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围场文化》2016年2期(总第14期)作品展示(中)

前言

《木兰围场文化》杂志,季刊,内部刊物,冀出内准字(2016)第AC103号,木兰围场文化研究会主办。顾问:刘众民 甄毓敏

编委会 主任:康莲枝 副主任:马玉文 李秀荣 祁 军 田 军

曹运强 张学军 编委: 韩玉文 王亭章 申 军 孙国英 廖海军 张玉和 张兴军

编辑部 主 编:张学军 副主编:韩玉文 孙兆岭 责任编辑:李学军 吴 君 段景海 刘福明 司 娜 王兴敏 陆建章 毕宪明 尹志杰 张桂茹 等

主编:韩玉文

有这样一本刊物

信息时代,文化春天,纸媒、网媒、自媒百花齐放。在文化的百花园里,有这样一朵小花静静地开放在塞外一隅。她淡如菊,雅如兰,洁似梅。透着金莲的娇羞,干枝梅的风骨,一棵松的精神,秦燕长城的底蕴,皇家范儿,袅袅娜娜,娉娉婷婷,清风徐徐地开放在塞外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她的名字叫《木兰围场文化》。投稿邮箱:mlwcwh@163.com

汪胜富诗歌八首

咏四季柳

春丝二月绿芽斜,

夏叶垂肩吻脸颊。

秋落严霜涂美色,

冬风发散瘦枝华。

咏湖柳

风静水平倒影生,

木兰湖畔立亭亭。

园中独占三春景,

怎让愚翁不动情。

咏田边柳

一排翠柳万行田,

劳作农夫影下歇。

树绿稻黄明两色,

防风固土在前沿。

咏宅柳

深深庭院叶檐旁,

红日升空吾乘凉。

月下风清枝翠幕,

永为宅雅巧梳妆。

咏村柳

三夏庄人树下凉,

家庭里短话题长。

蝉鸣枝上声声叫,

拂面晚风带柳香。

咏街柳

喧闹市中站两行,

静观无语绿丝扬。

行人影下匆匆过,

楼脚厅前秀体庄。

岱伊梁

一梁横卧棋盘北,

遗迹长城岭下碑。

燕塞峰连无限景,

粮田千顷古来肥。

道坝子梁

一岭横隔两道川,

伊河分水在山前。

元朝白塔晖映伴,

燕尾身接坝上连。

图为位于围场境内岱伊梁的古长城说碑

梦在伊水边

陆建章

西边青山黛

东边秀水碧

清风高歌

溪流浅唱

九月的风轻轻拂过

将花叶吹落

落叶飘零

在伊水里悠悠

涟漪荡拓

顺着波光粼粼的河水望去

整个水面倒映着美丽的城廓

堤岸花簇楼如林

水中山光云似雪

恰似天上街衢

犹如海市蜃楼

在这连环回转的剪影中

满是亭台楼阁

秋用七彩线

将这秀美山城编织的斑斓彩色

是一首田园诗

是一本风光册

流光溢彩

美轮美奂

有着让人无法抵抗的诱惑

丹桂飘飘香

彩蝶翩翩飞

白云悠悠渡

秋水盈盈澈

只见

河中的浅滩上

站着一只珍贵的黑天鹅

丽姿靓影

袅袅娜娜

哦,在这闹市里

不免让人惊喜多多

这是水质淳净的品茗

这是生态优良的待客

黑天鹅

一个生态符号

让人将一个美丽的传奇追溯

把“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真实再现

小时候曾在课本

享受过这绘声绘色的描摩

还有

久富盛名的“木兰秋狝”

多少人为这神奇辗转反侧

故事仿佛就在身边

旌旗猎猎

场面壮阔

留下不尽的探寻和追索

走过记忆的巷陌

追逐明媚的生活

满腔热语说与秋色

滴滴思情

袅袅心得

仿佛

踏在白云锦上

睡在蓮花瓣里

享受着

蓝天映照

绿水腾波

碧树摇曳

枫叶芳华

青草吐香

灿花婀娜

你可爱的漫天飞舞的

是洁白的飞云朵朵

你可爱的漫水嬉戏的

是浪漫的野禽天鹅

留下

天然的画面

生态的图册

在期待中

让生命放歌

让美好定格

伸出双手迎远客

敞开胸怀待嘉宾

采束鲜花就迷人

捧片绿色就醉人

打瓶溪水就甜人

摘朵白云就美人

给片蓝天就喜人

戴片树叶就可人

诗意木兰

梦幻紫塞

卓尔不群

独具风韵

公元某年某月某时某刻

记住这

不是梦的梦

不是传说的传说

摄影:森林

家,人生的课堂

刘玉莲

我就是拉磨的驴儿,走不出家乡这个圈儿。一双儿女学业有成,鹰儿般飞向辽远的天外。年节时,家乡、亲情这根永远扯不断的心线,又把他们从千里之外急火火地牵回。家,便因雏鹰回巢而空前热闹。

七天假期太短,还没热火够呢,又该上班了。临行前一晚,姐弟俩总会缠着我们这对儿守巢的老雀,没完没了地唠。我知道,这里面饱含着儿女的不舍与怀旧。每每聊到童年,他们便为我的“血泪史”深感恐惧,而我先忆苦后思甜的经历,引起他们兴趣:女儿说:“妈,你知道吗?一个人从小的家教,对他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是多么的重要。”没容我回答,姐弟俩已就此话题热议起来。我的思绪也被“从小的家教”这个议题,瞬间推回到童年的时光,细数起我所接受有关家教的点点滴滴。

