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思路初探 (注:有参考价值)(转)

学习伤寒论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张仲景的用药非常严谨。大多数病症的用药都不超过七味,有的甚至只有一味或两味药。而且有时两个方剂只差一两味药,但却用于治疗不同的病症。很难想象他的用药是根据临床,通过一味味药慢慢组合试出来的。合理的解释是,他的用药必然存在某种内在的规律性,他是根据这种规律性来创造使用这些经方的。不过,在他之后的近两千年中似乎还没有人能够成功破解这种规律,于是就不可能创造出相同或超出张仲景所创(收集)的经方了。
    有人曾经试图通过加减法,来试图反推出伤寒论中每一味药的药性,然后再参照神农本草经,希望得出张仲景的用药规律。也有些人根据伤寒论中每一种证侯所具有的病症特点,及用药的种类,把不同的药来对应不同的病症。但这些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太阳病、阳明病来说,似乎还行的通,但复杂一点的太阳病、阳明病,及其他的几经病,在解释上似乎就略显牵强了。所以这些方法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解释伤寒论的作用,但要用于复原经方的创作规律,以及创作新的经方,就几乎不可能了。关键的原因是其中可利用的信息量不足。
    那么张仲景用药的规律性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所了解的信息中所缺少的部分又是什么呢?在张仲景的时代,没有药物归经理论,药物的升降沉浮也似乎不是考虑的主要问题。
    那么只剩下药物的性味了。但若从药物的性味出发,考虑到酸甘苦辛咸与寒热温凉平的所有二十五种组合,也无法重复出伤寒论的用药规律。例如,同样一类“苦寒”药,即可泻、又可补,还可平用。那么,在那个时代,必然还存在某种更细的划分药物的规则,用来指导用药的。
    而汤液经法可能就是这样一本书。虽然汤液经现在已经失传,却可从辅行诀中看出部分端倪。在辅行诀中,每一种药物除了有各自的酸甘苦辛咸五味之外,又被进一步分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属性,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五行也可以细分。我们知道,在阴阳五行的理论中,阴阳是可以无限细分的,所谓,“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既然阴阳可以细分,五行作为一个二维的阴阳(个人观点),当然也可以细分。而且,这种五行的细分实际上在经络上,早就得到了应用,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描述,这就是每十二经的井荥俞经合。如果按照这种细分的思路,那么,酸甘苦辛咸,加上木火土金水,再加上寒热温凉平,一共就可以得到一百二十五种组合。再考虑到药物的上、中、下三
品(就是药物的偏性程度),就得到三百七十五种药物,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三百六十多种药物基本相符了。

辅行诀中的另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脏腑的补泻。它分别列出了每一脏的大小补泻法则,发现哪一脏出问题,就先去邪,再补虚,其思路简单明了。这种思路可能表明在张仲景之前的年代,用药的法则是主要针对脏腑来进行的。

我认为,这个应该就是经方的脏腑辨证了。脏腑辨证把古人对于经络和脏腑的认识统一了起来。而张仲景在这一基础上,看到了脏腑辨证的不足之处,就是对于外感病来说,仅仅对于各脏腑的条文式列举(例如大小阳旦汤、青龙汤、白虎汤等就是以前的经方对外感病的列举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外感病的病症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的,必须把时间尺度考虑进去,所以,他才会从六经传导的角度,通过一个以太阳病为主的伤寒,把外感病由表入里的整个传导时间序列,完完整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脏腑辨证用于内因所伤,六经辨证用于外感所伤,一阴一阳,就构成了整个传统经方的基本框架。张仲景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有了这种阴阳结合的脏腑六经辨证,人体的大部分疾病都应该可以解决了。注:六经辨证同样可以应用到脏腑辨证
    关于有人提出的辅行诀的版本混乱、内容错综复杂的问题,我想应该影响不大。其中的内容混乱与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并不影响我们对其思路的理(当然,对于出书、各版本的当事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具体每一脏用什么药,每一个药什么属性,我们只需把辅行诀中的内容作为一个参考,并不需要直接去用它。而辅行诀告诉我们的这种五行分类的思路却是非常重要的。它相当于告诉了我们计算的公式,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解出这个公式中的各种变量了。而在解这些变量的时候,有伤寒论这样一个公认的较准确的系统做参考,应该是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的。

(0)

相关推荐

  • 中医四大经典《伤寒论》

    喜欢的就点赞+关注+收藏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张仲景 [1]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 ...

  • 从五脏病证治初探《辅行诀》思维方法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一部新近发现的古医籍,其文约词微,理奥趣深,在中医学界引起了重视,相信随着研究深入,能促进中医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充实完善,为中医创新提供动力. 1 关于<辅行诀 ...

  • 《内经》与《辅行诀》二书的五行与五味配属分歧原因初探

    方国强 关于<黄帝内经>书中对五行五脏五味配属的论述,前后似有矛盾,古今中医学界对此虽有议论,因不明其中之原理而至今尚无定论.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 ...

  • 《辅行诀》对《伤寒论》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体现在这「六神方」上

    本 期 导 读 提到中医经方,很多人甚至中医初学者都能想到<伤寒论>,但是对<辅行诀>(全名<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知之甚少. <辅行诀>究竟是什么书? ...

  • 赤脚民医:辅行诀方药阐释

    小泻肝汤 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 枳实 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不差,更作服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

  • 摘录必学: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

    杏林讲坛公众号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 ...

  • 浅论《辅行诀》

    仲景为何尚方术?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写道:「余宿尚方术.」方,指方技:术,指术数,这两者分别代表了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套体系. 术数体系内容众多,占星.风水.八字.玄空飞星 ...

  • 揭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之千古密(连载之一)

    卷 首 语 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 ...

  • 《辅行诀》范志良1965年抄本精校版(二)

    精校整理说明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书写于帛绢之上,藏于敦煌千佛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1867-1919)于敦煌王道士处得此卷,后一直秘藏张氏家中,至其孙 ...

  • 《辅行诀》收藏捐献者张大昌先生的经方解读(一)

    张大昌1982年序 讲解经方,宋时成无己首创之.论药之分剂,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寇宗奭& ...