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四十,向左向右......(深度好文)

人过四十,向左向右

人生四十,半生已过。孔子云:“四十不惑”。但当四十的这道门槛真正摆在我们面前时,才发现四十既惑且难。有生活的一地鸡毛,有工作的不上不下,有身体的日渐滑坡,有未来的迷雾重重。

但正如梁实秋所说:“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人到中年,不应被生活的暴击所击倒,也不应因世俗而迷失。面对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不是逃避,而是要学会选择。选择对了,人生自然也就顺了。

一边是位子,一边是孩子都说中年人的背脊上扛着三座大山:赚钱、老人和子女。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一切重担都扛在了自己肩上。生活的压力和家庭的责任,催促着我们不得不向前奔跑,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可跑着跑着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饭局越来越多,加班越来越长,陪伴家人的时间却被压缩得越来越短。戴安娜曾说:“真正的成功,是陪伴家人。”花有重开日,人生无再来时。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陪伴家人的时间有限,错过了就会遗憾。

曾经看过一个短片,名字叫做《共享爸爸》。威廉是一家名为“共享爸爸”公司的员工,日常的工作就是向那些需要爸爸陪伴的家庭提供租借爸爸的服务。这些家庭并不是没有爸爸,只是因为爸爸们太忙了,没时间陪伴家人。作为公司骨干,威廉工作努力,成功扮演过200多个家庭的爸爸,并深深为这项工作而自豪。直到有一天,他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那天晚上,威廉回到家,透过窗玻璃看到房间内欢快的生日PARTY,还有一位由他同事扮演的爸爸。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急急忙忙扮演着别人的爸爸,却忘了自己也是孩子的爸爸。在短片的结尾,威廉说:“在这个时代,什么都能共享,但对家人的爱,只能定制。”余生很贵,陪伴家人从来不是浪费。拥有的时候,总觉得人生很长,不在乎一时一刻的陪伴;但当失去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家人之间的羁绊是如此脆弱。孩子已经长大,来不及和你亲近;父母已经老去,而你却浑然不知。

事业,可以一直做加法;人生,却是不断在做减法。但即使事业再成功,也无法追赶时间的流逝,弥补陪伴的缺失。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人到中年,要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为事业拼搏的同时,也要给家人以陪伴,给岁月以温柔。

一边是面子,一边是“里子”中年人大抵都有两副面孔:人前戴着面具,八面玲珑;人后卸掉伪装,回归孤独。姜文就说过:“中年是个卖笑的年纪。”他们把自己活成了一张“面子”,不断向外建立关系,把一面之缘称作朋友,将一杯之交当做人脉。可走着走着就发现,你口中的“兄弟”已经忘了你的样子,你也早已记不起朋友圈里的“好朋友”的名字。一项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一生,交往的朋友个数是有极限的。彼此留有模糊印象,并无实质性往来的,是60个;双方熟悉,偶有交流的,是30个;知根知底的真正朋友,只有10个。也就是说,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建立起来的人脉,大部分都是无效人脉。终其一生,我们遇到的人很多,但能称为知己好友却是凤毛麟角。与其让自己被社交的“面子”所绑架,不如狠心断舍离,留下真正能与你交心的“里子”。

在明代的“吴中四才子”中,唐伯虎是最爱社交的一个,文徵明是最“宅”的一个。不同于唐伯虎风流旷达,交友无数,文徵明是个不太喜欢社交的人。有一次,宁王朱宸濠在苏州广招人才,唐伯虎劝说文徵明与他同去,文徵明却甘愿淡泊自守,不愿前往。但结果呢?唐伯虎四处结交,呼朋唤友,却在科考时被人陷害锒铛入狱,成为门客后因宁王造反被连累。曾经那些与他称兄道弟的朋友,也在唐家没落后对他避之唯恐不及。而文徵明要么就不交友,要么就用心交友。他的朋友虽不多,但都是名声斐然的人物,如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蔡羽、汤珍。他与朋友们交流思想,提升自我;互相帮助,共渡难关。亦舒曾说过:“我只有一个一生,不能慷慨赠予我不爱的人。”人海茫茫,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人,只能陪我们走一程。而真正的朋友,却是可遇不可求。在朋友圈对你毫无意义嘘寒问暖之人,或是在灯红酒绿中与你推杯换盏之人,都是虚浮的“面子”。真朋友不会虚情假意,不会一味索取,平淡如水,却能润物细无声。这些朋友,才是真正的“里子”。