身为父母的小老丫,对于来自父与母的爱,有明显的感触,母爱是细腻而张扬的,可以捹脖搂腰、扑在怀里尽情腻歪。父爱是敬而生畏的,记忆中很少与父亲撒娇。但我喜欢坐在父亲面前,眼盯着父亲盘腿端坐炕头吸烟时的情景。长长的烟杆被父亲端在手中,胳膊肘拄在膝盖上,另只手撑在相对的腿上,烟嘴含在口里,一吸一吐,青烟袅袅,绕着圈圈儿慢慢扩散开来,如云朵飘飘渺渺。那圆圆带尖儿的喉结像蒙在皮肤下的肉球球儿,灵巧地上下滚动,我好想扑上去摸一摸,但迫于父亲的威严始终没敢。学着父亲的样子,使劲儿吞咽几口吐沫,还是没摸到那可爱的小球球。

对父亲如此畏惧,皆因稚嫩的心灵,经历父亲严厉的“讲堂”时留下的阴影,母亲说我吓破胆了。即使心情舒畅的父亲,笑容满面喊我入怀,我总是怯怯的,不能象雀儿般扑进母亲怀抱那样令父亲满足。父亲暂短的笑容总是替换不了脑海中父亲愤怒的面孔。即使真的被揽入怀中,也会趁父亲稍一松手便泥鳅般溜走。清瘦高挑的父亲站在炕上,赤裸着上身,像欲搏斗的武士。狠劲儿地抽下自制的牛皮腰带,搭在肩上,双手利索地将黑裤子的大白裤腰,拧上几个劲儿往里一掖,一手叉腰,一手握住皮带,凶狠的影像时常在眼前回放……

贫困年月,三个挣不来工分儿看家守院的孩子,由于疏忽,被人偷走待交生产队里的20多斤线麻。一家人点灯熬油一棵棵麻杆撕扯下的麻皮儿,有多不容易、将给家里造成多大的亏空、这些我全然不懂。只记得怒发冲冠的父亲从炕上往起一站,聪明的哥哥飞也似地蹿出家门。憨厚的三姐,被父亲抓住胸前衣服猛提到炕上,抽打、怒喝、求饶、哭喊声几乎掀翻屋顶。少不更事的我,被父亲弯腰探臂、老鹰捉小鸡似的往炕上一扔,我便魂飞魄散,唯一的潜能,是更加拼命地哭嚎。父亲动了恻隐之心,以我年幼为由,免受鞭笞。这样的讲堂旨在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不舍,别人的不爱”。当时的我们怎能深刻理解“不舍”中包含着,对拥有所得须细心地守护;“不爱”中涵盖着:不贪图,不偷摸拐骗,不强取豪夺。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恨死了小偷,咬牙切齿地恨,抽筋扒皮地恨。

冬晨,寒冷彻骨,我们卷缩在被窝里不愿起床。父亲边穿衣边感叹:有钱不制被,制被活遭罪,早晨穿凉衣,晚上盖凉被。谜语自然接上:一物生来三个口,有它不算富,没它活丢丑。我们齐声声喊出:裤子!奇怪,父亲幽默的段子咋就能化解那令人瑟缩的凉?多少个夜晚熄灯后,学着父亲的绕口令,猜着诱人的谜语,听着迷人的故事进入梦乡,也是在父亲这样的幽默中,畏缩的心渐渐舒展、慢慢地向父亲靠拢。

博闻强记,且健谈的父亲,没进过学堂。汲取了戏曲,评书,皮影这些民间艺术之精华,才有了作为他的儿女们的这份独享。桃园三结义、长坂坡救孤、关云长身在曹营心在汉、讲的是忠义;空城计、借东风、火烧连营、草船借箭、讲的是智慧;杨家将的忠烈千秋;岳飞传的精忠报国;卧冰捕鱼的绝世孝心;三娘教子的如何做人;梁山一百单八将等好多好多的段子,听得我们如醉如痴。动情处来上那么几嗓子,还真有点儿京腔京韵的味道。猫冬日子的夜晚,一家人守着火盆围坐热炕上,昏黄摇曳的煤油灯光,映衬的小屋幽暗但温暖,这便是父亲最好的文学讲堂。记事儿起,父亲就用这种方式教育我们要懂得仁义,忠厚,善良,做正直的人。

父亲性情耿直,黑白分明。疯狂动乱的年月,父亲清醒的远离那些迷乱了心智、混淆是非、冤冤相报的混乱群伙。在得知,哥哥为同学给老师写的大字报上,画了牛鬼蛇神的漫画时,勃然大怒:“没有老师,你们连自己的本姓真写的“劉”都不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混账东西,有什么资格反老师?这是恩将仇报,猪狗不如!”父亲以自己的行为,为我们做了表率:亲手扯下心怀叵测之人,诬陷大队领导殴打革命群众XXX,这被打之人便是父亲。父亲义正辞严,声明此事,实属子虚乌有,还他人以清白。我满脸泪痕地望向父亲,哽咽着告诉他:“这样做,我害怕你被揪斗。”父亲坦然一笑:“甭怕!你爹我犯法的不做,违法的不说,没人揪我!你们给我记住:不整人,不害人,多帮人,认清好赖人,做个心里亮堂的人;国家对咱好,咱得过救济粮,救济布票。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做有良心的人!”我们在父亲的道德讲堂里慢慢地学会如何做人。

父亲是名副其实的庄稼把式。春种夏锄秋收冬储,父亲总是坚守在关键的环节。一双一尺二寸长的大脚,竟能在窄窄的垄沟踩出一尺株距的“鸽子”来(点玉米种子,边点边踩).以精准的“点籽儿能手”扬名。杨柳绿意初绽的时节,当我误以为长长的两排学生,敲锣打鼓送喜报的阵容,穿过公路直奔我家方向,肯定是揪斗父亲而来时,拼命跑回,求父亲快快藏起。父亲笑了,笑得依然那样坦然。我手捧大红喜报,回想着令人振奋的授奖词:“春季打井战役中,做出突出贡献。十眼大井踩点准确,井底木盘、井壁砌石牢固,全部井水旺盛!”父亲何时又掌握了地下水源的勘测?一股热流涌遍全身,融化了我对父亲所有的畏惧与担心。那抹艳艳的红,火一般在心中竖起一面旗帜。藏不住的开怀,使我第一次放纵地拥抱了父亲坚挺的身躯,摩挲满是硬茧的粗糙大手,骄傲地仰望我的参天大树。

