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用坏1支毛笔,4年200支!孙晓云捻管究竟对不对?

文︳王呈祥

去年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叫《与古为新——孙晓云书法作品展》。

孙晓云我们都知道,她是中国书协第七届主席团唯一一位女性副主席,也是当代为数不多的女性书法家。

孙晓云书法作品展

对于广大书友而言,书法家举办书法展并没有什么稀奇,但这次却不一样——本次展览引发关注的焦点不是孙晓云的书法作品,而是她使用过的一堆毛笔。

据孙晓云自己介绍,展览前的四年里,她共用坏200支毛笔,本次与作品一同展出的,便是那堆被用坏的毛笔。也正是因为这些被用坏的毛笔,才引发了社会上一系列的质疑。

引发质疑的200支毛笔

为什么要质疑?人们把200支毛笔在四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平均,最终的结果是,7天就用坏一支,其消耗速度打破了普通书法爱好者的认知。有些书友认为,一支毛笔能用几个月,甚至半年,而孙晓云7天就用坏一支根本不符合常理。

质疑什么?这要源于孙晓云提倡的“捻管”,就是在书写时手指不断捻动笔管,从而达到“正锋”。不少书友认为,写字运腕是正统,捻管乃小道,捻管是加快毛笔消耗的罪魁祸首,同时还列举了启功和田蕴章对运腕的提倡。因此,捻管被排斥,甚至质疑孙晓云根本不懂书法。

孙晓云女士

广大书友的质疑是否合理呢?我认为有一定道理:捻管是否正确暂缺不谈,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捻管会加大笔毫与纸面的摩擦,从而加快毛笔的消耗。按照这个逻辑,孙晓云7天用坏一支毛笔就不稀奇了。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若以结果为导向,捻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书写时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字写好,而孙晓云写的也确实好。结果是好的,至于书写过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孙晓云书法

关于捻管之法是不是小道的问题,我觉得有待商榷——历代《书论》中并没说运腕和捻管哪个正确,也没有确切指定使用哪种方法;有些古代书法家的书写习惯,反而还证明了捻管是正确的,甚至我们自己也有这种感受。

史书记载,在元明以前,中国没有高桌高椅的。唐以前写字作书时,人们皆左手持卷右手执笔,是悬在空中的,而且还是三指执笔法(大拇指和食指夹、中指抵,和我们使用钢笔差不多)。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捻管,单靠运腕是不可能将字写好的。

孙晓云书法

到了宋代,开始有了矮桌,但其高度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高,需要席地而坐才能进行书写。当时还真的有人不使用运腕之法,单靠捻管来完成书写——宋代苏轼可以证明这一点。

陈师道说:“东坡作书,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说苏轼写字时,用手抵着桌案,手腕是不动的。苏轼手腕不动怎么写字?难道不是通过捻管完成的?

苏轼书法

我自己尝试过将手抵案去书写,运腕的确很困难,即使能运腕幅度也非常有限,必须捻管才行。如果苏轼不是捻管,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方法了。

陈师道说的可信吗?他见过苏轼写字?当然可信,他与苏轼是同一时期的人,并且两人还是好友,《宋史》有记载且二人还有书信传世。两人是好朋友,你说他见没见过?答案是肯定的。

苏轼书法

现在,回到消耗毛笔量大的问题上来。历代凡称得上书法家之人,哪一个不是废笔成塚,张芝、王羲之、欧阳询、等等皆如此。古人废笔成塚没人说,孙晓云四年用坏200支毛笔就被冠以“不懂书法”之名——难道用坏的毛笔多,就不懂书法?这个说法似乎有些牵强。

几个月甚至半年用坏一支毛笔的书友:孙晓云7天用坏一支,一天写了多少字?你们一天又写了多少字?这次展览展出了孙晓云书法近十五万字,单从量上看,用坏这么多毛笔都是正常的。

孙晓云书法

白岩松说:“一群不坐公交车的人,却在研究公交车的价格。”按照这个思路,我觉得否定捻管的人,更像是:一群不经常写字的人,却在怀疑书法家是否会写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