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庭有四个共性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执行主任、主任医师 唐登华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在心理学家看来,家庭不论幸福与否,都有一些共同点。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执行主任、主任医师唐登华解释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家庭过得幸福与否,只有自己知道,有些在其他人眼里不幸的家庭,当事人自己可能觉得很幸福。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家庭环境也在变,比如过去一个稳定幸福的家庭多是男主外、女主内,而现在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往往是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因此,健康的家庭模式也在不断发展,无法一直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但总体而言,一个家庭能够维持稳定、幸福的状态,关键看4点:
相互包容。健康的家庭应该允许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习惯,出现分歧时要允许“沟而不通”,即便无法达成一致,也会尊重彼此,求同存异。但在有些家庭中,由于某一方较为强势,或者家庭成员都比较固执、互不相让,过度强调家庭的一致性,会为此吵架、冷战,长此以往每个家庭成员都身心疲惫,家庭也容易出现裂痕。
这样的家庭要理解到,说教式、贬低他人的沟通是会起反作用的。沟通时尽量多表达期待,少指责;也可以采取一些说话技巧,比如以玩笑的口吻将问题说出,或在较为轻松的气氛下交流;即使最后还是无法统一意见,也要尝试理解和包容。
情感流动。幸福的家庭更讲感情而非道理,尤其在一些非原则性的小问题上。有时候,家人的容忍会让人感觉自己是被爱的。有些人对待生活中的小事也上纲上线,或是得理不饶人,最终会把家庭氛围搞得过于紧张,阻碍情感的流动,缺少温情。
此外,在幸福的家庭中,既有正向的情感流动,比如感激、欣赏、赞美,也有负向情感,比如牢骚、偶尔的抱怨等,这样才是合乎常理的。但有些家庭中,只能接纳正向的情感流动,不允许出现一点负面情绪。报喜不报忧的结果就是整个家庭过分压抑,甚至将问题埋藏在心,留下隐患。
这样的家庭,要允许“不”的表达,不要过于苛责、讲道理,可以用“吐槽”的方式说出委屈。有时候,家人间有矛盾与冲突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解决。实际上,每次新矛盾的出现与成功解决都是家庭关系的一次升华。
灵活变通。健康幸福的家庭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面对压力或变动时齐心克服困难。比如平时家务、教育子女等事务妻子承担得多一些,但如果妻子工作变得繁忙,无暇顾及家务时,丈夫可以适当转变角色,帮妻子分担;又比如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丈夫可以一人挣钱养家糊口,妻子料理家事,但如果经济上出现变故,妻子也可以站出来帮丈夫减轻负担。整个家庭灵活变通,一起配合着积极应对环境变化。
而有些家庭缺少这样的弹性与变通,丈夫就忙自己的事业赚钱养家,很少过问家事,而妻子就只管家务不体谅丈夫的辛苦。看似分工合理,但僵化的相处模式会让一个家庭在挫折和动荡面前不堪一击,且成员间很难互相理解和帮助。
家人间不要各守一方,应多替他人着想,相互支持才能生活美满、共渡难关。还有,虽说家人之间的付出不应强求回报,但如果一个人长期单方面付出,很容易心理失衡,最后撕破脸的事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家人的付出应多一些感恩,适当做出回应,言语上不要吝啬感激与赞美,这样家庭才会温暖且有生命力。
边界清晰。在幸福的大家庭中,核心家庭与原生家庭有着良好的界限:父母不会过多干涉子女,夫妻也不会过于限制孩子。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家庭并不多,常常是边界不清、你我不分,甚至诸多控制、道德绑架。比如夫妻间的矛盾常把孩子卷进来,向孩子埋怨、吐槽自己的另一半,或长辈过多干涉子女婚姻,出现婆媳矛盾等。家庭边界不清会影响家庭成员的判断,放大家庭矛盾。
核心家庭与原生家庭之间既不能太亲密,也不能太疏离,要保持一定距离,相互关心又相互尊重。父母要学会放手,夫妻间的矛盾、问题要自己解决,不要牵涉孩子,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空间。▲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