父亲是我心中的全能冠军。制造、修理农具的木匠,凿石碾石磨、碌碡滚子的石匠,生烘炉碾钢钎打菜刀的铁匠,修房搭屋的泥瓦匠,纺绳匠,编筐匠,熟皮匠。但在生活中需要父亲施展这些技能时,大都体现在邻里相帮上。父亲有求必应。他常说:十个指头有长短,人的心计有盈缺,巧人是拙人的奴才,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帮人就是帮自己。

父亲一生以躬耕的姿势,敬重供养我们的土地。一犁一垄,求的是顺直;一锄一镰付出的是真心;颗粒归仓懂得对天地的感恩。当我也能以父亲的姿势面对土地时,父亲是我的标杆!横平竖直,一丝不苟,不仅是劳动,包括生活、做人。父亲言传身教的生活讲堂使我终生受益。

妈!你知道现在骂人最狠毒的话是什么吗?女儿的问话,将我游离的思绪拉回。我问:是啥?她答:“没家教”!女儿说:“一次聚餐,一次加班,一次共事,足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家教。吃饭没尊让,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团队意识自然淡薄;分内的工作抱怨连天,何谈加班;给老人、孕妇车上让座的、拾金不昧的、路遇老弱出手相助的、见义勇为的、指定不是这种人!”

女儿有些激动:“可叹,他们从小没学过孔融让梨啊!难道也没人告诉他们,吃饭时长辈不坐桌前,孩子不许先动筷?不知道好吃的要尊让大家尝?没听过雷锋叔叔的故事?这些人之初最基本的家教的缺失者,多么可悲!”

儿子告诉我,令他多年不解的有理五八、没理四十,只要跟人打架,有理没理回家都得挨训或挨打的我的家教方式,现在终于明白:是要他们学会用平和、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最佳的为人处事的本领,杜绝暴力。

感谢,我的儿女对家教的感悟,使我重温了父亲的讲堂,遥远,温馨;感恩,我的父母为我们的道德、操守、行为、做人设定的圈;欣慰,身为人母后的我,复制了父母的圈;自豪,我的后代融入社会的洪流中,依然没越出仁、义、礼、智、信这古老的中华传统的格。此刻的我,五味杂陈。交织的情感,搅合的我泪眼模糊......

姐弟俩以铿锵的言辞,给予我最荣耀的安慰:妈,放心吧!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以自己的言行,为家乡代言;无论怎样的场合,我们都敢自豪地坦言:我,是围场人。

与记忆相连的树

刘洋

夏天的燥热在秋日送来的阵阵凉爽中散去,清晨的空气依旧清新无比,沁人心脾。刚刚毕业一年多,因为眷恋,梦中总会出现那些与记忆相连的树,带着这份乡思,我回到了故乡。

周一的早上总是充满奋斗的活力,提着印有"爱在福满家"的塑料袋我来到了果树下,那一个个被太阳晒红脸的香果、小沙果和小苹果,像一个个挂在枝头的小小灯笼,是那么诱人。品尝着他们的酸甜,记忆一下子被拉回了好远。童年的色彩就像宫崎骏执导的经典动画,温馨而甜蜜。那时的家中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槟子树和一棵较小的沙果树,邻居家的园子里则有一棵很大的楸子树。村里的小伙伴总是围着这几棵树转来转去,看到满树的果子,我们总是忍不住那饱满果肉的诱惑,咬上一口,一直甜到心田。童年的我们总是有耗不完的精力,当忙完一上午农活的大人们都在午睡时,我们总是在树前树后消磨着童年时光,或是捉迷藏,或是爬到树上将折好的纸飞机滑向半空,或是望着那些背着书包路过园子,一路上说个不停的小学生们,那时的我们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新奇感。儿时的几张照片,以这些奉献着果实与快乐的大树为背景,将童年美好的时光定格在记忆里。

摘了一塑料袋沉甸甸的果子,告别家人,我便向单位出发了。走在平坦的水泥村路,很快便与村子中央的那条小河相遇,蜿蜒流淌的河水缓缓注入美丽的乌拉岱河。在小河旁边宽阔的河滩上面有一片茂密的杨树林。这片杨树粗壮挺拔,枝繁叶茂,从高处望向那里绿茫茫一片,就像浮在半空中软绵绵的绿色床垫一般,每每这时,整个人的灵魂早已伴着思绪飞向了那里,伸展四肢,微闭双眼,接受阳光,深深吸上一口新鲜空气,然后躺在厚厚的枝叶上面享受着这份惬意。每天早晨,村里上了年纪的人们,总是挎着小竹筐跑到林子里转上一圈,尤其在雨后,林子里总是长满了各种蘑菇,如草蘑、杨树口蘑、地扣等,空空的小竹筐一会便盛满了。这里空气新鲜,鸟语婵婵,也吸引了一些围着这片林子跑步锻炼的人。太阳高照的时候,偶有家禽也会奔向这里,寻找它们的食物。当我还沉浸在美好的记忆中时,一只肥硕的灰色兔子横穿马路快速蹦进那片丛林下的草丛中,原来这里已成为人们的乐土,小动物们的天堂。

沿着马路悠然前行,那美丽的母校越来越近了。宽阔的校园甬路旁是婀娜婆娑的柳树,春天,吐露新芽,为寒假过后的校园带来勃勃生机;夏天,绿柳成荫,微风拂过,柳枝轻轻地拍打在脸上,像母亲慈祥的双手,温暖的,柔柔的。秋天,柳叶飞舞,伴着风儿沙沙作响,俨然一串串风铃;冬天,银装素裹,积雪挂满枝头,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昔日的柳树下有窃窃私语的女同学,有追逐打闹的男同学,也有手捧一本书爱学习的同学。这里亦有高大挺拔的杨树,矗立在天地间,将根深深扎入泥土,将枝叶努力伸向天空,就像运动赛场上永不言弃的健儿,临考前刻苦拼搏的学子,不畏困难,坚韧不拔。大树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收藏了我们美好的时光。

