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隶书,无非就是从用笔、结构入手去学习一些规律。然而这些规律掌握的差不多之后,剩下的就是靠感觉和悟性了。
一次性讲透,隶书20种“点”法,方便实用!
如果拿隶书同楷书相比,隶书的基本笔画比楷书少,比如隶书中就没有”竖钩“、”横折“这样的组合笔画。但隶书因为没有楷书那么多的法则约束,其笔法表现形式却比楷书宽泛得多,仅隶书中的点基本写法就有二十多种,而且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代替其它基本笔画,可谓多姿多彩、灵活生动。正是因为隶书中的“点”如此有趣,写好这个笔画对于学好隶书大有裨益。
隶书中的点比楷书多若干种写法,但却不能出现楷书中的“露锋点”
楷书是从隶书中发展演变而来的。规范的隶书是在东汉时期成熟定型,而规范的楷书却是到了魏晋时期,也就是王右军那个时代才真正发展成熟。隶书作为楷书的母体,其基本笔画和基本笔法比楷书简单和原始了许多,但表现形式却比楷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朴拙有趣。任何一种书法形式,其基本笔画都有六种,即:点、横、竖、撇、捺、钩。隶书以前的书体,包括篆书,书法结字就是上述基本笔画的搭接,一般没有连贯用笔的情况。比如要写一个横折,横和竖是两笔写成,不管两个笔画是断开还是粘连;而隶书以后的书体,包括楷书和草书,却出现了很多组合笔画,在笔法上是一笔写就的,比如横折、竖钩、竖提、横折撇、撇折捺等等。
(二)隶书中的点大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楷书一般只有一种固定写法。比如羊角点,楷书只有“向式”一种写法(如下图6);隶书却可以有五种写法,既可以写作向式(如下图1),也可以写作背式(如下图2);既可以写成平式(如下图3),也可以写成右斜(如下图4 )或左斜(如下图5)。表现形式就灵活的多、有趣的多。
隶书在笔法上不同于楷书的最大之处就是逆锋起笔,即隶书的任何笔画起笔时都要先做逆锋回笔动作,然后再调锋行笔,这是隶书的基本笔法,也是书法规则。尽管在个别从其它笔画中间起笔的笔画可以不做逆锋回笔,但初学隶书最好每个笔画起笔时都要回笔逆锋,养成这个书法习惯对于写好隶书很有必要。因此,楷书中最常用的露锋点在规范的隶书中就不能出现,这是由隶书的特定笔法决定的。
隶书中的点大致可分为四类,有二十多种表现形式
独点就是在一个字中独立出现的点,多位于字的上部,起到压顶石的作用。主要有五种:
- 圆点:状如圆豆,下部可以出尾同后边的笔画粘连。基本写法:逆锋起笔,按笔入纸,笔毫在原地绞转,写出的点丰满圆润,如高空坠石。如下图例字中的点就是圆点。
- 方点:同圆点相对应,圆点用圆笔、方点则用方笔。基本写法:逆锋起笔,调锋时不用绞转,而用方折,使写出的笔画有棱有角,呈现方形。调锋后稍行即收,可以出尾同下边的笔画呼应。如下图例字中的点就是方点。
- 横点:是隶书中特有的一种点,其实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小横,一般写出来左粗右细,状如楔子。基本写法:逆锋起笔,按照写尖尾横的笔法稍行即收。如下图字中的点就是横点。
- 竖点:是隶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点,可以理解为竖画的起笔部分,但没有完整的行笔过程。基本写法:逆锋起笔,调锋后向下顿笔,回锋收笔。竖点收笔处可以顺势向左带笔,以呼应下一个笔画,有些时候甚至可以带出一个小尖尾,显得比较俏皮生动。
上图例字中,“定”和“完”两个字的宝盖,两个边点也可以看做是竖点,因其不是独立使用的点,所以不在本类别中罗列讲述。
- 斜点:是相对于写得端正稳妥的竖点和圆点而言的,斜点往往写得不中正,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上挑点,比如“寸”字中间的点,基本写法:逆锋起笔,调锋后向右上方挑出,收笔处可以出尖,但应该有回锋的动作。
上挑点在笔法上还是有些变化的,比如上图中的字例,两个“寸”旁中的点,“尉”字中的点用的是“仰”式,而“守”字中的点则是“俯”式,在具体书写时应该注意这些细节,尤其出现两个相邻的字时应该考虑这些细微的变化。二是下连点。这种点多处于一个字的上部,一般同下边的笔画相粘连,比如宝盖头上边的点。这种点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右下斜,基本写法:逆锋起笔,调锋后顺势向右下顿笔,之后可以向左上方回锋收,也可以向左出锋,同下一个笔画连带。二是左下斜,基本写法:逆锋起笔,调锋后向左下方顿笔,收笔同上。出现左下点的原因是因为竖点或圆点同下一笔呼应,有时甚至是因为连带笔法而致。如下图中的“官”、“室”二字。
1、羊角点(上二点):即“羊”、“关”这样的字上部的两个点,在楷书中只有向式排列一种写法,但隶书却既可写成向式,也可写成背式,还可以可以写成平式。一是向式。即两个点弯曲方向迎面相向,收笔向内,互相照应。基本写法:两个点均逆锋起笔,左点向右行笔,右点向左行笔。如下图“翦”字的两个点。
二是背式。即两个点的弯曲方向背面而对,收笔均向外,在隶书中多以这种表现形式出现,尤其是《曹全碑》中的二连点大多是背式。基本写法:两个点均逆锋起笔,左点向左拐,右点向右行。
三是平式。即两个点均横向行笔,不弯曲。基本写法:逆锋起笔,如同写小横,左右点均向右行,向左回锋收笔。
