亚纳海沟。
在这种近似白色恐怖的高压下,员工自己发现了问题,来得及改的抓紧改,来不及的就采取侥幸心理,默不作声,心里默盼不会出事,因为有的问题发生也是有概率的,不会主动上报,天生一个死!
在种状况下企业,怎能干好本职工作,只能恶性循环,问题层出不穷。
这方面,丰田就是问题管理的楷模,绝不会将问题的责任归结到一个人身上,因为将责任归咎于个人很简单。丰田认为导致问题的原因并不是个人,而是组织。
丰田一定会发动现场的成员一起努力思考问题的原因,要的是连问5个为什么,要的是培训和改善,要的是管理者是否切实帮助和执行。
只要问题责任人第一时间反馈并写出问题事故原由报告,一律不处罚,不汇报反而严惩。丰田视问题为金矿,预示着改善的机会来了。
丰田的领导即使遇到问题,也是心平气和的,有意营造出沟通解决问题的风气。所以在丰田,他们的员工是最喜欢问题的,有时即使没有问题,也要制造出一点问题。
如丰田常常将运行稳定的流水线上减少一个人,工序重新分解,生产节拍不变,然后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断进行自我极限挑战。
你喜欢以前不出问题10个人的生产线,还是刚开始问题迭出最后平稳的9个人生产线?
创新和改变是需要经过不断出问题的过程,哪有风平浪静的进步,否则共产主义不早就实现了。
企业必须尽力营造宽容失败的气氛,多从组织流程中查找原因,这样才能把问题曝光出来,否则就是逼员工掩盖问题,时间久了,都是雷呀!
  • 2/3 不敢犯错,存在个人没有这个动力和意愿,组织牵引力不够


这个需要从绩效评价体系来衡量,任何一个问题还是要从组织体系中去寻找答案。
这样的组织一般处罚条例一大堆,奖励办法不见踪影,把完全可以正向管理的事情,硬生生地做成了负面管理。
譬如,很多企业对生产现场环境一直管理不好,可以说用刚刚经历了一场海啸来形容也不为过。于是,地面垃圾遍地处罚,物料摆放不整齐处罚,物品不定置处罚......于是经常有人领罚单,没有一点开心的事。
但是有的企业,开展现场班组6S竞赛,对上述罚款的事项进行月度综合打分评比,优胜者奖励的多,落后者处罚的少,但是都一一张榜公示,充分体现物质奖罚为辅,精神奖罚为主,使人们有进取的机会,而不只有处罚,这岂不更好?
很多企业,对员工要求太严,没有从企业、员工实际出发,很多理念、要求、考核没有错,说到天边都是对的。
譬如见仓库库存多了,要求下个月必须下降一半;看见这个月生产计划执行得很不理想,要求下个月必须100%准确;看见供应商来料质量很不理想,要求下个月必须100%合格......
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要求,因为以上都是组织、管理出了问题,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事情出了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有一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祛除病根更难更慢。
实际上,这些问题在以前,一定会有很多人看见,甚至提出这些问题,但是由于组织或管理出了问题,无人重视!
另外一个人以前工作如果只有40分的水平,如果做到了41分,必须拍拍肩膀鼓励他,他以后还有做到100分的可能;如果这时严厉斥责他,为什么丢了那59分,为什么不能100%正确,那这个人以后做事一定会畏手畏脚,不敢突破,不敢挑战,41分,永远就是他的最高分了!
试问,这样的组织一定不会有鼓励循序改善的奖励办法,有也是假的,形式!
一个组织中,尤其是技术、产品创新型组织,如果成功是应该的,失败是要“枪毙”的,你还能指望什么?
有时候用一种新方法,可能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或提高产品质量,但是又没有十足的把握。
在这种组织考核氛围下,大家就可能都缄默不言,否则出了错,全是自己的错,追责下来,带来无妄之灾,何必自找麻烦呢?
看似严格考核的管理者可能看不到这方面的巨大损失。于是整个组织死气沉沉,人人做事谨小慎微,有能力的人也循规蹈矩。
整个组织每天没有多少开心的事情(遏制住了创新,哪有什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在严厉的追责下,人人自危、自保、焦虑,但是问题依然不会少,因为整个行业只有你在退步。
  • 3/3 犯错不断,存在培训不够、投入不够、换岗不够