离学校远去,目光落在了两侧的青山上面,那里遍布着茂密的松树和落叶松。每当假日,村里的小伙伴们便爬上山坡,涌向树林里。秋天这里有成片的蘑菇,可口的榛子,总能让你满载而归,累了便躺在厚厚的草地上,望着树缝间那抹纯净的蓝天和偶尔飘过的白云,渴了便饮着山涧汩汩而出的清凉泉水,好不爽快。冬天这里的大地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细针叶,洒满了松塔,是做饭生炉子的极佳引柴。在空旷的林间,你总能发现身手矫健的松鼠,机敏警觉的野鸡,敦厚可爱的兔子,森林是它们的家园,它们是森林的主人。

不知不觉我已到达汽车站点,但我依然对那些树依依不舍,它们给予了人们快乐,也在默默地奉献着,这时我突然响起俞敏洪那几句经典话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

二师父

张天霞

在农村被称为师傅的人,大多数都是有手艺或者掌握了一门技术的人,比如说会木工活的,会打铁的,会维修家用电器的,会瓦房的,等等,这些人都会被尊称为师傅的。二师傅有一手的好活,垒墙、修房子、搭锅台、杀猪等这些活,他都会干的,还干得很不错。之所以被称为二师傅是因为在盖大房子的时候不请他的,另一个原因是二师傅也从来都不挣大师傅的工资,也不计较吃喝,因为是师傅,在村子里不大不小的也算是个名人。他今年四十出头,性情憨厚,因他心眼来得慢,未曾成家,和自己的老母亲在一起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他颇为得意的是给邻居搭锅台,那锅台搭的,是又坚固又美观,搭好了,点火一试,呼呼的红火苗,猫着腰,不抬头似的,钻进炕洞里,试火成功!闪亮的火光映着他微笑的憨厚的脸,他孩子般的念叨着:“你看看,你看看,好烧吧!”

为了犒赏他,邻居给他特意买了一斤糖,拿到糖块里,他的甭提有多高兴了,那兴奋比大师傅拿到一百块工钱,还乐呵。这几天,在人稍微多一点的地方,他就会从衣服兜里,掏出几块糖来,一块块地分给别人,最后自己扒一块放到嘴里,边吃糖边炫耀说:“这糖是他们说我搭的锅台,搭得好烧,给我买的。”这时候总会有人说:“明天我有活,找你,你可得去给我帮忙呀!”“赶明天我家重搭锅台时,请你噢。”

一大早晨的,二师傅刚起来,到外面溜达了一圈,还没洗脸,李家的老太太就来找他,说自家的老黄牛在河边喝水里,被开春还没有完全融化的冰给滑倒了,劈坏了一条腿,请他去帮帮忙,把牛杀了。其实这个地方传承下来的习惯,老牛是不杀的,低头摇头的干了一辈子的活了,会养活着它,让它老死的,虽然有些辛苦,但也不会舍得给它一刀的。据说,老牛是功臣,杀功臣有罪的,所以请师傅帮忙,得给师傅说好话,还得给工钱的。

“弄不了!我可真弄不了!”二师傅有时候也很难请的,他推脱着,说什么也不肯去。你甭说,这个二师傅那要是固执起来也真是个劲呢,李老太太的好话说了九千六,也没能请得动他。老太太唉声叹气地走了。

北方的三月,乍暖还寒,爱俏的人们已经换下了棉衣,二师傅吃完早饭,从身边的扫帚上掐下一小根扫帚苗子,用手捋捋,起身下地,边用扫帚苗子剔着牙,边踱步出来,停在大门口,四下里瞧了睢,真肃静,平常热热闹闹的大门口,今天是一个人没有人,“天真热!”他自语。习惯地解开了棉衣的下两个扣子。

闲置的场院,人头攒动,老黄牛半卧在地上,不时地发出悲惨的“哞哞”的叫声,李家老太太,站在旁边,眼巴巴地望着,擦一把抹一把的。请到的大师傅,挽好了袖子,提着刀,走到老黄牛跟前……

二师傅不知何时,已经来到了这里,他挤过围观的人群,来到了大师傅的身边。

“干得不对!”他摇摇头,看着大师傅的手脚,对环视四周对着众人说。

对于二师傅这样的评价,人们已经习惯了,不和他计较,他一向都觉得自己比其他的师傅都强的,听说这么说,多数人都会看看他,报之以善意的笑。

“那么干真不对!”他用手指着大师傅又说。

大师傅一不小心,把后腿上的皮划了一道白印。

“你看看,不对了吧。”他瞅着大师傅,袖子已经挽起来了。

“你那么着拿刀子不好使的,”二师傅眼急心急手也急,说着话呢,人已经到了大师傅的跟前。

“你这么着提着牛腿,不就顺劲了!”二师傅往上撸了撸袖子,左手已抄过牛腿。

“这刀不快!”大师傅笑着说,知道今天这活又有人干了。

“你割这儿不对,”二师傅说,“你先割这儿。”刀子已经到了他的手上。

大师傅找了块石头,坐下来,悠闲地抽起了小烟。

一个牛利索地收拾完了,二师傅已经是满头大汗。大师傅领着工钱走了,临了,二师傅用袖子抹一抹额头上的汗,笑着说:“他那么弄不对!你看,我收拾得多好多快呀!”

“那你不是师傅吗!”李家老太太说着,把手中的一些下货,递到他的手上,“别嫌弃,拿回去吧,让你妈给你弄着吃吧!”