2、八字点(下二点):即“贝”、“六”这样的字下边的两个点。也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向式。即两个点末尾收笔均向内收,相向面对,呈呼应之势,因这种点一般居于字的下部,隶书中很少以这种形式出现,但作为一种写法可以了解。基本写法大致跟羊角点的向式写法相同。
二是背式。即两个点的末尾收笔均向外放,呈背对背之势。隶书中的八字点虽然呈背式,但大多写得比较直,且尾部出尖,显得很舒展灵巧。基本写法:逆锋起笔,调锋后分别向左下或右下出尖,收笔时可做空中回笔动作。
有些书家在写这个点时,将左点写成上挑点,我认为是不正确的,这个点根本上说就是个“八”字,在用背式写法时就应该均向下行笔,否则就感觉不舒服。3、水二点:也有人称之为两点水,即“冰”字左边的两个点。在隶书中,有的碑帖将两点省略,而在“水”的左边增加一点,这是冰字的异体写法了。书写时,一般将两个点均写成上挑点,只是要注意两个点的倾斜坡度应该有所区别。
4、之字点(足底点):除了“之”字以外,还包括“定、足、从”这些字的下部偏旁也是这样写法。之字点的两点一般写作两个连续向右出尾的小点,为的是同下一笔呼应,在曹全碑中也能见到写作向式的,也不算错误。
5、止字点:即“止、艮”这样的偏旁中的两个点,写法上类似于之字点,可以写作圆点,也可以写作竖点,但大小要有一定变化,不要雷同。
6、除号点:如“母、舟”这样的字,两个点居于小短横的上下,就像数学公式里的“除号”,故作这样的命名。具体书写时可以写作两个上挑点,也可以第一个向左下,第二个向右上,均可。
7、于字点:多见于“於”字右边偏旁中,“彥、习、病”中的两点也是同样的写法。这两个点有些类似于将两个平点叠加书写,但又有些类似于两个上挑点重叠,也是经常见到的笔画。隶书中有时也将“立刀”简化为于字点书写,如下图中的“隃”字。
8、不字点:“不”字在隶书中的写法不同于楷书,一般在横画的下边增加两个点,是这个字所特有的写法。一是两个点均向左下倾斜,称为左下点,收笔时可以钝收,也可以出尖尾;二是两个点写为向式点;三是两个点写作上挑点。
1、受字点(上三点):如“尔、乱、辞”这些字中的三个点。这个点在简体楷书中叫做“学字头”,比如“学、兴”这样的字都是这样的点,但在书法中一般用繁体字,所以不能称为“学字头”,我将之称为“受字点”。基本写法有四种:
一是平写,即三个点均向右出尾,如三个小横点;二是上挑,即三个点均作上挑点;三是先写中间点向下出锋,后写左右两点,呈向式呼应;四是三点均向下出锋。2、小字点(下三点):这也是隶书中非常多见的笔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绞丝。书写时,一般将中间一点写作小竖,另两点写成小竖点,三点出锋方向一致,也有的直接将三点写作上挑点。
3、必字点。必字点的写法同受字点,但其三点排列一般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大小也应该有所变化。
4、水三点。也叫做三点水。具体写法一般将三个点均写作上挑点,但倾角和俯仰却要有不同的变化,而且一般将中间一点写得大一些,俯仰变化也多体现在这一点上。
5、心点:心字的三个点在隶书中有特定的写法,一般将左点写得较大一些,可以用上挑点,同下一笔(弯钩)相呼应,也可以用左撇点来写,有时也要写出俯仰之间变化来。这个点的具体笔法,可以用左下顿笔,也可以用右上挑笔,应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而定;而后边的两点可以写作圆点、平点、上挑点或下竖点,应该写出变化来才好。
1、火字点(下四点):也可称为四点水、火字底。如“为、马、无”等字中多见。这个点的写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写作四个连续的下竖点,这是曹全碑中最常见的写法;二是首点写作左撇点,后三点写作上挑点,在书写“为”字时多见;三是写作四个右下点;四是将四个点分两组,前两个向左倾,后两个向右斜。
2、米字点:一般分两组来写,上边两点为一组,一般写作向式点;下边两点为一组,一般写作八字点,曹全碑中的这个点,一般将第三个点写作撇点,目的是为了体现姿态上的变化。有时上下两组均写作竖点,是比较特殊的情况。
3、雨字点:雨字点在隶书中主要有三种写法:一是写作米字点,向四个方向散射;二是写作四个平点,均向右出锋;三是写作四个上挑点。
4、走之点:走之,在隶书中也有特定的写法,一般写作四点加一捺,是一个比较优美的笔画。走之的四个点,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写作四个上下重叠的左撇点;二是将前三个点写作上下重叠的右挑点,最后一个点写作左撇点同长捺相呼应。有些字也将三点减省为三点,是一种异体写法,在隶书中也较常见。
在隶书中“点”可以代替很多笔画,是一个“万能”笔画
隶书中的'点',同草书中的点一样,可以代替很多笔画,可以说是一个“万能”笔画,使用好了会使自己的隶书作品千姿百态,生动妙趣。
隶书中的点是一个表现形式多样的笔画,笔者将所有这些点的基本写法罗列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初学隶书的朋友对照学习、方便使用。
在具体书法创作时,如果遇到相邻的字有同样的笔画,可以有意识地用不同的笔法书写,以体现字的形态变化,提高书法作品的意趣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