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十四)
大 学(十四)
这个军区招待所,是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太原军区后勤部队,以部队转运站的名义批准下来的,到我们毕业时还没有盖完。1988年我一住进这个宾馆,就有一种亲切的回家感觉。虽然不是我们那一组设计的,但是还是让人有一种成就感。遗憾的是,宾馆在开工放线时,由于迎泽大街还没有通过这座部队仓库大院,东西走向的大楼被规划局放线时放歪。
当你走在太原火车站前东西走向的迎泽大街上时,就会发现沿大街平行走向,坐落在迎泽大街路南的这座宾馆东部,比宾馆的西部更靠近迎泽大街,宾馆东部和宾馆西部的尺寸,与迎泽大街的路边线不平行,最少能相差五米远。虽然误差很大,但是,不是专业人员一般是不会注意的。
1997年10月,我和我爱人送我们的儿子上大学时,我们又在这个宾馆住了两天。当时,我儿子考上了《华北工学院》电子系计算机软件专业。现在的《华北工学院》已改名叫《中北大学》。
当我们住进这家宾馆,向我爱人介绍这座宾馆的设计时,心情比较激动。一晃20多年过去了,早已“物是人非”谁还记得当年的设计者。
我也曾经想去我们当年设计的酿造厂,亲眼看一看我设计却还没有见过的大楼。可惜的是时间太紧,始终也没有机会完成这一心愿。估计随着太原市的城市改建计划,这座酿造厂办公大楼,早已湮没在拆迁的历史烟雾中,此生再也无缘相见。
酿造厂办公楼的设计方案审批后,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开始进行了《扩大初步设计》,简称叫《扩初设计》。
《扩大初步设计》就是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按结构的要求重新考虑平面图的细部尺寸。
按结构老师的要求,四层主楼和西侧的三层办公楼中间,设一道《伸缩缝》。办公区主楼和北侧的两层酿造车间中间,设一道《沉降缝》。
《伸缩缝》顾名思义,就是考虑到建筑物太长,中间设一道怕建筑物被热胀冷缩引起砖墙破坏的缝,缝的宽度一般采用40到60毫米宽,除了基础不断开,其余的砖墙从零米到楼顶全部是分开独立的墙体。
按设计规范,砖混结构的建筑物长度超过60米,就必须设一道伸缩缝。我们这次设计的砖混结构,四层的办公主楼和三层西侧的办公楼加起来的总长度已经超过60米。又因为四层主楼和三层办公楼有一层高差,所以把伸缩缝留在了它们中间。
《沉降缝》也是和《伸缩缝》一样,留一道自上而下的缝。他们的差别是,《沉降缝》的基础必须是断开的。从结构上讲,四层办公主楼和两层酿造车间,分别是两座中间有一道缝的独立建筑。当不管那一侧建筑的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都不会影响另一边建筑物的整体安全,这也是对这种高度不对称的建筑,防止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采取的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沉降缝》不受建筑物长度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只要建筑物两边的高度相差很大,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就必须考虑设一道《沉降缝》。
由于增加了这两道缝,原来的初步设计的图纸就不能使用了,只能作为参考。
《扩初》设计的平、立、剖面图,基本是在建筑老师和结构老师的指导下,由我独自画完的。其他同学,都轻松地逍遥了两天。
完成《扩大初步设计》,就只等着酿造厂领导的最后定案。
当酿造厂把《扩初设计》审完后,我们15名同学便开始画《建筑施工图》。
初步考虑,《建筑施工图》一共有30多张。按老师的意见,《建筑施工图》的平、立、剖面由我来完成。剩下的十四名同学,每人平均分了不到三张图纸。老师先给每个同学,每人分配一张图纸,然后再按同学们的绘图进度和绘图质量,慢慢地把剩下的图纸分配下去,直到全部图纸画完。(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12月1日 于 铁岭银州
1、这张照片是1988年10月,太原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院九十周年大会,工民建1973届部分老同学在李晋平家里招待远道而来的我时拍摄的!
照片右起:颜廷建(7301班)、赵贵田(7301班)、赵雨祥(7301班)、李晋平(7301班)、李晋平的大女儿、xxx。
2、这张照片是1994年10月份,太原工学院土木系工民建1973届同学去山西省昔阳县,县邮局工地实习时在昔阳县城留影。照片是7301班部分同学的留影。
前排左起(蹲):路振光、魏克平、严海潮、汤福从、张存印、赵雨祥、颜廷建、刘永槐。
中排左起:朱党、李荣喜、李先来、刘淑华、张训聪、王散心、仇丽娜、申三鱼、郭建平、李朴俊(已故)。
后排左起:贺志(班长)、邵新、赵延成(已故、王书民)、范兴安、赵贵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