“你说你,早来多好呀!工钱让别人拿走了。”李家老太太停了一会儿又说。

“你家那牛,给我们家干过不少活呢!”他嘿嘿地笑了,“觉得下不了手的。”

对于二师傅来说,炫耀一下手艺,超过金钱对他的魅力,他的价值观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劳动的乐趣,劳动后被认可更重要。

后院的老姜家,儿媳妇和婆婆合不来,婆婆已近七十岁了,眼神不太好,手脚也不太利索了,身体也有了毛病,三天两头的,便可听到儿媳妇在骂人。

二师傅噘着嘴,满脸鄙夷,告诉我:“老姜婆太不容易了,经常哭,让儿媳妇给骂的。听说儿子也不敢吱声,他们太不孝顺了,还骂老的,多让人笑话呀!是吧!”二师傅都能听出来,儿媳妇是在骂老婆婆,真是的,什么水平。他看我没说话,又说:“你知道吗?听说有一次还要把她抬出来呢!你说还是不是人呀!我将来可不那样,我妈现在和我过,天天给我做饭,帮我洗衣服,多辛苦呀!将来我妈就得靠我养老的。”我笑了:“你现在不就挺孝顺吗?你妈出来可夸奖你了,说你才孝顺呢。”

二师傅在家确实是非常孝顺的,家里稍微重一点儿、累一点儿的活,他从来都不让他妈妈做,他妈妈给做饭时,只要有空,他就帮助烧火,打支应:“我妈妈做饭做得可好吃了!”这个连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了。

有一次,他妈妈病竟然在夜里发起高烧,滚烫滚烫的,烧得胡念八方的,看得出来二师傅那真是着急了,竟没找人,自己一个人把他妈妈背到了医院,三里多地呢。医生给弄了药,第二天,他妈妈好多了,他和大伙说:“你看我妈个儿不高,还挺沉的呢!”

二师傅的智力水平比起一般人来说,可能没有那么聪明,可他的为人,他的品行,却让周围的人都很喜欢他,尊重他。要是你到我们村子里来,看到一个特别爱说,夏天吃饭爱蹲在大门口外的那个人,就是他了。

民间传说文化传承

韭菜楼上的山韭菜

王起搜集整理

在围场兰旗卡伦东部有两座形似塔楼的高大的山峰,山峰上长着一片一片的绿葱葱的山韭菜。这座山峰就是远近闻名的“韭菜楼”。这韭菜楼上的山韭菜不但能当菜吃,而且韭菜的茎叶和韭菜籽还有药用价值呢。

其实在没有发现它的药用价值之前,它就是牛羊的饲草。那么从啥时候才发现它是个宝贝了呢?这还得从一个有趣的传说说起。

相传,康熙皇帝的四皇子yun祯从小体弱多病,到了二十多岁了,还夜里尿炕白天尿裤子呢。小小年纪整天叫唤着腰酸背痛。这还不说,他那传宗接代的“命根子”也不好使唤,娶了媳妇好几年了连个孩子也没生出来。按说宫廷里那么多御医,连这点小毛病还扎固不好吗?你算说对了,好几年了,光药吃了有好几车了,就是不管乎儿。急得御医们干抖搂爪没辙。后来有人给出主意,到民间去寻访名医。往往好多高手出在民间。康熙皇帝一琢磨可也是。那就把四皇子带出去碰碰运气吧。于是,每当康熙皇帝出京办事或到木兰围场行围打猎时,都要带上四皇子yun祯。

但说这年秋天,康熙皇帝又带领公子王孙和文武百官到木兰围场行围打猎,打了几天后,在养兵歇马的空档,康熙皇帝便带着四皇子yun祯蔫不溜儿的离开大营,到围场的红桩界

这一天快到晌午了,父子二人出了“库库哈达”围场,来到红桩界外的一个村了里,叫开了一户人家的大门。不大会儿打屋里“踢踢踏踏”的出来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康熙麻溜儿上前一步自我介绍说:“大娘,您这么大岁数了,朕也不瞒您,朕是当朝皇上康熙。”他一指身后的四阿哥说,“他是朕的四皇子yun祯。”说完,康熙拉过yun祯又说:“快叫奶奶。”yun祯脆生生的叫了一声奶奶。这下可把老太太急坏了:“哎呀,可别可别,老身可担待不起!”说着,她麻溜儿把康熙父子让进屋里,又把在厨房里做饭的儿媳妇儿和在对面屋里歇着的儿子吆喝出来,让他们夫妻俩拜见了皇上父子。

在山沟沟里谁见过皇上啊?吓得夫妻俩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搁了。还是老太太见多识广,麻溜分咐儿了、儿媳妇儿块去预备饭菜招待皇上父子。夫妻俩“嗳嗳”的答应着跑出去了。

老太太把康熙父子让到炕上,小心的问道:“老妇抖胆问一句,不知万岁爷父子到我这茅芦草舍有啥要事?”

康熙说:“不瞒您说,朕是来此'木兰秋狝’的。这几天打猎累了,就带四阿哥出来走走,顺便为四阿哥寻医问药的。”

老太太又问:“宫廷里不是有御医吗?皇子到底得的是啥病那么难扎固,还劳皇上到乡下来寻医问药?”

康熙就把四皇子的病情仔细说了一遍。

老太太一听,乐了。她说:“嗨,我还以为是啥不治之症呢,原来就这点小毛病啊?得啦,万岁爷您就把皇子交给老身吧,不出半月,我保证让四皇子啥病都没有了。”

康熙有点二唬,问:“这是真的吗?”

老太太说:“万岁爷您就把心搁肚子里吧,我一个草民有多大的胆敢跟万岁爷闹着玩儿?”

康熙还是半信半疑。

老太太说:“这么着,今黑夜您就在我家委屈一宿歇息歇息,明儿吃了早晨饭,您该打猎就去打猎,半月后您就来接四皇子。如果四皇子还没康复,您就连老身的脑袋瓜子一块堆儿拿走!”

康熙见老太太说的这么干巴硬正,心里就有点踏实了。但他还是问:“听您老人家说的这么肯定,但不知您老人家到底用什么药,能跟朕说说吗?”

