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写的夏日之诗,看似清淡至极,细品却韵味无穷
夏至时节雨水多,一场大雨,让原本炎热的夏日变得凉爽许多。雨,对普通人而言,再寻常不过,但是对文人墨客而言,雨却诗意至极,亦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情感。
对杜甫而言,雨是令人欢喜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对李煜而言,雨,是悲凉的,是“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亡国之痛。
唐代诗人韦应物面对夏日之雨,却表现出了一种不喜不悲,超然物外的境界。韦应物弃官闲居洛阳时,曾游览同德寺。忽然乌云密布,天降大雨,他在寺庙中望着倾盆大雨,感慨地写下了一首诗,标题是《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其诗曰:
川上风雨来,须臾满城阙。岧峣青莲界,萧条孤兴发。前山遽已净,阴霭夜来歇。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严城自有限,一水非难越。相望曙河远,高斋坐超忽。
夏日之雨,不像春天那般缠绵,从来都是骤然而至,一下便滂沱。刚才还是艳阳高照,忽然便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一场暴雨从河流的源头倾盆而下,一会功夫便覆盖了整个城阙。
草木在风雨中摆动,高峻的寺庙在风雨中愈发寂寥清冷,望着窗外的雨中景致,韦应物突发诗兴,挥笔而作。
诗中的青莲,原产印度,指的是青色莲花,花瓣很长,青白分明,在这里则借指韦应物所居的寺庙。
一场大雨之后,山林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空气中夹杂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傍晚时分,雨停云霁,一切都回归到往常的平静。
在这句诗中,最出彩的便是”生“和”吐“,可以说这两个字非常形象生动,一个”生“字,让我们心中瞬间有了凉意,而”吐“字更是神来之笔,仿佛真的是云吐出了月。
此时天快亮了,天上的银河渐渐隐没,韦应物在庙堂中感受风雨,感受天地,感受大自然赋予的一切,此时他仿佛已经无畏风雨,超然物外了。
韦应物的诗,总是这样云淡风轻,不着痕迹,但是细品却又韵味无穷,正可谓”淡语而有深味,浅语而有深致“。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韦应物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也就是说他的诗看起来质朴平白,实际上却是丰茂华美,或者说是具有更高意境的美感,这就是所谓的“韵外之致”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品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