员工犯错,有的还一直出错,于是就处罚、斥责,但是好像并没有多少改观。
这其中原因多种,其中就有员工确实能力不够的因素,但是组织没有正规的培训机制,有也是形式。
只叫马儿快跑,不管马儿吃草。磨刀不误砍柴工,许多人不知道,培训也是一种生产力,因为培训给后续工作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和人员一专多岗的柔性适应能力,都会以问题减少、成本节省的形式反映到财务报表上。
组织一心要解决问题,却不能投入资源去静心地做一些事情。
譬如降低库存,解决这个首先主要弄准客户需求,必须安排专人去客户那里沟通,这需要投入人力资源,当然人力成本少不了。
解决供应商来料质量问题,首先要有专门负责供应商质量工程师去现场去了解,去溯源,这需要投入人力资源。
如果供应商大范围出质量、交期问题,那必须安排人手认真考察、评估现有供应商,积极寻找新的供应商,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更换供应商涉及模具、送样、小批等,费用不低。
一线生产线上出的一些人为问题,可以通过防呆防错治具去治理,克服人为因素,但需要一帮工艺、工程高手去揣摩和设计,养一些平时不是计件的人员,不知你舍得舍不得?
等等,以上这些你愿意认真投入吗,否则,所有的处理办法都是表象。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部门,培训够了,教育够了,还是不停的重复犯同样的问题,那这个就是更高管理者的责任了,与直接犯错者无关,因为你可能用错人了。
华为以前有一个技术人员孔令贤,因技术能力突出,连胜三级走向主管岗位,但随后一方面因管理能力不够,另一方面公众聚焦,压力反而巨大,最后辞职移民了。
事后任正非还在非公开场合道歉,呼吁他回来,可以让他专心从事于技术工作,但为时已晚。不能人尽其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渎职,更是企业的巨大损失。
企业干了很多拉郎配的事,把一个不擅长管理的技术人员,硬摁到管理岗位上,不仅管理一塌糊涂,而且浪费人才,暴殄天物,搞不好还分道扬镳。
领导还天天责骂这个管理者,实际上全是领导的错!培养人、选拔人,最后就是撤换人,这是企业经营者每天必须要做的本职工作。
一个人如果被你同样的问题批评三次,以后就不要长年累月的再批评了,因为他根本就不适合这个岗位,可以考虑换换岗了。
韦尔奇认为现在端掉一些不能适应岗位人的饭碗,轮岗、下岗甚至辞退还算慈悲,总比到了他们过了50岁以后才让他们无所归依更好。
换岗不是说这个人不行,天生他才必有用,而是把他安排适合他的岗位上,知人善用就是考验领导者的能力了。
所以很多问题的责任,在于组织,在于管理,在于责任人的领导。
这是一个技术、市场快速迭代的时代,变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以不变应万变已不能适应这个时代,企业有问题,若不及时找出根因并处理,长期拖延下去必将回天乏术。
不敢犯错的企业,只能维持,不会有进步。
也许会有人站出来说我们企业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全世界没有“没有问题”的企业,只是问题大小和多少而已。
若一家企业持续半年没有问题,则这家企业已染小恙;若持续一年没有问题,则这家企业已经重病缠身;若持续二年没有问题,则这家企业基本已属于病入膏肓,破产倒闭在即。
在丰田公司,团队合作从不会掩盖个人的责任,个人的责任并不是责备与惩罚,而是学习与成长。
不敢犯错就没有创新,没有犯错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的组织是极其危险的组织。
必须直面问题,正视创新路上的错误,问题追根溯源还是要多从组织和管理上思考。

作者 : 周洪涛

--- END ---

点击下面二维码,精彩内容每周一、四晚为您呈现。

支持我的创作,

请点文后右下角在看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