老太太说:“其实也不是什么药。它就是我们村子旁边那座叫'韭菜楼’的大山上长的野韭菜,大家伙儿都叫它'山韭菜’。我就用那山韭菜籽给四皇子熬水喝,一天三次,连着喝上半拉月病就好了。我们老头子年轻时得的也是四皇子这种病,吃了不老少的药也没扎固好。别的不说,更硌影人的是我……我……不能怀孕。”说到这,老太还有点不好意思了。她红着脸过了一会儿又接着说,“嗨,他病了三十年,我们也熬糟了三十年。直到他都五十二,我四十九那年才把他的病才扎固好了。嘿,我虎拉巴就生了个大胖小子,您也看着了,就是刚才进来的那个。”

康熙不住的点头,又问:“那么这个方子是哪位高人给出的呢?”

老太太说:“是一位来此化缘的道姑给出的。她说韭菜籽入足厥阴经,补肝肾、暖腰膝、固精壮阳。主治阳萎梦遗、小便数频、遗尿、腰膝酸软、冷痛、泻痢、滞下、浑浊等。特别是我们韭菜楼上的山韭菜,比人工种的韭菜更管事儿。她还说把韭菜叶捣烂外敷,还能治恶疮。不过这个治不治恶疮咱可没试过,也不知道灵不灵。”

康熙听完,还真挺佩服这位老太太的。她这么大岁数了记性还这么好,把皇子交给她朕也就放心了。

说话间,从门外蹦蹦哒哒进来个八九岁的虎头虎脑的胖小子。老太太说:“这是我孙子小碌碡。小碌碡快过来叫爷爷。”

胖小子脑袋一歪,横瞪着眼儿说:“哪儿来个小老头儿?哼,他才不是我爷爷呢!”说完又蹦出去了。大家“轰”的一声笑了?老太太说惯坏了,请万岁爷别介意。这功夫,儿媳妇儿已经把四盘菜摆到炕桌上,儿子还提溜上两壶酒来。康熙闻着桌上的菜打鼻儿的香,就问:“大娘,这菜都叫啥名啊?”

老太太一直当间儿那个瓦盆儿说:“这是野鸡炖蘑菇,这一盘儿是山韭菜炒腊肉,这一盘儿是炖泥鳅……嘿,这泥鳅还是我孙子小碌碡从村外的小河里捞来的呢。这一盘……”老太太指着最后一盘儿菜又要介绍,康熙麻溜儿抢过话头说:“这一盘儿朕认得,是如意菜,也叫蕨菜,它还有个名儿叫长寿菜。”

老太太说:“万岁爷说的对。想必您吃过吧?”

康熙说:“别忘了,它可是咱木兰围场的特产。朕每次来围场都要吃这道菜。”

老太太说:“咱们边吃边唠吧,别把菜耽误凉了。”

一桌人推杯换盏边吃边唠。康熙突然一拍脑门儿:“哎吆,咱们光说别的了,朕还没问您一家贵姓呢。”

老太太介绍说她姓周叫于周氏。她儿子姓于叫于光远。康熙又问:“咋没见小碌碡的爷爷呢?莫非……”

一提起老伴儿,老太太伤心的落下泪来。她抽嗒了老半天才边擦眼泪边说:“他已经走了两年了。”

康熙又问:“看您那么伤心,莫非大爷遭了什么不测?”

老太太长叹一声说:“那是前年秋天,他上山撸韭菜籽,赶上下大雨,不小心出溜到山沟里摔死了……呜呜呜呜……”老太太说着说着又哭起来了。康熙死说活劝的,老太太总算止住了悲声。康熙一看这气氛,说咱们不喝酒了,吃饭吧。老太太也没再劝,吆喝儿媳妇儿上饭。吃完饭天也不早了,康熙父子就在这茅草房里住了一宿。第二天简单的吃了点早饭,康熙把四皇子交给了于大娘,自个儿回了大营自不必说。但说于大娘,自打接下给四皇子扎固病这个差事之后,一点儿也不敢怠慢,除了一日三餐精心照料之外,还按时八景儿的给四皇子熬韭菜籽儿水。你说邪门儿不?就连宫廷御医都扎固不好的病,虎拉巴就被一个山村老太太给扎固好了。还没到半拉月,康熙不放心,就提前带着贴身侍卫,心急火燎的来了。一见面,康熙见四皇子yun祯脸蛋子上有肉了,说话“钢钢”的有了回音儿。一问,四皇子说白天尿裤子夜里尿炕的毛病也没有了。把个康熙爷乐的不知道咋着好了。他一高兴,立时赏给于大娘一家白银一百两。临走时,于大娘把家里存着的山韭菜籽全都给康熙带上了。打那,韭菜楼上的山韭菜籽可就成了宝贝了。直到如今,韭菜楼周围的老百姓还在用韭菜楼上的山韭菜籽扎固肾病。

韭菜楼风光

儿子比亲爹大三岁

作者:王自和

下面是一个儿子比他爸爸大三岁的故事。

话说从前,在一个村庄外面有一条小河,一个读书学生每天都要趟过这条河,过河前总要把带的午饭撒在河里一些喂河里的蝌蚪。经很长时间以后,他刚喂完蝌蚪正要过河,忽然在他的身边出现一位白胡子老头并对他说:“年青的孩子,你心眼好,我送你一件东西。”说着便拿了出来,原来是一把扇子。老人又说:“以后你过河前只要把这扇子扇三下,说声过!你就会从水面上飞过去,再不用趟水了。”说完瞬间老头就不见了。书生马上想起来试一下,果然从水面上飞了过去。从此,他就每天这样过河了。