葛洪说:“详交者不失人,而泛交者多后悔。”朋友在质不在量,舍弃了虚无缥缈的“面子”,才能赢得最为珍贵的“里子”。

一边是保命,一边是拼命《绎志》中说:“人之生也,以中年为界。中年以前,处乎日增者也。中年以后,血气日衰,形容日瘁。”四十岁以前,总觉得自己有无穷的精力,可以肆无忌惮地挥霍;四十岁一过,无力感随之而来,身体机能渐渐老化,健康也逐渐下坡。不过对于中年人来说,这似乎是逃不开的宿命。中年一到,赚钱成了逃避不开的责任,而付出的代价就是身体。于是“保温杯里泡枸杞”成了中年人的标配,他们一边喝保温杯里的枸杞水养生,一边东奔西跑地忙碌。为了赚钱透支着身体的健康,用赚来的钱养生,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斯宾诺莎说:“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深以为然。

浙江卫视主持人华少,曾在节目里自爆身体“垮掉”的经历。日常高强度的主持工作,熬夜是家常便饭;工作上的应酬需求,喝酒喝到吐也常常在所难免。长期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再加上极大的精神压力,让他的身体迅速垮掉。最严重的时候,两根血管爆裂,一次吐血500cc。也是从那时候起,华少开始反思:把赚钱放在身体之前,是不是错了?听过这样一句话:“健康是1,其他是0。没了前面的1,0再多也还是个0。”只可惜我们常常本末倒置,拼命挥霍身体,追求金钱与名利。殊不知,你用尽全力所建立的一切,只要一次重病,就会轰然倒塌。中年人的健康,是一种责任。拥有健康,才有继续奋斗的资本和享受生活的保障。要记住,人生不是一段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别让自己在中途就倒下,累的时候千万别硬扛。慢下来,歇歇脚,懂得为身体蓄力,才能在下半场持续发力。

一边是养老,一边是怕老郁达夫写过一句诗:“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年轻时,我们都做着“退休养老梦”,希望早日实现种花养鱼,环游世界的梦想。可当这一天真正逼近的时候,“变老”这个事实又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于是担心焦虑又成了中年人的常态。担心老无所依,担心被人嫌弃,担心钱还没存够。但其实,衰老是生命链条从起始到终点的自然过渡。与其纠结最终的结果,不如认真过好当下每一刻。

看《少年说》时,一位老人让我印象深刻。他的外孙在高台上喊话:“姥姥,您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不年轻了。能不能让我们省点儿心,别再出去工作了?”姥姥问:“你觉得70岁的人应该做什么呀?”少年说:“带娃,遛弯,搓麻将,跳广场舞。”姥姥却说:“有些老年人是这样的,但那不是我的生活,我希望能够有我的人生价值。”一个人的衰老,从来不是年龄上的增长,而是心态上的消极。梁实秋说:“四十岁只是人生的开始。”人生,不是狭窄逼仄的幽暗森林,而是越走越宽的广阔大道。黄宗江在《梨园三记》中说:“人寿四十,如日当中天,前事为师,前程似锦。”认真生活的人,何惧老之将至?在变老的路上好好生活,不为未来忧愁,亦不错过当下的每一刻。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把前面的路铺好了,后面的路自然不会差。

行走半生,一晃中年。压力与责任接踵而至,浮华和喧嚣此起彼伏,而我们就处于各种矛盾的中心。其实,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选择对你来说珍惜的人,就不会为错过而追悔莫及;选择对你来说重要的事,就不会因为选错而徒留遗憾;选择对你来说正确的路,就不会为迷茫而失去方向。往后余生,愿你拿得起,也放得下;扛得住,又看得开。愿你能勇敢面对生命中的狂风骤雨,亦能在自己的小院淡然地开出一朵小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