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72 | “无林不开榜”是怎么回事?
无林不开榜
《了凡四训》第三章“积善之方”记录一则故事: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如何看待这个故事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无林不开榜”是不是历史事实?答案是肯定的!林姓是莆田的第二大姓,“莆田林”开创了林氏家族在我国东南沿海发展的历史,形成了中华林姓家族的最大支系。按照现在人口数量排序,林姓居全国第17位,在福建排第2位,在莆田素有“陈林半天下”之称。莆田林氏是一个文化层次很高的官宦世家,家风鼎盛,人才辈出,延绵百世而不衰,可谓“诗书簪缨之名门望族”。据史料统计,自唐代第一位进士林藻至清代末科进士张琴的1000多年间,莆田共涌现出文武进士(含诸科、特奏名等)近2400人、明经17人和举人2265人。其中,林姓文武进士就有308人,明经14人,举人458人,分别占莆田总数的13%、82%和20%,蔚为科举奇观,高居诸姓之首,故时人有“无林不开榜”之语。《新唐书》所记载的莆田人,被立传的只有林攒、林蕴2位,均为林氏家族;据《兴化府志》统计,唐代莆田有17人明经及第,林家子弟就占14人,为莆田总数的82%;又据《福建教育史》的记载,宋代福建籍进士有7144人(不含诸科、特奏名等),名列全国正奏名进士第一位。
第二、只要风水好就能出优秀的子孙吗?这里涉及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何为风水?风水的本质是风气,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水,村风就是村庄的风水,校风就是学校的风水,社会风气就是国家的风水。风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互相促进。风气的本质是人气,人气的实质是人心。有向上/向善的心,这个人身上的风水一定不会差;而幻想通过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就能升官发财,只能说这是痴心妄想,是封建迷信。在古人看来,所谓风水宝地的标准是“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得坟穴藏风聚气,令生人纳福纳财,富贵无比。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如果真有如此“福地”,那也只能是“福人葬福地”。何为“福人”?“福人”即是有德之人。所以故事中主人公林家老太,待人和气,一心向善,多年如一日地好善施人,由等善心善行形成的家风,所以林氏家族能够不断培养出优秀人物。至于那些迷信人士,与其把身心放在寻找所谓的风水宝地,不如努力寻找自身不足,修心修身,通过这种方式修筑“风水”,自己以及家庭乃至后代就一定不会差。
第三、世间真有神仙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是如何定义“神仙”。如果把快乐逍遥、无忧无虑的人都视为神仙,那么我们社会当然有神仙;如果把神仙定义为如同书中所描述的“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见过这一类人,“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但我们社会中的得道高人是有的,有道之人可以千亿化生为各种类型的人,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一颗真心对待身边任何一个人,自己便是有道,便是神仙。
大自然生物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社会也是多姿多彩的,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约束别人,向上的方式也不可能一致。但我们纵观历史,大凡在历史留名的家庭、家族,都是通过培养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来体现。一人向善或许是微不足道,但一个家庭、家族都向善,一心培育向善的后代,那么这个家庭、家庭便能够形成蔚然大观的景象,无林不开榜”中的林氏家族便是最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