小河附近有一户员外人家,楼上住着小姐和丫环。书生过河能从水面上飞过去的现象被小姐和丫环发现。一天书生从楼下经过,丫环把书生叫住并问:“公子,以前你过河都是趟过去,怎么现在能飞过去?”于是书生把老头赠宝扇的事说了一遍。丫环又说:“那你能不能试一下飞上楼来?”书生就拿出扇子扇了三下,说声“上”!果然飞到楼上。从此,书生经常造访楼上。后来干脆在楼上住了下来。结果出了大事,小姐怀孕并被老员外知道了。老员外令小姐的哥哥在楼周围布满干柴放火把楼点着,烧死小姐。此前,书生因病已死,小姐的哥哥将死者的尸体放在小姐楼的地下室,将宝扇盖在其脸上,把整个尸体完好地保存起来。随后备一匹马和一些银两将其妹妹送到外地,最后才放火烧毁了妹妹住过的楼,楼坍塌后成为废墟,书生则长眠于废墟地下。

妹妹送走几天后到了一处姑子庵,老姑子接纳了她。

不久她生了一男婴,被趁夜间扔在野外。时隔不久,有一位四、五十岁的农民(外号姜起早,常常天刚亮就外出拾粪)路过,发现婴儿,就抱回了家。姜起早婚后无子女,就把拾来的孩子视为己生,抱回去后还制造了一些妻子生孩子的假象,以不引起邻里的怀疑。

孩子长大去念书,经常遭受同学的背后议论,回到家里追问父母,父母始终未讲实情。后来孩子长大出外做了官,父母才将其身世详细告知,于是他决定寻母。很快他找到了那座姑子庵,其生母还在,就把以前发生的事告诉了他。他又决定挖掘其生父的遗骸厚葬。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埋有其父的废墟,并雇一些人挖开,见其父尸体完好,如在熟睡。于是拿起盖在其父脸上的扇子扇三下,结果奇迹发生,其父居然坐了起来并开始说话。此时其仍是死前十八岁的年龄,而其儿子已二十一岁了。

康乾二帝玲珑峰下留史话

白文平

玄烨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设置围场,康、乾、嘉三帝在这群山起伏,林海莽莽,禽兽繁多,山青水秀的木兰大地上,纵横驰骋,猎杀狍鹿等数以千计。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开始围猎,到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顒琰帝最后一次秋狝的135年的时间里,三帝计举秋狝木兰85次,演义了许多动人心弦的历史佳话。本文介绍玄烨赐名玲珑峰,弘历帝歌赞夷齐松以飨诸君。

玄烨帝赐名玲珑峰

顺围多公路西行,十五公里遥望右侧山巅,嵌空似月,窟窿山到了。这里是《钦定热河志》六十九围之一的僧机图围。《围场厅志》称:“窟窿山,蒙古语称僧机图哈达,有僧机图围在焉”。《钦定热河志》所附《围场图》,在僧机图东标注有僧机图哈达,即是窟窿山。僧机图河,僧机图围,都是以僧机图山得名,此山海拔1570米。山下有从西向东流过的僧机图河,僧机图围即在此河的上游河谷地带。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据《随銮纪恩》记载:八月十九日晴热甚。驾发达因昂阿(蒙古语,达因即今之大衍或达颜岭,昂阿,汉意山口,今讹作岱尹梁)。太子五鼓入山,臣灏等从,东南行两山黄木不减,而草渐逐凋枯。或行劲草杂花中,纵辔逐一片黄云,或行芦花获坞中,挥鞭泛千重白浪,皆有奇致。经行三十余里至前生吉尔吐沟。远见石峰之巅石桥横跨,恍忽天台石梁山崖。连转地多卑湿,草铺水上,马蹄踏处与波上下,艰于步行。数里驰骋山坂,又数里乃至石梁峰下,遂设行幄。玄烨与扈从的王公大臣们,观此山巅中空似月,玲珑奇巧。遂赐名“玲珑峰”。群臣们一致称好。

八月二十日晓晴。驾发玲珑山西行,平畴空阔,树木稀少。约行二十里至生吉儿岭(即今称为刀坝子梁)。黄叶数万株,交枝接干,无复罅隙。翹望之如海日初出,一派金光,目为之夺。数万骑缘崖而上,恍如仙子行金云中,人马俱作黄色。十余里乃至平地。溪间中石生五色,有深碧若石绿者採之欲以为砚。东有古庙,庙有古塔,其字蹟皆灭没,相传为元时造,而傍无居民,无可穷诘。其地名阿拜诺颜擺那音疏妈尔罕,俗称半截塔。

又过了六十四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弘历帝率八旗军旅来木兰围场第二十次秋狝。八月十六日从避暑山庄启銮,二十日进入围场,行围。顺伊玛图河北上,进西崖口哈巴齐(今下伙房乡,哈巴气村)。驻布都尔昂阿(今塔镇布都沟门伊玛图河西岸)大营。弘历看到东北六七里处有古塔,他有诗作:

进伊玛图口平原小猎丙戌

轮歳东西进,由西例不淆。

初教试平野,亦自例旗旓。

鹰撒云飞雉,马惊莽伏狍。

百年前窣堵,突兀见林梢。

诗中自注:是日驻布都尔昂阿行营,其东北平阜有旧塔二层岿然尚存,蒙古呼为阿拜诺颜苏巴尔汗,苏巴尔汗者塔,阿拜诺颜者,围场首领也。盖旧时尝为村落,今塔亦只为其半,故又呼为半截塔。

图为夕阳中的半截塔

乾隆帝歌赞夷齐松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弘历帝率领八旗军旅,第四次秋狝木兰。八月初六由张三营进驻什巴尔台。初七,弘历行围于永安莽喀围(永安,满语意沙,莽喀意为冈,围址在今腰站乡碑亭子村)。二十二日行围于僧机图。在僧机图山前他看见两棵高大的松树长的非常奇特,因而作《夷齐松歌》。

逾僧机图之巅而南少折而西,有松树焉。侧依翠壁,俯临迴溪,双干遥撑于云霄而上者,以寻丈计。其顶乃虬蟠墦(fan烦)濕(shi 石)若楼若宫。自远望之,谓两树之生如此相肖乎?即至树下,实则同根也。乃名之曰“夷齐松”而系立以歌:

有山盘盘,有水潺潺,逢二老期间。

远而望之,前者友而后者恭,若伯仲也。

近而睇之,日斯迈而月斯征,乃同根生也。

二老之芳踪吾不得而知也,考之古则有其人,曰夷齐也。……

弘历看到木兰围场大地上生长着这样两棵奇特的松树,他联想到两位古人:伯夷和叔齐,他把此树命名为“夷齐松”,并作歌赞之。可见弘历对夷齐“礼让为国”的精神是十分赞成的。

伯夷和叔齐是春秋时代孤竹国人。这孤竹国的彊域包括现在河北省卢龙至辽宁省的辽阳一带,我们承德地区东部也在其内。孤竹国君临死时指定二儿子叔齐为继承人为国君。国君死后,二儿子请他哥哥伯夷为国君,他哥哥伯夷不干就逃到陕西地方的周。叔齐也不愿作国君也跑到周朝去了。这就是被数千年来历史賛杨的“礼让为国”的故事。他们哥俩到了周时,周武王姬发带兵讨伐殷纣王,他们“叩马而谏”,反对“犯上作乱”。待武王灭了商纣,他们恥食周粟(这里作奉禄解),跑到首阳山采薇为食,不久饿死了。对于“叩马而谏”,“不食周粟”明末黄宗曦的《原君》,清代梁玉绳的《史记志疑》,近代顾颉刚《古文辯》中经过考证都认为是“无稽之事”。近代有的学者从明时朝鲜使者所作《燕行记》中记载:“夷齐在周初隨箕子东去朝鲜,箕子建都平壤,夷齐世居海州。说他们都去了朝鲜,现在韩国就有他们的后裔。弘历从统治阶级的需要出发,大力提倡“礼让为国”“不许犯上作乱”,这是政治需要。

又过了十二年,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弘历率领八旗军旅,第十三次秋狝木兰,又来到这千年古松下,夷齐松已自焚于火,弘历感慨不已。他觉得这“夷齐松”和伯夷,叔齐的命运何等相似,又作《僧机图》诗,并序:峰名也,下有夷齐松今自焚于火。

夷齐我向名松树,重到松烧灰熄飞。

名象菀枯归一幻,个僧真善示禅机。

又作《叹夷齐松赋》并序:僧机图岭下有乔松一根而二大干,向名之曰夷齐,而系之以歌。数岁未经此地,今来则已毁于火,焦株突兀尚存。徘徊其侧者久之。因感而为赋。

繄(文言助词义惟)横岭之案衍(意有记戚),旧传名曰僧机。盘羊肠而就下,即南折而少西,有乔松之郁郁,昔号之以夷齐。料名实其并寿,岂燋烂之不期。因循末过,忽忽岁时,重寻斯径谓二老之我傒,遥瞻失望,见枯株独遗。徘徊落莫于悒吁嘻(文言叹词)

夫岂挺根拨出,庸讵谓砂石之堙劙(yin 音li 梨)土山割开。(夫以下句;那若连根拨出岂止是把沙石的土山撕裂)。既其摩空盘翠,又宁虑霜雪之凌欺。是以阅沧桑而永茂,侣椿樗(樗chu 初)(伴着香椿游戏)以无危。拟西山其无忝(tian 舔)此句意没有辱西山,于心无愧),摛(意:舒展)东壁已有词。岂知火母惟木,巽(意顺风)即临离。匪牧童之偶失,盖谷神所默为。尔其心空脉燥不燃自炊,山雨不能息其焰,谷风偏复煽其威,吾虽末睹其蜎(音yuan意:孖爬动)侼(音bo意:烟火起伏状),陵坂之状,而早想见其灼燌(音fan,意焚)枝叶之时也。于是陈根突兀以孤立,双干南北以纷枝。鳞甲剥落卧于岩邮,山禽寻巢而弗得,原鹿择荫以徒悲。惜其沦于灰烬,命以车轮而载之。盖其遭劫烁毁之余,犹足胜栋隆之吉,而九牛岭穿以难移者也。

嗟夫!孰具形而无坏,孰有成而弗隳(音duo即惰),孰云真之匪幻,孰恒实之名随?羡枯树之卓识,更感叹其奚(音xi,意:何)为。然而少言之以八百为春秋者,何一经咏才周纪,而顿毁败其如斯!(《夷齐松歌》作于丁卯,今适周纪),岂二老有待余之名题也,即名立乃飘然返冲漠以无词也,抑谓名者丧实之具,而有所弗居也,将转焰轮示第一义谛(音yi di,意:道理)也。其既隳者,斯已毁而弗再,其不坏者,固将同天地而亦垂也。知然而犹哓哓不已者,岂非余之痴也耶!

(此赋文中注引用陈沭辛先生《木兰围场风情史洁》113页)

弘历帝以九五之尊,对木兰围场生于僧机图围中的一株同根异干的松树命名为“夷齐松”,即作歌又作赋,赞扬有加,中心思想是宣扬伯夷叔齐的“礼让为国”和“反对犯上作乱”的精神。这充分说明他具有中国文化渊博知识和对其深刻的理解。在那个时代需要的是“礼让为国”和“反对犯上作乱”。弘历可谓“古为今用”的先行者。“夷齐精神”在今天仍有其积极的内涵,“崇尚礼让”,“不谋权位”、“兄弟和睦”等,仍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精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僧机图围位于111国道旁,“夷齐松”就生长在那里,这些都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那里建“夷齐庙”、植“夷齐松”,办成一旅游景点,而现二百年前,“侧依翠壁俯临迴溪,双干遥撑于云霄而上者”的壮观景象。为游人欣赏,可成围场旅游产业化一大奇观。

扫描关注哨鹿呦呦呦文学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 326943997@qq.com

联系电话:18832457980

公 众 号:shaoluyouyouyou

哨鹿呦呦呦 打造文化新亮点 欢迎投稿

干净 唯美 前卫 时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